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文,閱讀乃重中之重。這是當下所共知之事。其實,閱讀的重要性又何止於語文;更重要的是它關係到一個人知識視野的拓展,良好思維方式的養成、先進思想水平的提升。
真正的閱讀不是水過地皮濕,更不是隔靴搔癢,它對閱讀既有廣度上面的要求,也有深度上面的要求。兩「度」皆具才算是高效的閱讀。那麼今天我們應該如何閱讀?
宋代范成大《病中三偈》有一句話,「苦相打通俱入妙」。此句中有一非常關鍵的詞語「打通」。此處的「打通」應有「除去阻隔使相貫通」之意。「苦相」俱能「入妙」,可見「打通」的作用不可謂不大。范老先生以病為「苦相」,其實「苦相」又何止於病!凡難事皆有阻隔,皆為苦相。打通它,使之貫通,便會無阻無難無「苦相」。
閱讀也不例外,也須「打通」。
讀書時,閱讀者須「打通」眼、腦之隔。否則,眼在看書,腦卻在別處,書上文字入眼而不入腦,空耗時間,疲乏眼力,那不叫讀書,而僅算作「看」書。這是名副其實的「假閱讀」。閱讀又須「打通」文本(書籍)各部分(段與段,章節與章節,局部與整體)間的阻隔,方能全面深刻,既深且廣,從而收到實效。閱讀,看似是讀者在與書交流,而實際上是讀者與作者在作交流。那麼,「打通」也指消除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阻隔,有效達成兩者間的良性交流。以上種種「打通」,體現在真正的閱讀之中。這樣的閱讀過程中,要「打通」,就先得要閱讀者讀得仔細,思得認真,達到讀與思之間的完美結合。
對於閱讀中的「打通」還有更高一層的要求,最切實的具體體現就是語文考試中近來興起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後來又有人將之稱為「群文閱讀」。我覺得還是把兩種稱呼合二為一叫更貼切些:非連續性群文閱讀。
在語文試卷當中,所謂的「非連續性」是形式上的,它們是一「群」文本(文段)。這「群」文本至少要超過兩則,儘管有不同的出處,來自不同的作者,表現為不同文體,但它們是有著同一個表達中心或對象,在命題者的精心編排下,又有著共同的指向:試卷中的考題題干。
這樣的閱讀試題,體現出對於考生更高水平閱讀能力要求——面對不同甚至是迥異的文本,讀思相融,全面深入,調動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全方位且重點突出地理解分析,按照試題要求,準確處理來自各方面的信息(準確地接收信息,準確地輸出信息)。
而今,非連續性群文閱讀」已經是語文考試考查的重點能力要求,也必將是以後語文(不僅是語文學科)考試的明確趨勢。對這種能力的考查要求,恰恰是在為以後進入高校深造作準備:進入高校以後,誰都離不開論文寫作或是更為高深的研究,而論文寫作和高深研究又都離不了要面對浩繁的「非連續性群文」,要處理來自非連續文本群的海量信息。
「非連續性群文閱讀」是更高端的閱讀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要求我們在日常的閱讀中就要「打通」!
我們要「打通」什麼?
一是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二是不同作者、不同出處、不同文體的文本;三是不同國別、不同時代的文本;四是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知識的文本……
如何「打通」?
我認為下面的兩種方式都可行之有效。
第一,預先設定即將達成的目標或者是研究的對象,然後以此為中心,選擇不同文本,深入讀思,取己所用。這種方法,目的性強,方向明確,適合於各類專項研究。
第二,以閱讀特定文本開端,閱讀過程中以個人興趣隨時確定中心。
第三,這個所謂「中心」不一定多麼明確而重大,也許就是閱讀過程閃念間想到的蛛絲馬跡或者更為細小的末節。以此為初始選擇其他文本,展開一下輪次的閱讀。在這下一個輪次的閱讀中又可「打通」其他,又能形成新的閱讀輪次……幾次「打通」下來,由一點而及幾點,由幾點又可展鋪成面兒……一旦成「面兒」,其中所涉及的文本數量就很可觀了。
這種方法可行有趣有效,適於平常的一般性閱讀,它既可消除閱讀中的枯燥乏味之感,又可廣開視野,訓練思維,提升思想。
給大家推薦一款名叫包學習的學習App,它有自主研發同步動態學習資源,提供從初中至高中完全配套教材,試題目仿真情景、動態演示,可聽可視可動圖,動態有趣,讓學習不再枯燥!
A閱讀為重,「打通」之法可為「重中之重」。
當今世界,可供我們閱讀的文本浩繁如海,無邊無垠,而那些「非連續性文本」成群成片,令人望之眼暈。放棄還是閱讀,從來就是一個問題。要麼成為一個知識時代的「白丁」,糊塗著,「糜爛」著;要麼成為一個真正的書山攀登者,閱讀著,思考著,盡享思想之歡樂。真正的閱讀者絕不是只會鑽牛角尖的人,有效的閱讀也不會是「一條道兒走到黑」,我們要巧用「打通」。
「打通」有助於我們選擇;有助開我們在閱讀中化繁為簡,由粗而精;有助於我們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品味,保持鮮明而敏銳的閱讀個性。
要閱讀,要「打通」。最後還是讓我們再化用一下范老先生的那句話吧:讀書「打通」俱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