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市場「嘗鮮」分線發行 利益博弈暗流涌動

2023-12-13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電影市場「嘗鮮」分線發行 利益博弈暗流涌動

本報記者 張靖超 北京報道

漸入佳境的2023年賀歲檔對於中國電影行業的意義,不僅是疫情結束後的第一個賀歲檔,更是中國電影市場第一次嘗試分線發行模式的重要檔期。截至目前,已有《沉默筆錄》《非誠勿擾3》等多部定檔於賀歲檔的影片宣布採用分線發行。

在分線發行模式下,一部影片可以不再由全國院線統一放映,片方可以選擇提供較優條件的院線或影院投資管理公司進行交易。比如選擇提供黃金場次較多、排片比例較高、放映周期較長、影片票房結算分帳比例較高等的院線或影院投資管理公司,這屬於擇優考慮的範疇。

有來自出品、發行等環節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採取分線發行的方式,院線差異化經營能夠根據不同類型、區域、檔期、受眾來定製宣發策略。長線排片放映與更精準的營銷,能夠為更多中小體量影片、區域化電影以及藝術電影創造更多商業回報的機會,促進電影市場百花齊放,形成真正的雙向供需平衡。

不過,也有放映端的公司對此新模式較為謹慎,其原因一方面是,分線發行對影院的精細化管理、品牌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則是對新模式下可能產生的利益博弈的顧慮。

「商業大片是影管、影投、影院最青睞的影片類型,畢竟票價溢價高、觀眾流量大,上座率往往也很可觀。但很多中小成本、文藝類型的影片由於觀影門檻高、受眾群體少,從收入的角度看,並非市場主流;從數量上看,中小成本影片卻是絕大多數。」從事電影製片的金妍(化名)這樣向記者說道,「電影能否在票房上取得成功本就存在較大風險,中小成本、文藝片由於不是市場主流,也很難讓影院給予足夠的資源。雖然分線發行有望解決上述供需問題,但由於是新概念,具體怎樣合作、利益如何劃分目前在國內還沒有成熟的規則,分線發行還在早期的實踐探索階段。」

影管院線下的弊端

電影的縱向產業鏈大概包括製作、發行、放映三大主要環節。製作可簡單理解為電影這一內容產品的製造環節,發行類似於營銷,放映則是直達觀眾的渠道。

其中,在放映端,常有影管、影投、院線、影院四個常見的概念。其中,影院即日常的電影院;院線,又叫電影院線,它是為影院提供影片放映的發行主體單位,國內政策規定一家影院想要放映電影,獲得電影票房分帳權益,就必須加入院線,否則無法獲得影片放映權,院線由數量不定的影院組成,實行統一的排片和物料安排,例如大地院線、中影數字、中影南方都屬於院線,加入的方式既可以院線方自己投資建設、也可以由影院自主選擇加盟;影管,即影院管理公司,通過運營管理影院向影投收取管理費和一部分分紅,類似於職業經理人的角色;影投則是影院投資公司,專門負責影院的投資、建設。

記者了解到,一家影院只屬於單一的影投或影管公司,但可以加入不同院線。院線只提供影片放映權給加盟的影院,不參與實際經營管理。影投公司一般只約束影院規範,不會幹涉影院具體運營事宜,但是會在重要檔期要求旗下影院給予某些影片一定比例的排片安排。

於是,通過排列組合,在電影放映市場便有了影院投資管理公司、影管院線,以及集院線、影投、影管為一體的公司等類型。而影管、影投的影院越多,意味著市場份額越大,當它們面對發行方、片方時的話語權也就越大。

「在近幾年,發行作用越來越重要的情況下,片方與發行方能否給到大型影管院線更多讓利,成為在影片上映初期,影管院線、影院投資管理類公司等渠道方是否給出較多排片的關鍵之一。」金妍告訴記者,「當然,如果電影最後靠口碑逆襲,有著高上座率,影院以及背後的影管、影投等也會適當給出較多的資源,畢竟意味著較高的票房收入和長尾口碑效應,但這樣的影片數量很少。」

