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安全紅線 樂享騎行時光

2024-10-22     千龍網

?「人生是曠野,戶外是自由。」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不少人選擇騎自行車出遊,一些熱門騎行線路一度出現「堵自行車」現象。騎行不僅僅是單純的短途通勤方式,也是人們追求健康生活、享受沿途風景的一種新選擇。

但隨著「騎行熱」不斷升溫,安全問題也逐漸顯現。多地交警發布案例警示,部分騎行者搶紅燈、占用機動車道、超速追逐等違法和不文明行為,導致事故頻發。

騎行再火,安全為大。在戶外騎行中,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如何更好地優化騎行環境,讓更多人樂享騎行?讓我們一起聊聊安全騎行這件事。

自在追風 騎行為何這麼火

在杭州千島湖綠道盡賞湖光山色、赴成都繞城綠道體味煙火人間、沿海南環島旅遊公路感受海天一色……這是華中科技大學自行車協會第十八屆會長王野的騎行軌跡,騎行已經成為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真正接觸這項運動是剛進大學的時候,當時面對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我一下就選中自己喜歡的戶外騎行,這份熱情一直延續至今。」王野回憶道,「去年,我組織了一個環山東半島的騎行活動。大家沿著旅遊公路標註的非機動車道騎行,滿目都是海岸風光。戶外騎行不僅讓我們貼近自然、遍覽美景,更讓我們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當前,戶外騎行作為一種集休閒、社交、健身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運動項目,收穫了人們廣泛的青睞。根據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統計數據,目前全國的騎行愛好者大約有600萬人,超1億人經常性騎行。在某社交平台,過去3個月新增騎行相關的筆記就有58.8萬篇,月均輸出筆記數量比去年的峰值還要高出30%。

「相較於體驗門檻更高、場地要求更高、裝備更複雜的其他戶外運動,戶外騎行對於愛好者更加『友好』,參與方式靈活、運動時間可控、裝備也豐儉由人,是不少人通勤之餘放鬆壓力的『解藥』。」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唐任伍表示,「新媒體平台的傳播與發酵,也是『騎行』大熱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騎行愛好者在社交平台分享記錄自己的參賽情況、每日穿搭、心得體會等,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項運動中。」

在「騎行熱」的助推下,「騎行+」的各種經濟新業態也紛紛興起:

《2024上半年體育消費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公路車成交額增長141%,騎行服成交額增長127%;各類騎行裝備銷量繼續大幅增長,今年「618」促銷活動期間,某購物平台上車燈和碼錶成交額分別同比增長240%、390%;配套自行車維修保養、租賃、培訓、賽事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例如2023年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迴賽,就獲得超14億元的賽事綜合效益,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從裝備銷售到騎行服務,戶外騎行相關產業鏈的不斷延展,正為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活力。」唐任伍說,「此外,相比汽車等通勤方式的封閉性,騎行具有更加便捷、開放的特徵。很多路邊的景色或店鋪,開車的人們可能走馬觀花、一掠而過,而騎行者則可以慢慢瀏覽、甚至停下逛逛,也可以在更窄的道路通行。這些都創造了更細緻的遊玩體驗、更密集的到訪機會,體現出較高的可達性和交互性,為線下實體經濟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這種對「慢慢走,沿途有風景」的追求,也為戶外騎行活動賦予了別樣的「樂活」氣質。「之前我們從武漢騎到長沙,沿路打卡了不少著名景點。在咸寧泡一池硫黃水溫泉,緩解一天騎行的疲勞,還跑到各地最地道的飯館,吃到了賀勝雞湯、魚頭泡飯、烈火牛肉、長沙米粉等美食,真是『熨帖』得很(長沙方言,表示開心)。」王野笑言。

事故頻發 安全問題須牢記

然而,近段時間來,戶外騎行不安全、不規範的情況時有發生。

8月11日,河北容城縣一個騎行小隊中一名11歲男孩突然摔倒至對向車道,被對向車道來車碾壓後不幸離世。而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規定,駕駛自行車上路必須年滿12周歲。

在北京,交管部門針對非機動車闖紅燈、違法占用機動車道、追逐競駛等行為開展整頓。僅在8月份,現場處罰非機動車追逐競駛違法行為就已超過2000起。

而杭州蕭山交警近期也公布了一批騎行事故警示案例,其中有的因為騎行速度過快與機動車發生碰撞,也有因為避讓不及撞上其他騎行者。

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宋彪看來,戶外騎行的景色再美、體驗再好,如果沒有保障好「騎行安全」這一大前提,一切都無從談起。「當前,隨著工藝進步,自行車速度大幅提高,騎行的風險係數也隨之增加;部分城市管理規劃不到位,存在機動車隨意停放、占用非機動車道等問題,影響了自行車等非機動車的正常通行;一些騎行者過度追求速度,出現了闖燈逆行、暴騎競速等不文明行為。」宋彪說。

