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名醫 | 肥胖治療缺乏系統管理,需推進多學科診療體系和體重管理中心建設

2024-08-30     搜狐健康

圖說 / 第三屆中國肥胖大會現場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劉家碧

編輯 | 袁月

近年來,關於「減肥」這個話題的討論熱度有增無減。很多人都認為,減肥是個人的事,只要「少吃多動」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實際上,肥胖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是一個整體的健康問題,需要專業的、系統的診療。

在由中國肥胖聯盟、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北京醫師協會減重與代謝專科醫師分會主辦,中國高血壓聯盟、大中華減重與代謝外科臨床數據聯盟、廣東二十一世紀教育基金會等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肥胖大會上,多位專家就當前的臨床減重診療模式進行了探討。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表示,近年來一些安全有效的體重控制藥物問世,為控制肥胖和治療肥胖相關的併發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武器;藥物治療可與生活方式管理、手術治療協同配合,改善肥胖患者的健康狀況。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陳偉表示,當前肥胖的臨床治療還缺乏系統管理,多學科專家參與制定標準化診療指南和體重管理中心建設勢在必行。

「改變遊戲規則」的減肥藥物

紀立農表示,以前針對肥胖,大多數醫生確實束手無策。除了少數的患者經過手術治療之後,體重可以得到明顯改善之外,絕大部分的患者只能通過生活方式的管理,在短期內使體重得到控制,但是缺乏長期管理的有效手段。

最近一些年,安全、有效的體重控制藥物問世,讓臨床醫生不再無計可施。這些藥物主要是GLP-1受體激動劑以及和GLP-1受體激動劑進行聯合的雙受體激動劑,代表藥物有替爾泊肽等。藥物上市之後,很多人嘗試使用這些藥物來幫助他們控制體重,確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肥胖的人群中開展的臨床試驗證實,這些藥物,尤其是GLP-1受體激動劑,不但能夠改善體重,還可以改善和體重相關的一些併發症的結局;比如,減少了心衰及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以及改善了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在肥胖患病率日益增高的背景下,這些藥物為控制肥胖和治療肥胖相關的併發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武器。因此,可以說這些藥物改變了肥胖治療的「遊戲規則」。

藥物治療需與生活方式管理、手術治療協同配合

藥物極大程度地推動了肥胖治療手段的進步,但並不是萬能的。紀立農強調,減肥藥物的使用需要遵照適應症。藥物治療需要與生活方式管理、手術治療協同配合。生活方式的管理是體重管理的基石;在此基礎上,如果有進一步對體重控制需要,可以進行藥物治療乃至手術治療。

如果患者體重指數(BMI,單位:千克/平方米)超過24合併有肥胖相關的併發症,比如糖尿病、高血壓或其他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等問題,生活方式管理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聯合使用減重藥物來改善代謝紊亂和相關的疾病。一般來說,BMI在27.5以下的話,主要建議進行生活方式的管理。如果BMI超過27.5又低於32.5,依然建議以生活方式管理為主,效果不佳時配合藥物治療。如果BMI超過27.5,患者經過藥物治療後,肥胖相關併發症和代謝異常仍然得不到良好控制,可以考慮手術治療。如果患者BMI超過32.5,屬於中度肥胖,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手術治療或者是藥物治療,但是生活方式的管理依然是前提。如果BMI已經超過了37.5並伴有肥胖相關併發症,可以考慮手術作為首要治療。

《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即將發布,規範臨床診療路徑

儘管臨床上已經有了治療肥胖的有效方法,然而,陳偉表示,無論是公眾還是醫務工作者,對肥胖的認識都存在不足。大家總是覺得肥胖是個人的事,少吃兩口就能解決。患者到醫院尋求專業的醫療干預,很多醫生也只是告訴患者回家「少吃多動」,並不能夠給出一個特別明確的方案。所以,有必要制定一個專門針對肥胖的標準化診療指南。

陳偉在接受搜狐健康採訪時透露,《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以下簡稱,指南)即將發布。指南對多個學科體重管理的臨床路徑進行了梳理,推動臨床治療路徑標準化。

指南首先將肥胖分為臨床性肥胖和非臨床性肥胖,根據肥胖的程度和肥胖相關的指標劃分。指南將原來單純依靠身高、體重、BMI的標準,加上了腰圍和腰圍身長比,配合一部分的體成分測量結果,能夠比較準確地判斷肥胖對於個人的健康影響。這種劃分方式也為進一步的醫療保險制度推進提供了參考。

第二,指南明確了多學科治療的臨床路徑,寫明了什麼樣的患者在什麼時機做什麼,如何進行標準化管理。如果患者確診為肥胖症,就應該接受飲食、運動、心理行為的綜合管理,這是基礎治療。對於基礎治療無效的患者就要考慮臨床營養治療,要針對患者的個體情況去設定應該如何吃、吃多少、怎麼吃,以達到符合患者自身情況的目標。如果這種治療還是沒有明顯效果,就要開始啟動藥物治療,甚至開始手術治療。

指南還對具體的治療方式進行了標化。藥物應該怎麼用、應該怎麼打、哪些患者應該去做手術、做什麼樣的手術,都有非常明確的要求和規定。指南把肥胖當作疾病管理,而不是單純指導減重。

建設標準化體重管理中心,推動多學科治療路徑落地

為把指南推薦的治療路徑轉化到實踐中,需要一個標準化的體重管理中心。

陳偉表示,針對肥胖的治療,需要各個科室的專業人才進行合作;但目前,在我國,這樣的合作依靠臨床醫生的意願來完成,而標準化的體重管理中心,需要一個組織機制。

標準化體重管理中心,首先應該有一個分診台。這個分診台可以判斷患者該用生活方式管理還是需要用藥物管理,還是應該開始準備手術管理。

分診之後,治療應該是以生活方式干預為基礎,包括營養、運動康復、心理行為等。如果生活方式干預不能達到醫學減重目標,還要去解決與肥胖相關的病因,此時就需要內分泌科專家要出手。對於重度肥胖患者,還需要外科醫生來介入。這是體重管理中心的核心內容。

再向外,體重管理中心還需要關注肥胖影響的各個專科疾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肥胖影響生育的患者、膝關節已經變形的患者,等等,都需要各個專科的醫生進行相應治療。為此,醫院需要一個合理的組織機制,體重管理中心就是這個機制的實現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ef8d52a560696ee3869bc15f52ece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