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河津古建築民居門樓的匾額

2023-06-04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淺析河津古建築民居門樓的匾額

古建築民居門樓匾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集文學、書法、雕刻、灰陶琉璃藝術於一體,是獨特的民俗文化。在古建築院落門樓的門楣上,鑲嵌著各式各樣的門匾,這些匾額不僅包含豐富的歷史文化,還包含者做人的道理,寄託著主人的志向情趣,記錄著時代的文明和社會價值觀,是最能體現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和建築特色的一種裝飾構件。河津是中國灰陶琉璃文化之鄉,在古建築民居門樓中,至今還保留有部分匾額,它們有著珍貴的文物價值,對研究地方民俗、建築藝術和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古建築民居門匾有著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其內容頗有講究、或趨吉求安、或興家立業、或抒情狀物、亦或壯懷明志等。言簡意賅,深入淺出,藉以表達一個家庭追求圓滿,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精神寄託。可謂是內容豐富,文采飛揚。語言精,文辭好,而且書法藝術也很高,給建築增添了諸多靈氣。許多匾額往往有其特別的文化內涵,蘊含著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古代倫理及思想文化傳承與建築的完美結合,集中反映了當時的歷史和社會時尚風貌。

二、古建築居門匾宣揚了做人的道德理念。在古民居門樓建築的眾多匾額中,大多反映了傳統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觀念,宣揚積德行善傳統美德,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對後人有一定的教育和啟迪作用。如北里村的「樂為善」,指做善事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安處善」,安處於善道以為安,安吉,安好,安分良善。李家堡的「樂循禮」是說依照道理或尊守規律。古垛的「繼清風」等匾額也是對傳統文化理念的傳播,寓意做人要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敏而好學、積極進取,發揚謙虛謹慎、勤儉節約、吃苦耐勞、尊老愛幼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賀家巷的「敦倫堂」,以傳統倫理規範為堂號。在封建宗法社會中,各個家族常以傳統的倫理道德規範為堂號,以勸戒訓勉後代子孫。敦倫,即敦睦夫婦之倫,含有指導新婚夫婦依禮行事的用意。

三、古建築門匾反映了地理位置與地理標誌。如西磑村的匾額「堡磑鎮」,磑的解釋是磨,高峻。所以認為磑應該是一種地形。鎮磑堡是西磑村的東堡,如今還存著堡門,幾家古民居建築和東北角至今還保留完整的堡牆。堡門方形,上有垛口,卷形門洞。有「鎮磑堡」磚雕題額,落款是「嘉慶二十年仲秋重修」。有磚雕字樣「上古」、「安涯」。安涯,是說西磑村安樂居住在水邊的地型地貌。

賀家莊古城門上的東門匾額「姑山秀映」,西門匾額「龍門鎖鑰」。筆跡清秀瀟酒、字體蒼勁有力。賀家莊村作為河津東大門,地理位置猶如關隘十分重要,東門匾額「姑山秀映」描繪位於姑山山下的賀家莊風景秀美,青山綠水,風光旖旎。西門匾額「龍門鎖鑰」,是指其位於河津最東端,和稷山毗鄰,作為古龍門縣的東大門,是通往絳州府的咽喉之地,也是由長安通往并州的陽關大道。由於地理位置的獨特,地域連接的優勢,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旱地碼頭。早年此地就店鋪叢生、商賈雲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此時「小絳州」就成了賀家莊的代名詞。

四、古建築民居門匾揭示了耕讀傳家文化的真諦。在古建築民居里,此類匾額比較多。有許多匾額文字大多出自哲人、書家之手,精練凝重,寓意深邃,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柒力,給人以深刻啟迪,具有積極的教化作用。古垛的「耕讀笫」,常好的「耕讀」,北里「詩書笫」等,意思是讀書要像農夫的鋤頭那麼勤快,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學有所長。從星星點點的匾額遺蹟中,足見人們對文化教育的十分重視。這些匾額我們可以感悟到,「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耕讀第」這幅門匾在老百姓中可謂流傳深廣,深入民心。

五、古建築民居門匾體現了人生哲理思想的光芒。古民居匾額妙趣橫生,引人入勝且富有哲理,處處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哲理和思考。諸如古垛的「守中和",北方平的「罄宜",常好的「居處恭」。從不同方面表達了主人的理想願望、處世態度。這些匾額浸潤著中華文化的智慧和文明,體現者主人的人生哲理思想光芒,使其建築錦上添花,賦予了很深的文化內涵。「罄宜"反映了主人的一種平靜的處事態度,不論是個人、家族還是其他社會組織,都需要做到盡宜於人、盡宜於事、盡宜於萬物,才能事業有成,家族和諧,人生幸福。「居處恭」,源於孔子的「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教導人們要保持謙恭的態度,要做到自律、慎獨。這些匾額都是用凝練的文辭反映和為貴,和氣生財的修身處事哲學。

六、古建築民居門匾表達了人們對趨吉心愿的嚮往。古建築匾額文辭多含有吉祥安寧等字眼,集中反映了人們對健康、平安、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以及希望家族興旺昌盛的美好願望。其中,東光德照壁上的「瑞氣凝開「,魏家院的「凝瑞處」,李家堡的「凝瑞屋」。凝瑞的意思是:凝結祥瑞之氣,瑞氣常聚,為吉祥的徵兆。出自劉向《新序·雜事二》:「成王任周召而海內大治,越裳重譯,祥瑞並降。」

七、古建築民居門匾弘揚了大眾的社會功用屬性。主要有實用指示和宣傳教化作用。匾額最初來源於先秦諸子關於「名」的學說,用「名」來識別萬物,用「名」來區分貴賤尊卑,用名來褒揚良善。秦朝時確定了匾額的形制、名稱及字體。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匾語的引導與導航的最基本功能,即命名功能,引導指示功能。如常好的「宜其家室」,源於《詩經》中的一首詩。通篇以桃花起興,以桃花喻美人,為新娘唱了一首讚歌。全詩語言精練優美,揭示了新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的美好品德,能給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和諧歡樂的氣氛。宣傳教化功能。西樊村民居上的「積三多」,出此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永叔(歐陽修)謂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樊村堡的「樹德務滋」,樹:建立。德:德行。務:必須,定要。滋:增益。推行仁德,施予恩惠,務必廣泛充分。「齊家」,指整治家政,使其家中成員親愛和睦。同時表明主人的觀念、精神寄託與思想追求。匾額還常被用作裝飾點綴功用。匾額一般為長方形,大都懸掛在門楣與檐頂之間。匾額或石雕、或灰陶藝術、或木刻置於門楣之上,與門樓融為一體,有的四周雕飾以花卉、如意、銅錢等各式花紋,做工精美,令人賞心悅目。

匾額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已成為中華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古建築門匾是傳統文化的一個濃縮。通過古建築民居門樓匾額的研究,可以了解社會變遷和時代風尚,可以傳遞先進文明文化的薰陶,提高全民的文化素養。目前河津門樓匾額文化產業已經有了長足發展,特別是灰陶琉璃製品,從形式到內容門樓匾額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業在我市也越來越繁榮昌盛,興旺發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fc130dd2afa6ab266bca19e1c5b63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