從1998年起,宋彪就成了一名戶外騎行愛好者,擁有著豐富的騎行經驗。「要保障騎行安全、消除隱患風險,需要考慮到多個方面。例如,騎行者的體能、技能、經驗、知識、意識等條件是否完備;長途騎行時自行車故障如何排除,又如何解決物資補給等難題;各類路況也會帶來不同風險,如在城市擁擠路段騎行容易出現前後車衝撞、追尾、被傾覆汽車壓垮等危險,在彎曲山道騎行要警惕下行急轉導致衝出道路等危險,這些風險點都要提前考慮到,做好應對安排。」宋彪說。

此外,隨著公路自行車騎行活動興起,不少未成年人也參與其中。翻開社交媒體,諸如「幼崽夜騎」「五歲環湖」的帖子映入眼帘;走在街頭路口,也能見到炫技飆速、車比人大的「小不點兒」。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發布數據卻顯示,我國不滿12周歲騎行者占騎行事故當事人的7.5%,青少年騎行所面臨的安全隱患也必須重視。

「我們在組織騎行活動時,對於參加者的年齡、能力、裝備等都會設置一定的門檻,還會作出一些行路時的規定,例如通過特定手勢指揮車隊行動、騎行時不能超越領隊等。」王野認為,戶外騎行能向青少年普及是好事,但是必須遵守相關法規並做好保障。「可以舉辦青少年騎行系列賽事活動等,向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提供更多參加競賽、日常訓練、強身健體的機會。同時,也要選擇與身高、體重等更為契合的騎行裝備,如果要在公共道路上騎行上路,家長也要做好安全培訓、監護陪同,為孩子保駕護航。」

想要安全盡享騎行的快樂,關乎規劃治理,也有賴於每一個騎行者的共同努力。

在宋彪看來,團隊騎行人數多、活動多,通常需要有較為完善的章程和制度。「例如,通過明確會員登記、會員權利義務、會費管理、內部組織、活動規則、合同管理、法律責任等,規範騎行團隊應有的管理章程和行為準則。否則,在集體活動中出現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時,就可能出現責任主體不明、責任主體推卸責任等問題。」宋彪說,「從規範管理角度出發,團體騎行應當加強制度建設,至少在每次活動時通過書面規則或者活動合同等形式,明確風險承擔及責任主體。」

優化環境 系統施策齊發力

如今,在全國不少地方,「騎行友好」已經成為當地文旅事業發展的「新名片」「金招牌」——

在福建廈門,快速公交接駁的雲頂路自行車專用道坐落高架橋上,讓騎行者得以漫步雲端、體驗瀟洒浪漫;山西太原建設的濱河自行車專用道,宛如兩條紅色絲帶飄揚在汾河兩岸,串聯起綠水青山;北京朝陽奧林匹克公園最新推出一條7.5公里騎行路線,其中一條塗裝為「彩虹」的騎行路更成為愛好者們的「必打卡點」,讓人們與七彩相伴、與美景同行……

在唐任伍看來,要讓戶外騎行運動更安全、更紅火,培養系統思維是關鍵。「一方面,在頂層設計上,將騎行基礎設施的優化提升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著力點,解決非機動車道狹窄、人車混行、機非混行等問題,在有限的道路資源中統籌各方利益,做好自行車路網建設與路權再平衡;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加強政策支持,提升對戶外騎行的精細化治理水平,對不同類型道路制定相應騎行規範,加強各方監管、消除安全隱患、提升通行效率。」唐任伍說。

近日發布的《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強調,「引導公眾優先選擇公共運輸、步行、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為創造更好的騎行氛圍、增強城市的宜居度、吸引力提供了引領。各地也紛紛出台文件,為滿足市民出行與健身需求、改善城市交通環境提供政策保障與支持。

其中,北京實施慢行系統品質提升三年行動,鼓勵和支持市民更多採用「步行+自行車騎行」的出行方式,提高市民慢行出行的獲得感;廣東深圳發布《自行車交通發展規劃(2021—2035)》,大力發展自行車交通,建設「自行車友好城市」;在四川,《四川省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年)》和《成都市戶外休閒運動總體規劃》等政策先後出台,旨在將全民健身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提升大眾的健身意識、推動戶外運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宋彪認為,戶外騎行運動及相關產業的良性發展,更離不開新興科技的力量。「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廣大騎行愛好者得以享受到更加多樣化、沉浸式的騎行體驗。例如,探索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搭建面向公眾的騎行安全信息平台,在標註自行車站點與推薦路線,合理劃定規範自行車停放空間,加大對違法違規騎行的監督管理,普及自行車的騎行技術、交通規則和使用場景等方面,都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對於提高非機動車交通信息協同水平和動態管控能力、加強公共自行車使用和管理大有裨益。」宋彪說。

「還有一些智能騎行軟體,可以智能判別自行車戶外運動場景,實時記錄、分析和檢測運動過程中踩踏頻率、速度、功率、心率、呼吸率等指標變化,構建自行車運動性主觀疲勞評估模型,實現騎行者主觀疲勞程度量化評估,讓騎行更科學、更省心。」宋彪補充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e6e757b1c990c39ababfd7f964101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