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李家父子捐資助學修路,村民被他們善心義舉感動修建功德碑

2019-10-10   魅力大臨潁

在杜曲鎮流傳一個父子接力傳大愛、捐資助學修路播希望的故事。故事主人翁李富民(筆名李沛)的父親九十年代為村小學捐資助學,受父親的影響,現在李富民捐資為家鄉修路,徹底改變了村裡走路難問題。全村人為了永遠牢記李海全父子的善心義舉,村兩委班子和全村村民決定在村中心主要位置修建了功德碑一座。

【口述】我叫李富民(筆名李沛),今年65歲,中共黨員,是一名在青海人民醫院工作的退休幹部。我五歲就隨父母來到青海支邊,小時候對家鄉是一種朦朧朧感覺。我長大成人在青海工作後,年邁的父親卻帶著母親回到家鄉生活,擔憂父母的身體,我和姊妹們勸父親不要回去。

父親告訴我們:落葉歸根是中國人的心結,在青海工作近40年,退休了就回家鄉生活,和鄉親們在一起。父母回到家鄉後,每年我到河南老家一到兩次,到家鄉看看父母,又和大伯大嬸大姑續上了親,一家人其樂融融。我這才懂得了老家河南,鄉里鄉親割不斷的情,丟不掉的魂。

這一回就是幾十年。父親在老家生活時,儘管自己有退休金,生活不愁。可父親卻時刻想著家鄉的發展,在九十年代,村裡正開展捐資助學活動,我的父親李海全為了家鄉的教育事業,給大孟村小學捐贈了1萬元,用於獎勵優秀學生和優秀教師。在大孟村小學能看到,學校的使用部分辦公桌椅和檔案書櫃還都是父親當年捐贈的,牆上懸掛著1997年杜曲鎮人民政府授予李海全「捐資助教、萬世之澤」的光榮匾額。

我父親臨終的遺言是要我們幾個孩子一定不要忘記家鄉,常回家看看。受父親的影響,對家鄉的感情越來越深。妹妹李香蓮聯繫了4個年齡大的老人,每年都為他們寄錢寄藥。回老家時帶上大包小包對其問寒問暖。我也時刻關注著家鄉的變化,決心為家鄉出點力。

我村杜曲鎮大孟村,有1000多人口,下轄孟村、鄭閣、谷莊三個自然村,地處偏遠,特別是交通滯後的問題尤為突出,村主幹公路破舊狹窄,坑窪不平,車輛出入困難,給村民生產、生活帶來不便。道路的不暢已嚴重地制約了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延緩了本村經濟發展的進程。要想富,先修路。村主幹公路硬化的建設,是破除交通瓶頸、提升村中優勢的關鍵之舉,是本村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修路已成為全村上下的共識和全村人民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

大孟村兩委班子在黨支部書記孟志勇的帶領下,決定三年之內誓把全村的道路整修一遍,實現家家戶戶通公路。大孟村的公路建設正如火如荼,然而資金短缺成燃眉之急。我得知消息後,立即與黨支部書記孟志勇取得聯繫,先後兩次捐款共計25萬元用於村裡公路建設,讓鄉親們早日走上幸福的大道上。加上政府匹配資金,如今,我村共投資100多萬元,全長10多公里的水泥道路全部施工完成。孟村、鄭閣、谷莊三個自然村公路實現了村村連、戶戶通。

我接過父親的接力棒,幫助鄉親們修了路,盡了一個村民應盡的義務。可鄉親們卻給了我很高的榮譽。為了使全村人永遠牢記我和父親的善心義舉,廣為傳頌,大孟村兩委班子和全村村民為我和父親修了功德碑一座。

今年清明節我回家祭父,走在寬寬的水泥路上,我的眼淚落了下來,我在父親的墳上祭奠時說:爸爸,您的教誨我全記下了,您的兒子為村裡修路捐了錢,現在村裡道路寬敞,鄉親們生活越來越好,您就安息吧。

現在村裡正在實施鄉村振興工程,扶貧車間、村裡文化大院都需要建設,我想在我有生之年,再為村裡發展出把力,再幫一幫鄉親們致富。最後祝家鄉人民幸福安康、生活蒸蒸日上。(口述:李富民 整理:臨潁政府網站)

李富民訂閱《漯河日報》關注家鄉發展。

李富民和妻子王建萍在青海合影。

李富民在青海生活照。

當地政府發給李富民和父親李海全的榮譽證書。

村兩委和群眾為李富民父親修的功德碑。

為記住李富民修路義舉,村裡命名的「富民路」、「感恩路」。

李富民父親為村裡捐款的大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