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良方 打造「和順之家」

2019-11-06   青江科普


順江村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商企優居聯盟、志願者服務隊啟動儀式。

成都市青白江區紅陽街道推進社區「扁平化」治理
  每天清晨六七點鐘,小區門外人行道上設置的休閒座椅,就被晨練、買菜回來的居民大媽們擦得乾乾淨淨;街沿一排排樹木,誰要是隨意亂搭亂掛,會被及時制止;小區內供休閒的小遊園不夠,社區居民和商家就積極眾籌資金,最終新增了6處小遊園……在成都市青白江區紅陽街道順江村,安置小區怡城北居被大家稱為「和順之家」。
  然而,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民集中安置小區,怡城北居也曾面臨管理上的難題:小區內車輛亂停亂放、居民亂搭亂建、商家出攤占道、雜物擠滿樓道,居民對小區治理的積極性也不高。用該社區負責人的話來說——社區治理,過去就是村兩委「唱獨角戲」,「剃頭挑子一頭熱」。
  究竟是什麼辦法,讓這個安置小區在短時期內換了新貌?錦舟 (圖片由紅陽街道提供)
「一根竿子插到底」
打通聯繫群眾的「最後100米」
  怡城北居是紅陽街道最大的安置小區,安置了6個村(社區)的群眾,居民多達1750餘戶、5100餘人。受舊的觀念、生活習慣、文化水平等影響,最初在小區管理上面臨很多問題。
  紅陽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拉近與群眾的距離,讓老百姓對家園有更深的認同感,一方面,該街道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街道黨工委—社區兩委—黨支部—黨小組—黨員」完整的基層黨組織架構,確保基層治理中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和主導功能的發揮;另一方面,該街道一改過去從居民到單元長,從單元長到小組長,從小組長到社區,再到街道層層傳遞意見和議事的「垂直型」做法,變為採取街道幹部與社區幹部一道直接與每家每戶零距離協商議事的「扁平化」治理方式。
  「其治理的核心在於,街道和社區通過召開單元會議,直接與每家每戶的家庭代表一起,面對面擺問題、想辦法、找措施。」該負責人說。隨著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形成,小區的4支廣場舞隊伍,不僅自主成立了廣場舞文明管理委員會,還制定了《順江村文化廣場管理公約》,愛狗人士則組織成立了養犬協會,制定了《文明養犬公約》等,營造出和諧氛圍。
採取積分激勵
提升居民參與積極性
  如何讓小區居民進一步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怡城北居使用了「巧勁」。
  在順江村黨群服務中心的牆上,掛著一張「眾籌名單」,張榜公示了數十家社區商戶的名單,一旁的眾籌登記冊上則登記了數十位小區居民的信息。
  「這些都是眾籌成員,大家通過自主眾籌資金的方式,進一步優化小區環境。」順江村負責人說,目前通過眾籌資金,居民們對小區建設積極性很高,不僅自選樹種在小區外栽種了58棵行道樹,同時還新增了小遊園及小區臨時車棚等便民設施。
  「過去,看到小區亂象,也不主動參與治理,現在大不同了。」居民張登慈說,如今有什麼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同時通過參與花箱養護、社區治理獻言獻策等活動,還能置換書畫、蜀繡等公益課程和各種商品,社區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大大提高。
  此外,順江村還緊抓自貿試驗區建設、中歐班列(成都)開行等區域獨有資源,推動成都國際鐵路港國家館進口商品服務下沉到小區,聯手當地跨境電商共同打造以「絲路·紅陽里」為品牌的國際化社區體驗店,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買到來自全球的優質進口商品,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隨著「扁平化」治理的深入推進,目前超九成居民認為小區環境得到了提升,十餘支志願者服務隊共200多人主動服務小區生活。
  以怡城北居為示範點,如今紅陽街道在轄區10個村(社區)全面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做強「絲路·紅陽里」品牌,打造「東蓉歐全球購」、「港口空間」寵物酒吧等新經濟平台,在加快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同時,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