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是如何判斷疾病出在哪個地方的?

2019-10-02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規則,以工作為核心的社會領域,規則是權力,目的是爭奪誰說了算,當然最好是我說了算;以親密關係為核心的私人領域,規則是真心,也就是我尊重你的本真。

如果使用混淆,就會讓生活一團糟。生育和養育都是權利,新生命的出生,可能會改變家庭的原有權力格局,孩子親誰、認可誰,意味著誰的權力增加。

可以使用權力規則,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也可以構建一個事業。但要知道只有珍惜規則,才能構建愛,才能讓你碰觸到你的本真,和人性的本真,乃至世界的本真。

關係哲學和關係療法

關係和自我有一個非常對立的矛盾:關係是滋養著你,還是損耗著你?

如果關係有很強的「我與你」的特質,因為「珍惜規則」的作用,那麼關係就會有滋養的部分;

如果關係中,「我與它」成了主導,那麼除非你擁有權力空間,你會在能力上變強,否則你會感覺到,關係在損耗著你。

馬丁 布伯的哲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的理論,有很多類似之處,馬丁的哲學叫關係哲學,羅傑斯的療法也叫關係療法。

羅傑斯將諮詢師和來訪者的諮詢關係,視為治療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諮詢師的技巧。用馬丁的哲學術語,可以說諮詢師使用技術時,就構建了「我與它」的關係,當諮詢師使用本心時,就構建了「我與你」的關係。

羅傑斯強調,他的療法是「來訪者中心療法」,就是來訪者才是諮詢關係的中心,諮詢師最重要的是,理解並接納來訪者的感受。他有句名言,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構建諮詢關係的三原則

羅傑斯對諮詢關係的重視,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於構建諮詢關係,他提了三個非常簡單的原則:

1.真誠

2.共情

3.無條件積極關注

真誠很好理解,但要做到並不容易。因為它意味著:我所說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體驗的是一致的。前半部分容易,不騙人就行;後半部分極難,因為要做到意識和潛意識的一致。

「共情」,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更通俗的解釋其實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納對方的感受。

無條件積極關注,基本等於「無條件的愛」。就是我對你好,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的自我被解放,孩子就能遵從自己精神胚胎的聲音,走向成為自己的道路。

相反,有條件的愛就是我認可你、鼓勵你、接受你,是有條件的,你必須達到這些條件我才給你這些你想要的,如果達不到,我就不給。

羅傑斯認為,越是高質量的治療關係,越能讓一個人安全、自然、無防禦地呈現自己。而這個人就越能接受自己的種種體驗,治療就越可能成功,這裡對成功的定義是:幫助來訪者更好地成為自己。

機體評價過程

為什麼這樣的治療關係如此重要?因為在日常的關係互動中,人的本真自我,很容易隱藏,甚至被扭曲。

武老師認為,原因是人們獲得的關注大多是,有條件的積極關注。他的邏輯是,你必須達到條件a,我才能給你獎賞b。

在這個邏輯下,一個人會獲得這樣的經驗:只能表露別人或集體認為「好」的東西,否則就會被拒絕、排斥,甚至被傷害,於是成長的過程,就成了一個不斷學習修正自己的歷程。

羅傑斯還說,一個人必須相信自己的「機體評價過程」,意思是,做選擇時,要聽從你的機體,這個機體,可以理解為,心和身體的總和。

如果理解了,有條件積極關注,就會懂得那些「你必須達到a,我才能給予你b」的邏輯是會根植於我們大腦中的。你以為頭腦中的東西是你自己的,但其實常常是權威和文化傳遞給你的。

相反,如果你得到足夠多的無條件積極關注,你就會信任你的「機體評價過程」,也就是前文說到的「內部評價體系」。

但對於習慣了有條件關注的人來說,很難相信自己的機體評價過程,羅傑斯的關係治療就是試圖提供無條件積極關注,讓來訪者感受到,關係,原來還可以是這樣的。

武老師認為,當來訪者切身感受到這一點後,會在治療關係里感覺到安全,從而慢慢放下防禦,開始坦然、真誠地重新體驗自己的重要體驗,慢慢地學會接受這些體驗。按照羅傑斯的定義:體驗,就是一個人的「我」。

