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中藥名。為唇形科、香薷屬植物,直立草本, 密集的鬚根。莖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鈍四棱形,具槽,無毛或被疏柔毛,常呈麥稈黃色,老時變紫褐色。葉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穗狀花序,花梗纖細,近無毛, 花萼鐘形,花冠淡紫色,花絲無毛,花葯紫黑色。花期7~10月。生於路旁、山坡、荒地、林內、河岸,海拔達3400米。香薷能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主治:夏月感寒飲冷,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胸痞腹痛,嘔吐腹瀉,水腫,腳氣。
香薷發散風寒,有發汗解表作用,但多用於夏季貪涼,感冒風寒所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往往與藿香、佩蘭等配合應用。香薷有祛除暑濕的作用,故適用於暑季恣食生冷、濕阻脾胃所引起的嘔吐、泄瀉,可配合扁豆、黃連、厚朴等同用。香薷利小便、消水腫,可單獨應用,也可配白朮同用以健脾利水。
香薷既能發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濕,故在暑天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藥品。本品雖能祛暑,但性溫辛散,多適用於陰暑病症,前人說:「夏用之用香薷,猶冬月之用麻黃。」故在臨床用於祛暑解表時必須具備怕冷及無汗的症候。如屬暑濕兼有熱象的,可配黃連同用。至於暑熱引起的大汗、大熱、煩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適應範圍了。
性味歸經:味辛;性微溫。入肺、胃經。
功效作用: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主治風寒感冒,水腫腳氣。
香薷除新疆、青海外,中國各地均有生產,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帶花全草,果實成熟後割取全草,曬乾,切段生用,具有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之功效,適用於夏季感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痞腹痛、嘔吐腹瀉、水腫、腳氣等症。
1、發汗解表
香薷辛溫發散,能入肺經發汗解表而散寒,可治療暑濕感冒、惡寒發熱、頭身重痛等症,被人稱為夏月麻黃。
2、和中祛暑
香薷氣味芳香,又可入脾胃,化濕和中而祛暑,多被用於暑天貪涼而導致的夏季感冒,感受風寒而同時兼有脾胃濕困的患者。
3、祛濕消腫
香薷辛散溫通,向外能夠通過發汗以散肌表的水濕,同時又有宣肺的功效,肺為水之上源,通過宣肺氣啟上源,通暢水道,以祛濕消腫,常用於治療水腫、腳氣浮腫等症。
4、利尿
香薷有發汗解熱作用,並可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腸蠕動,對腎血管能產生刺激而使腎小管充血,濾過壓增大,呈現利尿作用,適用於小便不利者。
鹿茸配伍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滯,內感風冷,外受寒邪,憎寒壯熱,身體疼痛,肢節倦怠,霍亂嘔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時傷寒頭痛:香薷(去土)二兩,甘草(炙)半兩,白扁豆(炒)、厚朴(去皮,薑汁炒)、茯神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入鹽點服。(《局方》香薷湯)
治霍亂吐利,四肢煩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兩,蓼子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聖濟總錄》香薷湯)
治霍亂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兩(炙),生薑十兩。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須溫。(《救急方》香薷湯)
治暴水風水氣,水腫,或瘡中水,通身皆腫:干香薷一斤,白朮七兩。上二味搗術下篩;濃煮香薷取汁,和術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極良。夏取花、葉合用亦佳。忌青魚、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僧深集方》香薷術丸)
治舌上忽出血如鑽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肘後方》)
傷暑(暑天臥濕當風,或生冷不節,頭痛發熱,轉筋,乾嘔,四肢發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朴(薑汁炙過)、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銼散。每服五錢,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後服下。連進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飲"。方中的扁豆,可用黃連(薑汁炒)代替。
水腫:香薷五十斤,銼入鍋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濃煎,濃到可以捏丸時,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藥量可以逐日加一點以小便能暢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葉一斤,水一斗,熬爛,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朮末七兩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湯送下。此方名"深師薷術丸"。
心煩脅痛。用香薷搗搗汁一、二升服。
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沖服一錢。
香薷怎麼吃?
1、香薷粥:香薷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香薷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劑。可發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適用於夏季外感於寒,內傷暑濕所致的暑濕表症,水腫,小便不利等。
2、香薷羹:香薷嫩苗100克,豬瘦肉250克,調味品適量。將香薷洗凈,切細;豬瘦肉洗凈,切絲,調芡,納入熱油鍋中炒熟,納入香薷、調味品等,翻炒片刻即成,每日1劑。可健脾利濕。適用於慢性腎炎、腎病水腫等。
3、香薷飲: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將3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10分鐘後,水煎取汁,分次飲服,每日1劑。可解表散寒,化濕和中,適用於外感於寒,內傷於濕所致的的惡寒發熱,頭重頭痛,無汗胸悶,或四肢倦怠,腹痛吐瀉等。
4、新加香薷飲:香薷6克,銀花9克,鮮扁豆花9克,厚朴6克,連翹6克。將諸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10分鐘後,水煎取汁,分次飲服,每日1劑。可祛暑解表,清熱化濕,適用於惡寒發熱,無汗,心煩而赤,口渴,苔白,脈洪大者。
5、黃連香薷飲:黃連5克,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將諸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10分鐘後,水煎取汁,分次飲服,每日1劑。可疏表散寒,兼清暑熱,適用於冒受暑熱,入夜露宿感涼,初起形寒,繼而壯熱無汗,頭脹而痛,胸悶欲嘔,周身關節酸痛,舌苔薄白,脈浮弦而數。
6、扁豆香薷飲:白扁豆30克,香薷15克。將諸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10分鐘後,水煎取汁,分次飲服,每日1劑。可化濕消暑,適用於中暑發熱,暑濕吐瀉等。
服用香薷的禁忌
1.香薷其性辛溫走泄,有明顯的發汗作用,故氣虛多汗者不宜用。如氣短自汗,陰虛盜汗,以及小兒、老年患者,產後虛弱多汗等忌用。對於陰暑之證,火盛氣虛,陰虛有熱,內傷元氣,或因受暑熱而大渴,微惡風寒,短氣少氣,汗泄而表氣不固者忌用。
2.香薷辛溫發散之力較強,故表虛有汗者當忌服。
3.對於陰暑之證,火盛氣虛,陰虛有熱,內傷元氣,或因受暑熱而大渴,微惡風寒,短氣少氣,汗泄而表氣不固者,皆當忌用。
4.香薷可使腎小球血管充血,濾過壓增高而利尿,故腎功能不全者應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