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大家吃得多了,但是長在「毒樹」上的香菇,你吃過嗎?馬桑菌,長在馬桑樹上的一個菌類,因為味道鮮美、口感好,營養豐富而受到青睞。下面,就和紅廚網一起了解一下這種在香菇界正逐漸「走紅」的馬桑菌吧。
作者:陳婉富
編輯:王白石
題圖:攝圖網
馬桑菌的得名很簡單粗暴,就是因為生長在馬桑樹上而得名。
馬桑樹是貴州大山裡的一種樹,最高十多米,主幹長得不是很大,而且很脆。因為馬桑菌的材質,讓其長到2米多3米左右的時候就會自然的彎腰往下生長,因此在當地人用「馬桑樹兒高又高,長到五尺就彎腰」的順口溜形容它。
馬桑樹因為易折斷,不利於攀爬果實有毒,又由於含水多,不利於燃燒,有些人們砍柴時都不會砍馬桑樹,便用馬桑樹來暗喻沒用、不招人喜歡的東西。
其實,馬桑樹並非沒用的樹,它的樹皮、樹幹、樹根也是一種藥材。有活血行氣、消腫止痛、祛瘀解毒的效果。特別是當人們發現一到冬天馬桑樹的樹幹會長出鮮美的野生菌之後,馬桑樹的身價地位就直線上升。
馬桑樹上長出來的野生菌,口感厚實、香味怡人,燉肉、煲湯、炒菜都很美味,並且長出來的不止一種菌類,平菇、香菇及其他不知名的菌類都有可能出現。大家統一將其稱為馬桑菌。
而野生的馬桑菌也因其複雜的品種被稱為千年紅、馬鞍子、水馬桑、野馬桑(雲南),馬桑柴(貴陽),烏龍鬚、醉魚兒、鬧魚兒(成都),黑龍鬚、黑虎大王(雲南曲靖),紫桑(雲南文山)。
不過,野生的馬桑菌雖然美味,但數量不多,品種又雜,因此在此前只能作為大山裡面村民們加菜的野味。
後來,經過科學家的培育研發,2013年野生馬桑菌經過馴養,得到大力推廣,成為了貴州等地的重要經濟作物,並從此從大山走向大眾餐桌,成為大家都能品嘗到的美味。
不是所有的香菇都叫馬桑菌
上文提到,野生馬桑菌的菌類十分複雜,這也限制了其品質和產量。經過人工養殖後的馬桑菌,規避了這種情況,以香菇養殖為主。
所以,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馬桑菌是屬於香菇的一種,但菌朵更大,色澤也更深。主要在冬季採收,現在已經成為當地人農閒時增收的主要作物。
同為香菇,怎麼普通樹木上長出來的就叫香菇,而馬桑樹上長出來的就叫馬桑菌呢?
這是因為馬桑樹上長出來的香菇,有其獨特之處。拿普通的干香菇和干馬桑菌相比,它們的泡製時間就有很大不同。
一般干香菇泡發需要2小時左右,而干馬桑菌泡發只需要十五分鐘,方便快捷又易泡發的特性,很容易就讓它從普通香菇中脫穎而出。
此外,從營養功效上,馬桑菌也勝過普通香菇。
紅廚網了解到,馬桑菌作為一種藥食同源的食物,它富含多種胺基酸,對於人體增強免疫力、抗血栓、健胃保肝、預防佝僂病及貧血有顯著作用。
由於味香肉鮮、營養價值高、有很好的食補效果,馬桑菌的身價也不低。現在干馬桑菌的市場價大約在每150克在130-150元左右,遠遠高於普通香菇的價格。
雖然馬桑菌可以種植,但是也有特定的採收季節,一般是每年11月開始採收,累計可以採收四個月。由於這個特性,馬桑菌也成為了貴州人民冬季增收致富的好幫手。
馬桑菌鮮美的口感,豐富的營養價值,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廚師發現認可。不少餐廳的大廚會用干品馬桑菌燉湯,在特定的季節推出。
其實,馬桑菌鮮品食用也非常鮮美,在貴州當地很多人都是直接食用鮮品的。不過因為新鮮的馬桑菌保存不易且容易損壞,因此市場上大多是干品。
馬桑菌的做法很多,燉炒烤涮皆宜,且鮮香潤滑,營養豐富,讓人食之回味無窮。不過最經典的做法還是燉雞湯。
因為馬桑菌含有豐富的鳥苷酸鹽,而雞肉含有豐富的肌苷酸鹽,在煮的過程中,它們都會釋放出遊離的谷氨酸鈉,這些物質會發生協同作用,使產生的鮮味遠遠大於各自單獨使用時。
馬桑菌土雞湯
主料:
土雞一隻。
輔料:
干馬桑菌、紅棗、生薑、枸杞。
做法:
1.取少許馬桑菌,用溫水泡發十五分鐘。
2.土雞剁塊、焯水。
3.將紅棗、馬桑菌、薑片、雞塊放入砂鍋中,加入山泉水燉煮兩小時。
4.加入白糖、食鹽調味,加入枸杞再煮十分鐘即可。
當下,雖然馬桑菌的營養價值和美味已經被大多數人認可,但是因為還沒有得到大量的推廣,目前普及度還不高,對於馬桑菌的做法市場上目前也比較單一。
對此,紅廚網認為,這正是各位大廚進行菜品研發的好機會。如果能發掘出馬桑菌的更多吃法,從而為自己的餐廳推出幾道馬桑菌特色菜,相信一定能吸引很多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