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講我們介紹皇太極的昭陵。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生母是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皇太極極富謀略,在對自己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清除了種種障礙,繼承了汗位。皇太極在位17年,期間使用過兩個年號,一個是「天聰」,從天聰元年到天聰十年;一個是「崇德」,從崇德元年到崇德八年。皇太極是清朝第一個真正南面稱尊的皇帝,他對清朝政權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在清寧宮猝然離世,《清太宗實錄》中說他「無疾端坐而崩」,意思是說他坐著,沒得什麼病就去世了。這怎麼可能呢?從此,皇太極的死,成為史學界爭論不休的焦點。同樣,皇太極死後,他的陵寢也同他本人一樣,充滿謎團。
在昭陵,從風水到設計,從選料到建築,到處充滿了謎團。每一位到過昭陵的人,都想對這些謎團一探究竟。
一、風水之謎
關於昭陵的風水,這裡有一個傳說。皇太極繼位以後,想到自己百年後,可不能像父汗那樣,人都死了,還沒有陵寢呢,那顯得多尷尬啊。於是,皇太極趁著政閒之餘,帶著風水術士,來到盛京周圍,踏勘山勢,看看有沒有好的風水寶地。
皇太極一行來到了瀋陽西南的仙女河附近時,突然遇到了一個奇蹟,他看到了七個仙女在那裡等他呢。皇太極也是英雄愛美人啊,他心嚮往之,便走上前去搭訕。仙女告訴皇太極,她們正在這裡等他,已經等了好久了。皇太極很激動,問:「為什麼等我呢?」答:「我們是上天派下來嫁與你為妃子的。百年後,我們還可以帶著你在這裡一起升天,做神仙,永遠在一起。」皇太極大喜,剛要近前,仙女們接著說:「不過,我們還有一個條件,你必須在這裡找到一百個泉眼,才能實現我們之間的這個約定。」仙女們說完,就升天而去了。
皇太極大喜。他日思夜想,恨不得馬上找到這100個泉眼,然後,在仙女河這裡建陵,兌現與七仙女的約定。於是,他下令在仙女河附近尋找泉眼。結果,很遺憾,只找到了99個泉眼,就差一個,卻怎麼也找不到了。原來,是一個姓葉的老頭把第100個泉眼給藏起來了。葉老頭與皇太極有世仇,他絕不讓皇太極成仙,便想了個辦法,把第100個泉眼壘進了灶台裡面。所以,任憑皇太極怎麼找,也只有99個泉眼。皇太極成仙的願望就此落空了,他在仙女河邊建陵的願望也就成為了泡影。當然,這是一個動人的傳說。
實際上,皇太極生前並沒有親自選擇所謂的萬年吉地。皇太極死於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據《清世祖實錄》記載,第二天大殮,就是裝進棺材。同時,在瀋陽城北十里選擇葬地。到九月二十一日「壬子,奉移大行皇帝梓宮,敬安陵寢」,棺材就進入昭陵享殿。大家算算,皇太極從去世,到棺材被抬進昭陵,才僅僅過去42天。到第二年八月即「順治元年八月丙寅,恭奉大行皇帝寶宮安葬昭陵」。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選擇風水,那可得好多年呢。古人云「三年求地,十年定穴」,是說找一處風水寶地十分不易。而皇太極的葬地,怎麼可能在40天之內,連選地帶建築,這麼快就全部完成呢?昭陵的風水究竟怎麼樣?
