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倩
咬一口雞內金焦饃,鮮香酥脆又能消食,是不少「寶媽」應對孩子積食時的家中必備;喝上一口蔥姜燉羊湯,驅寒暖身又補氣血,成為秋季進補的不二之選……當中醫藥遇上美食,會碰撞出哪些創新的火花?
10月5日,記者採訪到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中藥房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藥膳分會副主任委員閆紅敏,在她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批剛用中藥滷製的瓜子,個大飽滿,散發出淡淡的草本香味。
「滷製這些瓜子的中藥滷料包是我的科研成果轉化產品,剛和廠家簽約轉化,馬上就要上市,讓廠家送來一些我再嘗嘗,必須在產品的質量品控上把好關。」閆紅敏說。
作為一名中藥專業的美食愛好者,同時也是有著幾十年臨床經驗的主任中藥師、中醫師,閆紅敏把「中醫藥+美食」進行創新組合,不僅讓舌尖上的「味蕾」抬升一個高度,同時也把中藥食療「玩」出了新花樣。
閆紅敏介紹,就拿這次轉化的中藥滷料包「滷煮煲」來講,方中選用的藥食同源組方包括白芷、肉桂、乾薑、小茴香、丁香、高良姜、陳皮、砂仁、益智仁、甘草等,由《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著名方劑「五積散」化裁而來,具有醒脾開胃、溫中散寒、理氣化滯、增進食慾的功效,尤其是適合脾胃虛弱、容易積食的人群。
從事臨床一線多年,患兒家長一句「孩子吃慣了中藥」讓閆紅敏印象深刻,何不換種吃法,讓良藥不再苦口?一次偶然的嘗試,加上成百上千次的實驗,無數個日夜的反覆烹煮調試,讓這款中藥滷煮煲從藥師的臨床驗方,從實驗室走入市場,成為標準化的產品走向大眾。
我國自古就有「藥食同源,醫廚同根」的說法,融藥於食的中醫食療理念早已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起居,一些經典食療方也被古代醫家記錄在眾多醫書中,蘊藏著古人運用中醫藥治病防病的智慧。
「風寒感冒時煮上一碗紅糖薑茶,這是根據食物寒熱溫涼的偏性來調理身體平衡;中醫則會利用藥物的偏性來調理疾病,用辛溫解表的麻黃湯、桂枝湯等治療,這說明食物和藥物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閆紅敏說,中醫食療就是辨體施膳、辨證論食,既要諳熟藥性、掌握中醫辨證理論,還要有烹飪理論基礎,把美食做到五味調和,以平為期。
那麼,中藥食療的創新秘訣是什麼?閆紅敏說,先傳承再創新。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只有學好用好中醫藥文化經典,走好這條精益求精、艱難曲折的創新之路,中草藥才能散發出恆久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