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家:最擅長解密的人,解不開自己的結

2019-06-19     環球人物雜誌

麥家今年55歲,到了這個年齡,寫故鄉已可以做到「超越故鄉」了。

|編輯:李士萌 咖喱


提起作家麥家,人們總能說出一兩部他的「大IP」作品,比如《風聲》《暗算》等等。

作為中國當代文壇最為成功的作家之一,麥家手握「茅盾文學獎」,又在作家富豪榜上名列前茅,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被改編成影視劇,變成中國人家喻戶曉的諜戰片、諜戰劇,麥家也被貼上了「諜戰小說作家」的標籤。


電影《風聲》劇照

但麥家其實只是一個筆名。他原本姓蔣,這筆名跟隨他許多年,已與他血脈相通,不可割捨。後來,麥家的兒子出生,也姓麥。麥子的麥,家庭的家,「說白了就是田地的意思、耕作的意思、農民的意思,很樸素的」,麥家說,希望自己永遠別忘了根在哪兒。

他確實沒有忘,麥家的作品沒有佶屈聱牙的晦澀,亦沒有曲高和寡的高傲態度,他是絕頂的敘事高手。讀他的書,像是完成一場穿越。在這裡,你會經歷緊張、痛苦與狂喜,直到落幕,抬頭看到現實的陽光,瞬間會有種時空錯亂感。

1981年,麥家在高考中以數學100分、物理98分的高分和語文60分的低分,僥倖被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無線電系錄取。這是一所培養軍事情報人員的秘密院校,後來他輾轉工作於部隊的各個單位。17年的軍旅經歷深刻影響了麥家後來的寫作。


在軍校讀書時的麥家(前排左二)


2002年,麥家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解密》一經出版,就火出了圈。作品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發售,英國《每日電訊報》將其選入「全球史上最佳20部間諜小說」。

2008年,麥家的長篇小說《暗算》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引人入勝的精彩小說也可以是優秀的文學作品」,麥家的獲獎證明了這一點。

次年,根據麥家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風聲》在國內上映。該片集結了周迅、李冰冰、黃曉明等一眾大牌,最終斬獲2.25億票房,創下了當年商業電影票房的神話。而票房成功背後,絕離不開《風聲》這個好故事。陰森的別墅內,「餐桌上的五個人究竟誰是老鬼?」這個問題貫穿影片始終,算計、攻心、監視、脫逃,每一秒都引人入勝。

電影的巨大成功把麥家的事業推向第一個高潮。兩年後,又迎來了電視劇的「麥家年」,《風語》《風聲》《刀尖上的行走》連著三部根據麥家作品改編的電視劇播出。


電視劇《風語》劇照


那是麥家最輝煌的時期,也是在那一年,麥家的父親去世。這個帶給麥家最多痛苦回憶的人,他曾經的「仇人」,走了。

因兩人早年的一次激烈衝突,麥家與父親決裂,17年沒叫過父親。而等到他幡然悔悟,渴望用愛來彌補兩人之間的罅隙時,父親卻患上了老年痴呆,無法感知他的愛。

父親走後的8年間,他選擇避開喧囂,回到故鄉的小山村,正視過去,和苦痛的童年經歷和解,「一定意義上來說,我是一個失去父愛的人。我在扮演父親的時候,也沒有太稱職。我想父親不可能重新彌補對我的愛,我也不可能把我曾經失敗的角色重新彌補好。」

這個疙瘩在麥家的新作《人生海海》中被解開了。


麥家新作《人生海海》


略顯晦澀的書名來自閩南語,意思是「人生像大海一樣變幻不定、起落浮沉,但總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這是他用5年時間打磨出的作品。

古今中外的作家都曾經歷過「故鄉」這道坎。海明威說過,辛酸的童年是對一個作家最好的歷練,而童年的痛苦記憶,往往又與故鄉有著緊密的聯繫。能否正視並超越這種痛苦,成為對作家的一種考驗。莫言也早早就提出過「超越故鄉」的觀點,「對故鄉的超越首先是思想的超越,或者說是哲學的超越」。

麥家今年55歲,到了這個年齡,寫故鄉已可以做到「超越故鄉」了。《人生海海》讓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麥家:這位走出諜戰文學魅力之網的寫作人,在故鄉龐大的背景下,不再是曾經無助而渺小的身影,而是鎮定地伸出了一雙和解之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tEyMGwB8g2yegNDEL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