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會,嗜殺的君主,往往被視為昏君和暴君,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卻是一個極為矛盾的存在,飽嘗民間疾苦的他在建立明朝以後,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深得老百姓的歡心。
而在朱元璋晚年,老皇帝十分害怕子孫後代狂妄、輕浮、率意用兵,從而招惹禍害,特意將自己謹慎對外用兵之國策寫入了《皇明祖訓》之中,將朝鮮、日本、琉球等國,列為「不征之國」:「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然而正是這樣一位皇帝,也在晚年,開始大肆屠戮功臣,受到牽連者達十餘萬,藍玉作為明朝開國名將,官至大將軍、涼國公,同時他還是太子朱標岳父常遇春的妻弟,因此也算作是太子妃舅父,和朱標保持著的良好的關係,但是藍玉卻在1393年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歷朝歷代的皇帝,似乎都有除掉開國功臣的習慣,但是誰也沒有做到朱元璋這樣極端的。真的全部是朱元璋多疑所導致的嗎?立下赫赫戰功的藍玉為何淪落到剝皮的下場,其實你看看藍玉的為人,心裡就明白幾分了。
實際上,藍玉在1387年,率領明軍遠征捕魚兒海的時候,就已經為自己埋下了禍根,當時明軍得知元主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遂偃旗息鼓,兼程而進,元軍無所覺察。大軍到後,元太尉蠻子倉促拒戰,被殺。脫古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遁去。最終明軍獲得了元朝王公貴族一百二十餘人,官屬三千,軍士男女共七萬餘口。北元的殘餘勢力徹底瓦解分裂,因此朱元璋十分高興。
然而接下來的一些舉動,卻讓朱元璋感到不高興,藍玉先是強占了元主的側妃,而對於手下士兵,也未曾形成很好的管控,這對於說服剩下的參與元朝勢力投降,顯然是極為不利的,而正是在這次遠征歸來的時候,他夜抵喜峰關,守關官吏沒能及時開門接納,而志得意滿的藍玉便縱兵毀關,破門而入,皇帝聞知,很不高興。
原本想要封藍玉為「梁國公」的朱元璋,也因此收回了成命,將梁字改為涼,並命人將這些過失改在賜予藍玉的丹書鐵券上。
然而對此藍玉並沒有悔過,《明史》記載,藍玉「驕蹇自恣,多蓄莊奴、假子,乘勢暴橫,常占東昌民田」,這些都被御史看在眼中,並且彙報給了朱元璋,雖然朱元璋多次責備他,藍玉依然體現出不在意的態度,在他西征返回後,被封為太子太傅,為此藍玉不願位居宋、潁兩公之下,說:「我難道不能做太師嗎!」此後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採納他的建議,藍玉越發怏怏不樂。
而真正讓朱元璋改變主意的,應該還是太子朱標的去世,朱元璋為了能夠讓朱標完成北伐的目的,特意為其組建了一幫能力優秀的武將作為班底輔佐,然而太子突然意外去世後,年幼的建文帝顯然不能駕馭住如此多手握重兵,資歷尚老的權臣,將來他繼承皇位,很有可能有變化,朱元璋心中同樣無比清楚,而藍玉等居功自傲的人物,自然成為了朱元璋為首剷除的目標。
從藍玉的一生來看,他不懂得像范蠡那樣急流勇退,也不知道向蕭何那樣自污名節而保存地位,也就成為自己取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