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幾乎沒人記得3歲前發生了什麼,我們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學會說話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學會走路的,每當回憶嬰幼兒時期時,大腦里都是一片模糊和空白。
而關於這種記憶消失的現象,我國民間流傳著很多說法。
比如有說法稱是小時候看到了什麼奇怪的東西,記憶被刪除了,還有說法稱是每個人都有前世記憶,等到3歲時,才會全部忘記。
當然,這些說法無一例外,全部帶有某些迷信色彩,自然不足為信,對於3歲前記憶消失的問題,科學上早已經給出了答案。
人類的記憶分為3種
從心理學上來說,人類的記憶分為3種,分別是感覺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顧名思義,所謂的「感覺記憶」,指的就是我們所捕捉到的各種感覺,比如吃飯時嘗到的酸甜苦辣,睡覺時觸摸到軟乎乎的被子,聽到周圍的音樂聲或者噪聲等等。
由於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接收這些信息,信息量十分龐大和繁雜,大腦很難全部存儲,所以當這些感覺信息被大腦感知後,會形成非常短的瞬時記憶,幾秒鐘後就會被刪除。
而「工作記憶」也被稱為「短時記憶」,相較於感覺記憶,它存在的時間延長到了1分鐘,是一種對信息暫時加工和儲存的記憶系統。
大腦在將感覺記憶進行分門別類、加工處理後,會提取某些重要信息以作隨時處理,進行暫時使用,如果大腦判定這些信息足夠重要的話,就會正式成為我們的永久記憶,也就是「長期記憶」。
與前兩者不同,長期記憶可以保存幾天乃至於幾年、幾十年,而且它是由詞語和意義進行編碼的意碼記憶,記憶形式更多樣,包括但不限於聲音、形象、語言和文字等等。
3歲前的記憶到底去哪了?
現在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我們3歲前的記憶之所以會消失,主要原因有3點:
1.孩子3歲前以感覺記憶為主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3歲前處於一種無意識狀態,此時孩子沒有自我意識指導,無法從感覺記憶升級到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在寶寶出生的前幾年,認知世界的過程基本都是感覺記憶,根本就不會形成長期記憶,出現「記憶消失」情況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大腦發育不完善
我們在將感覺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時,需要利用神經元來進行連結,使用海馬體進行存儲。
但對於孩子來說,3歲前大腦發育尚未完善,既無法激活神經元進行連結,也無法利用海馬體存儲記憶,於是大部分的事物,都會在短時間內被孩子忘記。
3.受「倒攝抑制」影響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倒攝抑制」,意思是我們在學習時,後面的內容會對前面的內容產生干擾,起到抑制作用。
孩子的記憶也是如此,隨著越長越大,接觸的世界越來越豐富多彩,記憶的內容也會越來越多,後面的記憶對前面的記憶產生抑制作用,3歲前的記憶也就慢慢被孩子遺忘掉了。
有2件事,孩子不會忘
雖說幾乎3歲前的所有事情,孩子都會忘記,但有2件事會被他們牢牢記在心底,很難忘掉。
首先,就是一些極端的情緒。
大家可能會有這種經歷,莫名對某種動物有種恐懼感,雖然印象里從來沒有過接觸,但就是害怕去接近,好像這種恐懼被印在了基因里。
而這就可能是因為小時候被這種動物咬過、嚇過,儘管沒有關於這些動物的具體記憶,但這種極端的情緒卻沒有消失,仍然會本能地對這種動物保持戒備。
其次,是某些沒有被滿足的情感需求。
0-3歲是家長與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如果此時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使孩子缺乏必需的安全感,這種情感需求的匱乏,會一直跟隨孩子到成年時期。
比如有些孩子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等3歲以後才由爸爸媽媽照顧,即便此時父母對孩子再關心,也很難與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戀關係,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更加難以信任他人,使長大後的人際關係也受到影響。
老苗結語:
雖然孩子3歲前的記憶會消失,但某些極端的情緒、沒有滿足的情感需求卻會被牢牢記住。
因此,儘管孩子3歲前不記得具體事物,我們還是要儘量給予其足夠的陪伴和愛護,讓孩子在愛的環繞中長大。
今日話題:你最早能記得幾歲時的事情?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