所以,只有一種可能,昭陵在最初沒有考慮風水問題;而只考慮了個因素,那就是離皇宮很近,將來出殯和祭祀方便。
但是,皇帝的葬地怎麼能沒有風水呢?這種事好說不好聽。況且,清朝還需要一處好的風水,來保佑大清江山萬代呢。這樣,他們想了個好辦法,那就是人造風水,按照風水要素,造出理想的風水佳境來。
於是,清朝開始了大規模的堆山工程。他們動用國家的力量,從很遠的地方,運大量的「客土」來堆土山。這個工程非常浩大,最終,堆成長115丈、高6.1丈的大土山。山的形狀,堆出了九個山峰,中間主峰凸起,兩側各有四個山峰,層層低下,兩側則向中間環抱,這樣的形式太理想了。當然,既是堆山,那還不堆成最理想的狀態?據《清世祖實錄》記載,工程斷斷續續持續到順治八年才完成,順治皇帝親政,便賜「封昭陵山曰隆業山」。隆業的含義是指大清江山興隆昌盛。
儘管隆業山是人工堆築而成的,可是,清朝的臣子們無不誇讚它的神奇。如道光帝誇讚:「九圍城廓開宏緒,萬國威懷集大勛。」(道光《恭謁昭陵》)而《盛京通志》更是極盡誇張之能事,讚美隆業山:「包羅萬象,跨馭八荒之勢。遼水右回,渾河左繞,佳氣輪迴蔥鬱,誠萬年之業,非偶然也。」說得天花亂墜。真有那麼好嗎?
二、陵名之謎
昭陵這個名字,據相關史料記載,是在順治元年八月初九,皇太極病逝一周年之際,朝廷下旨確定的:「順治元年八月,以禮焚化大行皇帝梓宮。葬畢,薦名「昭陵』。」那麼,皇太極的陵寢名字為什麼叫做「昭陵」呢?有什麼謎呢?之前並沒人注意。可是,乾隆皇帝卻進行了研究,於是昭陵的名字成了一個課題。這裡有三種說法:
第一,沿用了唐太宗的陵寢名字。
對皇太極昭陵名字認識最深刻又最動腦筋思考的要算乾隆皇帝了乾隆皇帝最仰慕皇太極的功績,他到昭陵四次,分別在乾隆八年、乾隆十九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四十八年。每來一次,乾隆帝都是畢恭畢敬地行禮,並寫過多首謁陵詩篇,歌頌皇太極的功績。
乾隆皇帝因為多次來到昭陵,對這個名字的來源進行了深度思考他認為這個名字是參照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最終命名的。乾隆皇帝從三個層面進行了說明:首先,皇太極和李世民一樣,都是王朝的第二代帝王。最重要的,他們的功績都非常大。李世民那還用說嗎?功勞大得很;而皇太極是清朝的肇建者,第一位真正的皇帝,又是滿族的奠基人,那功勞之大還用說嗎?都是王朝的關鍵性帝王。其次,他們兩個的廟號都是太宗,李世民為唐太宗,皇太極為清太宗。廟號,就是帝王在太廟中的稱謂。再次,兩個陵寢都有墓主人的石馬雕刻,唐昭陵有李世民的六駿馬,清昭陵有皇太極的兩白馬。當然,這只是乾隆皇帝的個人想像而已,不一定符合史實。我認為,「太宗說」不成立,因為昭陵這個名字確定的時候,皇太極還沒有被稱為太宗呢。
第二,源於昭穆制度的說法。
穆制度見於《周禮》。在這部典籍中,明確了王室中葬位的排列順序:「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就是說老皇帝死了,其葬位在最中間,他的兒孫則在兩邊排列,其中,兒子在東為昭,孫子在西為穆。但是,我們分析一下,看看昭陵這個名字是不是來源於此。在瀋陽周圍有兩個清代帝王陵寢,一個是努爾哈赤的福陵,在瀋陽東邊;一個是皇太極的昭陵,在瀋陽北邊,兩個陵寢根本就構不成昭穆關係。所以,這種說法不成立。
第三,源於「昭」字本身的含義。
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清朝的禮臣們根據皇太極的功績,為他的陵寢命名,起到彰顯墓主人生平功績的作用和效果。經過千挑萬選,最後「昭」字當選,被命名為昭陵。我們考證了「昭」字的含義,《說文解字》中說:「昭,日明也。」其實,就是日光、亮光的含義。也就是說,昭陵的昭字,是彰顯墓主人功績的含義。
