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媽的話: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的教育方式往往也需要在孩子成長中適時調整。
前段時間看到的一個CNN的新聞——兩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同時都被美國常春藤聯盟的八大名校錄取。劃重點:同時被8所大學錄取哦,也就是俗稱的藤校大滿貫!
這種學霸中的學霸,自然會引發公眾的好奇心,都想知道這樣的學霸是怎麼煉成的。因此CNN記者專門探訪了兩個孩子的家。
馬丁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家境優渥,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快樂,從不給孩子壓力;克瓦斯則是非裔移民二代,有個非洲虎爸,從小就對他高壓管教,誓要培養他成才。
就是這樣兩個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家庭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最後卻殊途同歸,得出了一樣的教育結果。這確實足夠有力地反駁了任何一派教育的擁簇者。因為大部分時候,人們總愛將孩子的不成才歸結到「不夠好」的教育方式上。
正如之前Cindy提到過的書《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其中就對兩種教育方式做了追根溯源的研究,作者經濟學家齊利博蒂發現,其實兩種教育方式並無優劣。
我們今天來看看,新聞里兩個家庭教育完全不同的孩子,都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每個孩子都有專屬的教育模式
1、馬丁:放羊式的快樂教育
跟我們身邊的孩子比起來,馬丁無疑是幸運的,從小就沒有被父母「逼迫」過,父母從不過問學習成績和排名,只會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支持。
馬丁的父母都認為要給孩子精神上的自由,所以從來不會強迫他學習。甚至高中期間,老媽還勸他放慢腳步,別太累太大壓力了,擔心他睡眠不足。
因為他們覺得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內驅力才是最重要的,在做護士的媽媽看來,只要孩子在做他們感興趣的事,願意坐下來,就應該讓他們專心去做。
馬丁還有兩個妹妹,父母也一樣,希望孩子們開開心心的,在不給她們壓力的前提下,鼓勵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正是這樣的父母,給了他們「自由的靈魂」。
馬丁也正如父母希望的那樣,發展出了自己的特長:小時候他就會自己坐在家裡的地下室翻數學書,試圖通過方程式來解開龍捲風等極端自然災害的謎團(學霸氣質初顯:自己找答案),所以馬丁從小的願望就是做一名氣象學家。至今,氣象學都是他的興趣之一。
馬丁靠著自己強大的內驅力在前進,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理想——希望致力於平衡經濟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
馬丁後來選擇了史丹福大學,翻看他的ins,不得不感嘆,這年輕人的生活真精彩,社交旅行樣樣行。
2、克瓦斯:虎爸主導的高壓教育
克瓦斯看起來就沒那麼幸運了,他有一個非洲虎爸。上學期間,即使克瓦斯已經考出了不錯的成績,父親也不滿意,甚至規定他每一科的成績都不能低於95分。父親認為,只要足夠努力和專注,兒子就一定能達到95-100分。他最看不慣聰明人不努力的樣子。
而父親會這麼執著於克瓦斯兄妹倆的教育,其實也與自己的經歷有關。克瓦斯父母快30歲才從非洲小國加納移民到美國,自己努力工作,為的就是給兄妹倆更好的教育環境(在當時的加納,只有富人才付得起大學的學費)。
在父親看來,美國這麼好的教育資源就擺在眼前,孩子必須竭盡全力做到最好。甚至,父親認為教育是重於一切事情的。
但非裔移民的身份,也讓克瓦斯上學期間遭受到一些外界的壓力和歧視,一度讓他喪失學習的熱情。好在父母用自己的經歷積極引導和鼓勵他(畢竟爹媽自己也是努力了很多才融入新環境的),這漸漸養成了克瓦斯堅強不服輸的內心。
克瓦斯的父親是一位註冊護士,母親則是護士助理,醫護工作一直深深影響著他,所以從小克瓦斯就想長大做一名醫生。即使在課業負擔比較重的高中,他的父親也堅持要他去離家一個半小時路程的當地醫院做志願者。
父親教育他,最好的機會往往在大學之前就開始了。
後來,克瓦斯選擇了耶魯大學,進行醫學方面的生物研究。他坦言,父親對他的影響極大,他非常欣賞父親那種為了夢想堅持到底的毅力和責任心。
除了醫學方面的興趣,他還是個音樂迷,平時會拉拉中提琴,還會唱歌。我也去翻了他的ins,果然,跟馬丁一樣,課餘生活多彩多姿。
刻板地照搬學霸的養成模式顯然是不夠的,不管是從外部激發孩子積極進取(克瓦斯),還是順應孩子激發內驅力(馬丁),選擇的前提都是孩子自身的特點和環境。
分析一下不難看出:
像馬丁這樣有個性、有想法、主動自覺,或是擁有負責任好老師和濃重學習氛圍的孩子,可以適度「放養」,自由的環境更能激發出創造力;
而像克瓦斯那樣缺乏自我約束力與目標,或時常遭遇外界挑戰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管教,幫助孩子樹立堅定的信念和奮鬥目標。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的教育方式往往也需要在孩子成長中適時調整。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心理學博士Jessica Michaelson認為,好的養育方式就是對孩子保持關注,對自身時時覺察,根據父母自己的直覺和經驗養育自己獨一無二的孩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神奇麻麻在哪裡 (ID:sqmmz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