前幾天,一位10歲自閉症男孩的媽媽告訴「大米和小米」編輯,雖然兒子能認識不少字,但辨認具體的時間,如看時鐘,自己堅持教了一年多,兒子還沒能好好理解。
由於時間概念對自閉症孩子來說比較抽象,他們理解起來也會存在一定的困難。想想你是否曾因為以下情形,著急又無奈?
「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幼兒園,現在每天早上像個樹懶一樣,拖拖拉拉,說了百遍要遲到了,也無動於衷。」
「帶孩子出門就頭疼,遇上需要排隊的飯店,他立馬開始鬧情緒,老是不能好好等待一下。「
「孩子不僅吃飯磨蹭,寫作業拖拉,連睡覺都隨心所欲,真是拿他沒辦法。「
即使你說了多次「 快點,要遲到了! 」,「等一等。」,「10點,要睡覺了!」……他們依然滿不在乎。
這種情況下,除了分析孩子是否逃避等原因,我們也要考慮他們是否根本不理解時間指令。
然而,對自閉症孩子來說,時間概念真的重要嗎?該怎麼提升他們的時間認知能力?
不妨看看,大米和小米(深圳)兒童成長中心ABA督導張晶晶老師的重點解析和實例教學——
兒童時間認知的普遍發展狀況
口述 | 張晶晶
大米和小米(深圳)兒童成長中心ABA督導
海南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學士
人們對時間的認知,通常需要藉助各種周期性的參照物,如人的生長發育規律、自然界的周期變化、日常生活的周期變化、鐘錶、日曆、物體運動速度等。
一般來說,兒童對時間概念的理解,主要包括時間次序(如先後)、時間速度(如快慢)、時間階段(如早中晚、昨天、今天、明天),以及具體的時間單位(如時秒分、年月日)等。
根據普通心理學和兒童時間概念發展規律,2歲半到7歲的兒童認知普通發展狀況是:
2歲半到3歲半
孩子有基本的時間概念,但還不能正確運用時間詞彙。
例如,昨天,媽媽帶寶寶見了爺爺。媽媽問寶寶「我們昨天見了誰呀?」寶寶能夠回憶起昨天見的人是爺爺。
也就是說,我們和孩子談論之前發生的事情時,孩子能夠知道這是已發生的事情。
4歲到 5歲
孩子有一定的時間概念,能較穩定地運用時間詞彙。
譬如,上幼兒園的孩子,會知道星期一到星期五是上課的時間,周末可以休息兩天。
並且,他們逐漸開始運用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幾等時間詞彙。
5歲到7歲
孩子開始學習、認識時間的單位名稱和邏輯順序。一般情況下,上小學的孩子會逐漸開始學習時鐘、日曆等。
在這個階段,孩子可能不太理解具體的時間長短,不知道10分鐘、5秒具體指的是多長時間,這對他們來說很抽象。
但我們把抽象的時間概念具體化,教他們看時鐘、或用計時器去判斷時間的長短,他們就會比較容易理解時間。
每個孩子的時間認知發展狀況,與認知水平、語言能力、家庭教育等有關。
比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時間概念輸入較多,孩子也有可能更早地認識時間、理解時間。
所以,以上年齡和時間認識階段的劃分,只是給家長一個參考方向。
缺乏時間概念的自閉症孩子
可能會有哪些行為表現?
首先,我們看看以下3個常見的生活實例,是否有自家娃的影子——
01 不理解「先後」
豆豆9月份剛上幼兒園,有一定的語言基礎。今天回到家,他說,「媽媽,我要看小豬佩奇。」
但媽媽要求說,「你先做完作業,才能看小豬佩奇。」豆豆開始鬧情緒,「我就要看動畫片!」
豆豆之所以鬧情緒,有兩種可能性原因:
一是無法等待非立即的滿足;二是無法理解先後的指令,以至於無法理解媽媽提出的規則。
02 不理解「快慢」
正值周末,爸爸打算帶球球去海洋館看演出。爸爸都準備出門了,球球還坐在地上慢慢吞吞地繫鞋帶。
眼看距離演出開始的時間不多,爸爸著急地說,「球球,快點!」幾次催促,球球還是動作悠閒、神情淡然。
無奈之下,爸爸只能盡力地按捺自己的暴脾氣。
球球平時繫鞋帶並不是一直都很慢,他有時候也能很快地繫鞋帶。
但不管怎樣,每次叫他快點,他好像都不能理解「快點」是什麼意思。
03 缺乏時間管理意識
圖圖今年9歲,儘管媽媽每天都交代他晚上9點半前要做完作業,但他還是隨心所欲,想玩遊戲就玩遊戲,完全沒把媽媽的話聽進去。
由於在理解具體的時間點、看時鐘等存在困難,他每天都需要媽媽時刻督促,告訴他該做什麼事情,完全對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沒有預期。
媽媽非常無措地說,「他就像是一個迷迷糊糊的小懶蟲。生活完全沒有規律,甚至大晚上不睡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如果孩子出現以上情況,我們就要考慮,除了動機等因素外,孩子對時間次序(如先後)、時間速度(如快慢)、時間階段(如早中晚、昨天、今天、明天),以及具體的時間單位(如時秒分、年月日)等概念的理解能力,是否有待加強?
