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英 9月7日,商務部、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聯合發布《關於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外商獨資醫院入華將會產生「鲶魚效應」,有助於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刺激公立醫院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長期以來,中國的醫療體系以公立醫院為主。公立醫院在讓人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上發揮了主要作用,但在提供優質和個性化的醫療服務,以及看得好病這個指標上,還有較長的路要走。例如,2022年中國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是43.7%,美國這一數據接近70%,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知名醫療機構甚至可達80%以上。儘管其中有預防篩查等因素的影響,但差距切實存在。
那麼,外商獨資醫院入華會成為推動中國醫療改革的「鲶魚」嗎?答案是:不一定。「鲶魚效應」是指,通過引入強者,激發弱者變強。說到外資醫療,我們很容易想到克利夫蘭、梅奧等知名醫療集團,它們被認為是醫療領域實力非凡的「巨頭」。但現實地看,外商獨資醫院在中國要站上強者的位置並不容易。或者說,它們是否能夠成為「鲶魚」,要具備很多條件。
比如說,在市場准入階段,外資辦醫是否還會遇到一些軟硬屏障?所謂細節決定成敗。落實外資辦醫准入,關鍵要看好的政策能否不折不扣地執行下去。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方官員如何理解政策、落實政策。2014年中國第一次計劃放開外商獨資辦醫時,美國聯盟醫療體系國際部總裁GilbertH.Mudge曾對媒體表示,在中國開展項目最大的難點是在審批上,其在北京通州開展的合資醫院項目被要求獲得各方面批文,導致在立項10多年後還處於集資階段。如今十年過去,中國正在致力於推動新一輪的高水平對外開放,相信政策環境和官員水平都會有很大提升。
要看是否會產生「鲶魚效應」,也可以觀察目前在華的中外合資醫院。中國允許外商入華合作辦醫已有多年,但截至目前僅有114家中外合資醫院。而公立醫院的數量是1.1萬家。
再比如,優質的醫療服務離不開優秀的人才。長期以來,由於公立醫院擁有較多的病人資源,有利於開展臨床試驗等科學研究,對醫生更有吸引力。外資醫院要在中國落地生根,發展壯大,也要看能否在中國招聘到足夠多的頂尖頂尖醫生,與公立醫院相比,它們能夠給醫生提供怎樣的吸引力?
此外,中國大型醫用設備的配置實行配額制,即使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外資醫院是否能拿到相關設備的指標也是一個未知數。那麼,是將外資醫院納入這套體系,還是給它們一定的自由度?如果說設備配置只是問題之一,哪些方面可以給其一定的自主空間,哪些需要高度看齊現行體制?
在醫療服務的支付問題上,由於定價體系不同,患者在非公醫療機構的就診主要依靠商業保險和自費。換言之,商保體系越發達,越有利於外資醫院等非公醫療的發展。但由於基本醫保強大的覆蓋面以及人群支付能力限制等因素,中國的商業健康險發展緩慢。據媒體報道,上海首家三級中外合資醫院——嘉會國際醫院近幾年收入中僅有30%來自商保,70%是自費。在這方面,我們是否可以鼓勵更多創新?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外商獨資醫院成為中國醫療環境中的「鲶魚」,就需要在政策落地過程中做出更務實的決策,增強外商的投資信心。這包括:在市場准入階段,進行適當監管的同時,做到程序簡化和透明;在運營階段,保障醫護人才和醫療設備的正常引進,以及進一步完善保險支付制度等。
換句話說,讓外商獨資醫院進得來、立得住、走得遠,才能夠滿足患者群體多層次的醫療需求。在公立醫院受到DRG、集采等政策制約的背景下,外商辦醫可與其他非公醫療機構一起滿足患者使用創新藥、創新醫療技術的需求。
當然,外商獨資醫院能否在中國市場立得住、走得遠,也要看這些醫院是否有好的市場戰略、恰當的定位和中國患者認可的服務,要看它們能否在與公立醫院、民營醫院的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生存與發展之道。只有這樣,它們才會成為那條期望中的「鲶魚」。它們的存在,才可以為國內醫療同行提供一種參考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