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到了,家委會裡的「顯眼包」又跳出來了

2023-09-09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教師節到了,家委會裡的「顯眼包」又跳出來了

教師節臨近,家委會裡那些「顯眼包」又跳出來了。

這不,太原某中學某班家委會籌款5000元給老師送禮的事,就登上了熱搜。

這些家委會裡的「顯眼包」,總是打著給老師送禮的旗號,美其名曰讓孩子們知道什麼叫「尊師重教」,在家長群里籌款。

可整個過程里,「顯眼包」們負責組織,其他敢怒不敢言的家長們掏錢,孩子壓根就不知道,也不參與,這算哪門子的「尊師重教」?

家委會成立的目的,是促進家校雙方的有效交流,讓老師和家長們能夠更好地關注到孩子的學習情況。

結果現在的家委會,一個比一個離譜。

沒能起到原本加強家校溝通的目的不說,甚至變成了某些家長逢年過節向老師諂媚的工具,徹徹底底變了味道。

這裡有人可能會覺得,不管家委會怎麼做,只要我自己「出淤泥而不染」,不跟著他們摻和不就完了嗎?

可仔細琢磨,家長群里如果大家都都很積極,就只有你扯後腿,是不是有一種沒交「保護費」的味道?

萬一孩子在學校受到孤立,乃至於被老師刻意忽視,豈不是因小失大?

更何況,面對家委會在教師節給老師獻殷勤的這個「陽謀」,普通家長根本就沒什麼話語權:

想不服從集體指揮?那正好,拜拜了您嘞!

教師節給老師買禮物,家長拒絕湊錢被退群

每年臨近教師節,都是家委會那些「顯眼包」跳出來搞事情的高峰期。

記得之前廣西柳州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教師節到來,家委會裡有3名家長提出要給老師送禮,給任課老師們一個「小驚喜」。

選定的禮物是某品牌化妝品700多元的禮盒,由全班56位家長分攤。

出乎意料的是,真有「刺頭家長」站了出來,在家長群里發了4個字:「我不參加。」

可想而知,這下家委會的成員們不幹了,有人舉起了「團結」的大旗,有人寫起了小作文,總而言之就是逼迫這位「刺頭家長」退群。

儘管這位「刺頭家長」一直在據理力爭,但最後還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被迫退了出去。

實際上,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曾明確發文《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金等行為的規定》,其中包括了嚴禁教師以任何方式索要或者接受學生及家長贈送禮物的規定。

但奈何變了味的家委會中,總是有那麼幾個「顯眼包」家長,非要在老師面前露臉當「馬屁精」。

其他家長如果不願意「同流合污」的話,往往還會被認為是不合群,被踢出家長們的隊伍,屬實令人噁心。

是自願還是逼迫?

隨便看一下不難發現,那些組織家長給老師送禮的家委會成員們,儘管遣詞造句都非常客氣,一直在強調「完全自願」,但實際上卻恰恰相反,字裡行間滿滿的都是逼迫。

不願意給老師送禮?那以後你家孩子被同學孤立,可別後悔。

家委會成員們一唱一和,大多數家長哪怕不願意,也只好「花錢買平安」,隨波逐流被迫成了某些人的「幫凶」。

但仔細琢磨一下,就算真的全班所有人出錢,給老師送上了價值不菲的禮物,老師也收下來了,又能真的特殊關照誰呢?

說到底,最後不過是某些家長慷他人之慨,借用所有人的禮物,在老師面前出風頭。

而且再退一步來說,如果老師公平公正,感激所有送上禮物的家長,那總不能特殊關心全班每一個孩子吧?

最後還不是跟沒送一樣,壓根滿足不了某些家長齷齪的心思。

與其討好老師,不如把心思放在正途

其實回想一下,以前我們小時候,哪有什麼家委會?

單單憑藉孩子們自己,就已經能夠架起老師與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樑,做好家校溝通了。

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委會的成立確實減輕了家長和老師的一部分負擔,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那些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行苟且之事的家長,著實令人作嘔。

與其一門心思討好老師,還不如把心思放在正途,多琢磨琢磨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績,幫老師解憂,對老師的工作更有幫助。

之前有媒體在網上進行調查,問題是「你認為家委會是必須存在的嗎」?

結果有超過一半的家長都認為,家委會這個神奇的組織,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所以真的要奉勸某些家委會的「顯眼包」們,別把家委會當成為自己謀私利的工具,把所有家長當傻子。

教師節給老師送一些小禮品沒問題,但不至於要全員集資,讓孩子做一張賀卡、一點手工,乃至於只是一條簡訊、一句謝謝,都已經足夠了。

結語:

如今「變了味道」的家委會不在少數,某些家長絞盡腦汁,就想著借教師節的機會,讓老師將注意力多放到自己孩子身上。

但是希望這些人別忘了,「愛崗敬業」的老師還是大多數,就算真的收了禮物,絕大部分老師也不會對某個孩子格外青睞,違背職業道德給他們「開小灶」。

今日話題:你對教師節家委會籌資給老師送禮物的行為怎麼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e9dc6d79962047f924172063742fa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