時間認知怎麼教?
用這4個方法,輕鬆又簡單!
很多家長教孩子認識時間,以為只要和孩子溝通時,不斷地輸入時間詞彙,他們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時間。
實際上,在時間概念的教學中,我們應該遵循的原則是:抽象概念具體化。
換句話說,我們要把時間概念和生活經驗結合起來,用具體的事物、工具教孩子認識時間、理解時間。
接下來,我選取4個與時間概念相關的教學策略,分享給大家!家長可以選擇符合自家孩子實際能力的方法。
01
先後概念
教學工具:視覺提示板(紅色表示「先」,綠色表示「後」)
教學方法:
1. 把視覺提示板放在孩子面前,讓他們直觀看到;
2. 在紅色提示板上,放一串珠子,在綠色提示板上,放上一些貼紙,其中貼貼紙是孩子喜歡的活動;
3. 告訴孩子,先把紅色提示板上的任務做完,就可以在綠色提示板上貼貼紙(如果剛開始孩子無法理解,我們需要輔助他們,但輔助要由多到少慢慢撤消);
4. 接著,引導孩子做串珠子的精細動作訓練;
5. 待孩子執行完畢,提示孩子可以玩貼貼紙的小遊戲;
6. 最後,慢慢撤除視覺提示,僅使用口語指令引導孩子做先後概念的活動。
這個教學目的在於,讓孩子明白「後完成」不代表孩子不能得到,而是他們可以先完成當下的任務,即可去做喜歡的活動。
另外,視覺提示板也可以用日程時間表來代替,如第一個任務安排是孩子不那麼喜歡的活動,第二個任務安排是孩子喜歡的活動,以此類推。
02
快慢概念
教學工具:一首孩子喜歡的歌、玩具小火車
教學方法:
第一階段:有音樂、有模仿、有指令
1. 伴隨著音樂,和孩子一起開小火車;
2. 當音樂到了快節奏的時候,我們說,「嗚嗚嗚,火車快得快快的!」,並示範火車加速怎麼走;
3. 引導孩子模仿我們開火車的速度;
4. 當音樂到了慢節奏的時候,我們說,「火車開得慢慢的!」,並示範火車減速怎麼走;
5. 引導孩子模仿我們開火車的速度。
第二階段:有音樂、有指令、沒有模仿
1. 音樂到了快節奏的時候,我們說,「火車要開快點啦!」,孩子聽從指令,推著火車加速前進;
2. 音樂到了慢節奏的時候,我們說,「火車要慢慢開。」,孩子聽從指令,推著火車減速前進。
第三階段:沒有音樂、沒有模仿、只有指令
1. 我們說,「火車開快點!」孩子懂得加速;
2. 我們說,「火車慢慢開!」孩子懂得減速。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孩子聽到指令,能夠理解這一指令,並做出相應的行為。
所以,這個遊戲中的音樂和模仿,都是為了輔助孩子學會快慢的概念,需要一步步地撤消。
03
讀懂時間
教學工具:時鐘
教學方法:
1. 先從整點開始教,如時針指到1,分針指到12,指的是1點,以此類推;
2. 孩子學會整點後,再加入半點的教學,如時針指到1,分針指到6,指的是1點半;
3. 孩子能夠辨認半點後,再加入分點的教學,帶著孩子先背數(如5、10、15、20……),幫助孩子理解每個數字之間有5個小格,每個格子表示5分鐘;
4. 最後,可以結合具體的時間,如發出指令「1點10分在哪裡?」,引導孩子一起數一數,指認或說出1點10分的時針在哪裡,分針在哪裡。
如果孩子的能力水平,還不能理解整點、半點、分點,為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也依然可以把時鐘有效利用起來。
例如,我們準備一些小卡片,分別是孩子每天需要做的事情,比如早上8點起床、中午12點睡午覺、下午3點吃水果點心等。
以玩遊戲的形式,和孩子一起把小卡片貼到對應的時間點上,告訴孩子什麼時間要做什事情。
雖然孩子不能清晰地理解時間規律,但這有助於他們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04
理解早中晚
教學工具:與早中晚相關的一些事例圖案
教學方法:
1. 如上圖,我們先把早上、中午、晚上等圖案剪下來,貼在牆上,分成3大欄;
2. 接著,把其它與時間相關的圖案剪下來,如刷牙、洗衣服、看書、睡覺等;
3. 假設,媽媽打算和孩子中午去吃披薩,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先把披薩貼在中午欄;
4. 到了中午時,媽媽可以和孩子說,「中午到啦,我們去吃披薩吧!」,以此類推。
這個策略,主要用早中晚這三個時間階段與特定事件聯繫起來,幫助孩子理解對應的時間概念,讓孩子直觀地知道什麼時間階段適合做什麼事情。
老師的講解到這裡結束啦!
關於時間概念教學,如有任何困惑?
歡迎留言評論~
采寫 | 小麥 編輯 | 噹噹
圖片 | 張晶晶、花瓣網 內容顧問 | 孫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