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八景
1 水府閣: (位於黃聞山頂,包括奇觀亭等處)
水府閣亦名黃聞閣,傳為黃洞源黃道真二人聞道處。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改建,為三層磚木結構古典建築,曾祀楊泗將軍,毀於1961年。近年重修,占地1740平方米,高36.3米,為重檐歇山式四層樓閣。 水府閣高踞於黃聞山吻頂,懸崖如削,壁位千仞。傑閣寶頂耀金,琉離呈丹,鴟啄空,與高舉閣南北相望,與瀟湘八景之一「漁村夕照」隔江對峙,下瞰桃川,前臨白馬,東望洞庭,西顧壺頭;木排飄搖,漁舟唱晚,江天空闊,氣勢雄深。
2 桃川宮: (包括大殿、空心杉、煉丹台和瀹鼎池遺址)
桃川萬壽宮位於「第35洞天,第46福地」的桃花源境內,始建於晉代,原名桃源觀,至今1600多年,是桃花源最早的道教建築之一。唐宋時期香火極盛,有「三十六層,七十二座觀,走馬關山門」之盛況,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1112年,宋徽宗欽題「桃川萬壽宮」匾額,後毀於明清戰亂。1992年,在原址上恢復桃川萬壽宮上宮,仿照北京故宮太和殿而建,主供三清道祖,為我國最大的道教殿堂。2013年4月8日,桃川萬壽宮上宮移交湖南省道教協會直屬管理,由省道協委派徐理順道長前往住持,目前正在恢復中宮和下宮的建設,恢復後的桃川萬壽宮將成為三湘大地又一重點宮觀。
3 天寧碑院:(位於桃源山景區)
以唐代載記的天寧書院更名,分三梯布局,由碑坊、碑屏、碑石、碑亭、碑廊、碑室等組成。仿古院落式建築群,碑院集民間石藝之大成,匯桃花源文化之精華,納五湖山水於一堂,交四海騷客於一隅,對歷代於桃花有貢獻者,均收錄於志,銘刻於碑,藏立碑院,流芳百世而不朽。
4 菊 圃: (位於桃花山景區,包括桃林、脾廊、方竹亭等處)
圃位於常德市桃源山風景區內,立於延至館舊址,初建於明代。因陶淵明酷愛菊花而建。圃後有陳列館,展陳古今名人題詠桃花源的字畫和數百件文物。菊圃四圍環以垣牆,牆上數處開窗,整個建築分前後兩層,前層為桃花石大門,入門為魚池,池旁繚以迴廊。池左隨地形高下,亦繚以加廊,雕欄疏欞。池上石橋縱跨,獅象猴麟,分蹲左右。池後為花圃,正中豎一豐碑,前刻淵明像,神彩飄逸;後鐫《飲酒》詩,辭意深遠。後層築一古樸典雅的精舍,雕樑畫棟,耀碧流丹,金彩輝煌。
5 遇仙橋: (位於桃花山景區)
遇仙橋原為橫臥澗上的自然岩橋。明天啟年間(公元1621一1627年),桃源縣主薄孫廷蕙修成石拱橋。清末。湖廣提督俞益謨於橋上修遇仙亭。1983年因橋左側滑坡,將亭壓倒,後由湖南省文化廳撥款修復。飾以龍脊敖角,並置長凳於兩側以憩遊人,橋兩端各立石碑一方,供游入觀賞。橋下菖蒲業生,松竹復陰,溪流潺潺,遊人至此,遇仙之期冀油然而生。
遇仙橋是一座橫臥桃花溪上的游廊式風雨橋,相傳古代桃花源附近有一美麗姑娘,當地惡霸想強占為妻,母女順山逃跑,在此橋遇一老翁,母女向其哭訴原因,老翁帶他們至秦人洞,用手一指,洞門遂開,母女人洞避難,故名遇仙橋。
6 桃花觀: (位於桃花山腰,包括躡風亭、玩月亭、集賢祠等處)
桃花觀位於桃花山主峰上,始建明萬曆年間,幾經兵火,數次倒塌。現觀為1913年重修, 包括山門、前廳、正廳三部分。山門兩旁石刻"秦時明月,洞口桃花"對聯。觀內懸有歷代名人題匾和近世名家書畫,分外古雅,耐人尋味。觀兩廂有躡鳳、玩月兩亭,相對峙立,宛如鵬翼。觀院有兩顆傳為唐代所植的羅漢松。
7 高舉閣: (位於桃花山頂)
高舉閣位於常德桃源縣境內。在桃花源八景之一的「歸鶴圓蜂」—玄鶴蜂的最高峰障山(桃花山最高峰)上,唐代建有高舉閣,閣名系據陶淵明《桃花源詩》「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而得,後不知毀於何時,劉禹錫有詩云:「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又雲「遂登最高頂,縱目還楚澤。平湖見青草,遠舉連霞赤」。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知縣余良棟全面修建桃花源時,重建此三層古閣,由於此處地勢最高,登時險絕,所謂「山幼石蹬頗曲折,數十百級緣若鼠」者即指此。現閣於1988年中央撥款開工重建,於1990年完工,規模遠勝於前。登閣四顧,綠圍翠繞,沅水如帶,桃源勝景,盡收眼底。唐著名詩人劉禹錫曾有「遂登最高頂,縱目還楚澤。平湖見清草,遠舉連霞赤」之詩句讚美這裡所觀的景色。
8 秦人村: (包括秦人洞、豁然台、奉先祠、公議堂、自樂橋、奇蹤館,延至館,儺壇,玄亭等處)
秦人村景區2.5平方公里,其中有長1000餘米的竹廊,形式古雅,結構精巧,堪稱天下一絕。沿景點線索,即可步武陵漁朗蹤跡,遊覽人間仙境。穿過秦人古洞,就進入了世外桃源。洞外是一個荒古神奇的世界。秦時明月,照耀著遠古;晨鐘暮鼓,傳遞著蒼涼;良田美池,流淌著自由;黃髮垂髫,共享怡樂。那古樸的秦居,芳香的擂茶;那深巷的犬吠,桑顛的雞嗚;那戲台的古典,牧童的村笛;那油榨的「吭啃」,水車的輕搖;那秦劍楚刀,石磨瓦罐;那拈藤老樹,谷風幽泉,真乃天下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