國內某涉及出品與發行的公司一位人士向記者表示,2023年,中國的電影院數量達到11000家、銀幕數突破83000塊,但統一上片、集中上映的同質化經營暴露出諸多問題:一是電影內容供給不足,每年中國內地上映電影僅為500部左右,與美國、日本等電影市場上映數量差距明顯,大片扎堆國慶、春節等重要檔期,平日周末檔期出現無片可上的尷尬,淡季單日票房大盤不到3000萬元,觀眾走進影院的意願偏低導致上座率低迷;二是影院排片資源被嚴重浪費,部分大片給到的排片率過高,上映後票房口碑倒掛且優質的中低成本電影,在宣發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慘遭「一輪游」,無法爭取到更多排片空間。

「『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曾在國內搭建首條藝術院線,為藝術片佳作探索特色放映模式。但不只藝術電影,國產電影中有更多類型的中小體量影片苦於發行困難,一年上映的500多部片子中,票房過億元的不足60部,多數影片掙扎在排片難、票房低的尷尬境地,進而影響了片方投資與創作更多內容的熱情。」該人士說。

分線發行下的新博弈

有關部門也意識到了統一發行的缺點。今年8月,中宣部電影局常務副局長毛羽在長春「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上的講話中說:「傳統的全院線統一發行方式已不適應廣大觀眾日益個性化的觀影需求和多樣化的創作格局,必須在分眾化、分線型的差異化發行放映模式上實現突破。」

此外,《「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想要建設一個高水平的電影市場,必須要實現分線發行、分眾發行和分區發行。

隨著國內電影市場在疫後走向復甦,通過分線發行來建立一個差異化市場、更優化的分配體制,有望加速資金循環,讓更多優秀的作品儘快進入市場,通過加速市場流動的方式使得行業進一步深化改革。

不同於將影片發行到所有影院上映的「統一發行」,分線發行指的是將影片,針對其特定的觀眾,通過選擇特定的院線,而發行到特定影院中。可以理解為,實行分線發行的影片只會在某些特定的院線中放映,而觀眾可以根據觀影偏好,選擇不同院線觀看不同影片。

在新模式下,對片方而言,在創作時可以更具有明確針對性選擇目標觀眾群體,定位清晰也有助於激發創作者的創作熱情與靈感,也能夠便於提早進行影片宣傳發行的策略制定;對發行環節而言,也無須面向所有影院和觀眾發行,發行工作的體量大大縮減,發行的精確度顯著提升;對放映方而言,選擇不同特性的差異化影片進行放映,逐步形成觀眾在院線品牌上的心智,拓展院線和旗下影院的品牌價值,孵化出較為穩固的核心觀眾群的雛形;對於觀眾而言,不同類型影片的正面競爭會趨於弱化,同檔期內可上映、被擠壓的影片數量會有顯著下降,工作日檔和普通周末檔有望增強,觀眾可選擇的影片數量也有望增多。

不過,這也對於影院的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影院的精細化管理和對觀眾的精準營銷。

「在分線發行模式下,影管首先要對影院有比較清晰的認知,比如位置、常來觀影人群的特點等,在了解清楚這些後,才能夠選擇相應的影院、相應的時間段給影片排片。其次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電影作為一種產品也是如此,如何能把目標受眾吸引到自己的影院也是影院管理者所需要面對的。」一位院線管理公司人士向記者說。

此外,該人士向記者透露,在目前與一些片方、發行方的合作談判中,有的對於排片比例、具體影院、分帳比例都提出了較統一發行模式下更高的要求。「有一種跡象,片方與發行方對影管、影投的話語權在增加。」

有別於統一發行的利益談判,也意味著新的博弈正在悄然開始。金妍認為,在出品方、發行方向放映方施壓的同時,不排除院線、影投、影管向電影出品、發行等上游環節加速滲透的可能性,最終形成產業縱向布局,在提高市場話語權的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編輯:張靖超 校對:顏京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01265e16fd452a2cc75d4ab82cef7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