當來訪者做到後,慢慢會獲得一種勇氣,從而在現實中,也能依照「我」的機體評價過程做選擇。其它好的關係,也必然具備這樣的因素。讓大家感動的,印象最深刻的關係,都是滋養了自己,讓自己更加信任自己的體驗。

無條件積極關注

一位朋友,剛認識武老師時,在和孩子圍繞兩件事,做無休止的捉迷藏式的戰鬥,就是吃糖和看電視。他高度近視,所以特害怕兒子跟他一樣,雖然孩子現在眼睛沒問題。

試圖幫孩子找,各種可能導近視食的因素,然後戒掉。比如看電視多了,可能導致近視,就讓孩子少看電視;還聽說吃糖多也對眼睛不好,所以不讓孩子吃糖。

這是他的擔心,但對孩子來說,感覺是如果他不聽老爸的話,老爸就會不高興,或不愛他,所以孩子最初試圖聽老爸的話。但看電視和吃糖誘惑力太大,老爸的壓力又太強,所以孩子發展了各種方式,和老爸打游擊。

具體是:當老爸在時,他就不吃糖,不看電視,一旦不在身邊,就瘋了一樣,看電視或吃糖。他很痛苦,就把這件事講給武老師聽,武老師告訴他:

你在對孩子進行一個糟糕的催眠,就是「看電視會導致近視」,「吃糖會導致近視」,而孩子現在又控制不住地要這麼做。那當他這麼做時,首先有和老爸對抗的罪惡感和快感,接著又有這樣被植入的認識,那很可能他和你對抗下去,糖吃了電視看了,最終還近視了。

這個解讀,讓他恍然大悟,然後就不這麼做了,當他知道「無條件積極關注」這個概念後,就開始改變,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能從中發現積極因素,把無條件關注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比如孩子考試不好,很挫敗,在家裡發脾氣。他首先會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進行共情,之後他會說:你看你這麼生氣,是因為太想考好了,那我們研究一下,怎麼可以更好。

後來移民國外,孩子融入當地環境,有個困難期。這位父親更是堅持無條件積極關注。首先關注遇到什麼事情,接著尋找什麼讓他挫敗,而挫敗背後的積極動力是什麼,然後去想怎麼改變和解決。

這個做法起了很大作用,現在他兒子心態很積極,總能面對挫敗時,找到積極因素,和朋友交往時,也能很好地使用,無條件積極關注。

關係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係。我們不能離開關係,而獨活,但是我們的確,需要去分辨一個關係,到底是滋養性的,還是損耗性的。

衡量標準,就是在這個關係中,有多少無條件積極關注,又有多少有條件關注;有多少「我與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與它」的成分。

當你對這些越來越明白後,我們可以遠離損耗性的關係,親近滋養性的關係,還可以去創造滋養性的關係,減少關係中損耗的部分。

總結

1.羅傑斯的關係療法,將諮詢師和來訪者的諮詢關係,視為治療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諮詢師的技術。當諮詢師使用技術時,就構建了「我與它」的關係,當諮詢師使用本心時,就構建了「我與你」的關係。

2.如何構建諮詢關係呢?羅傑斯提了三個原則:真誠、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真誠原則是:我所說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體驗的是一致的。

共情原則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納對方的感受;無條件積極關注,基本等同於「無條件的愛」。

3.我們不能離開關係而獨活,但的確需要去分辨一個關係,到底是滋養性的,還是損耗性的?

衡量標準就是在這個關係中,有多少無條件積極關注,又有多少有條件關注,有多少「我與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與它」的成分。

當對這些越來越明白後,我們可以遠離損耗性的關係,而親近滋養性的關係,還可以創造滋養性的關係,減少關係中損耗的部分。

思考

只能表露別人或集體認為「好」的東西,否則就會被拒絕、排斥,甚至被傷害。我覺得我就是在一次次這樣被修剪的過程中,形成了現在的自己。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是為了理解現在,並且對未來保持想像力。為什麼要了解曾經?是為了理解,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樣子,未來可能走向什麼方向?

「無條件的愛」,感覺這是每個人都渴望的,可遇不可求的。沒想到真的有人提供,而且很多人在試圖提供。

真誠,就是做到意識和潛意識的統一,感覺這很難,而且我似乎從來沒有做到過。看到是第一步,我的第一步做得很好。願你擁有自己說了算的人生,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這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in7km0BMH2_cNUg9X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