所以,清朝的統治者們所定昭陵這一名稱,極有可能是來源於第三點,那就是「昭」的字義本身,是光明、顯著的含義,是要光大皇太極功績的意思,而和唐太宗李世民似乎沒什麼關係。兩位功績卓著的帝王陵寢的名字,都被稱之為昭陵,那應該是歷史的巧合。至於乾隆皇帝的說法,無非是想提高皇太極的政治地位,為他歌功頌德而已。
三、寶石建材之謎
我們知道,皇家陵寢建築奉行「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在建築物料的採用上毫不含糊,當然是選擇世間最好的,不怕花錢,這是沒有爭議的。儘管如此,那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毫無標準恣意揮霍。但我們在皇太極的昭陵隆恩殿內外,卻看到了毫無節制的靡費,那就是在這裡的地面石中,我們居然看到了五種珍貴的寶石。我們知道,寶石是人們的寵物,因為珍貴而被做成首飾。可是,在昭陵隆恩殿的地面,我們居然看到了用珍貴的寶石做建築材料。
第一,用翡翠石鋪地面。在昭陵隆恩殿中門檐子下面,有一塊翡翠石。這塊珍貴的翡翠石呈現長方體:長六尺,寬三尺,厚度不得而知。此石呈淡黃色,半透明,其中夾雜有淡綠色和白色的斑塊,色彩斑斕絢麗,彌足珍貴。
這塊石頭是來昭陵祭祀時候,主祭人員向墓主人行禮的處所。而在清朝,能夠向墓主人行禮的人,除了皇帝,就是王公,此外不會有其他人。所以,清朝來昭陵祭祀的各位帝王如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都曾經跪在這塊寶石上面,向皇太極的神牌行跪拜禮。《陪都紀略》中,是這樣記載古人歌頌這塊翡翠石的:「翡翠玉拜石,當年國富修。美玉非為寶,一善壯宏猷。」
第二,白寶石台階。在翡翠玉拜石前面,是三級台階,而這三級台階居然用三塊白寶石鋪成。這三塊白寶石非常瑩潤,細膩如油脂,望之欲摸。它們的潤澤令人心動,觸手可及
第三,臬蘭寶石。資料記載,在白寶石台階的東西兩側,曾經各有塊桌蘭寶石。此種寶石在清代官制中,是作為三品官的頂戴標記,也就是帽頂的寶石,其貴重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第四,青金石做護欄。隆恩殿台基的護欄是一種貴重寶石青金石,此石為青色,裡邊夾雜許多黃白色大小不等的顆粒,是清代四品官員的頂戴。《陪都紀略》這樣誇讚道:「皇欄杆色潤,青金石階周。」第五,金礦石地磚。在隆恩殿月台地面,鋪墁的是用「金礦石」打磨成的寶石地面,石中夾雜許多金粒,黃金成分很高,在陽光的照射下可見其光斑閃耀,分外奪目。
這些寶石鋪就的地面,彰顯了昭陵的富貴;但從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封建帝王在陵寢建築上的奢靡之風。
四、石像生之謎
昭陵的石像生,既不同於之前的福陵石像生,也不同於以後諸帝陵的石像生,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它們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首次具有帝王范兒。前面我們講過,福陵的石像生很實用,有駱駝、馬、獅子、虎。這些石像生大體表達出的是實用性,尤其是獅、虎,利用的就是它們的兇猛,以保衛陵寢和墓主人的安全。可是,皇太極陵的石像生則完全不同。據《清世祖實錄》記載:「昭陵立象、臥駱駝、立馬、坐獅子、坐獸、坐麒麟各一對。」其中的「坐獸」就是獬豸。這種石像生的種類布局,不僅有現實中有的,具有實用性;更為重要的,雕刻了現實生活中沒有的獬豸和麒麟。這就突出了石像生的神秘性。這兩種是神獸,重點介紹一下獬豸。
在這裡,先引用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講的一個關於獬豸的寓言故事次,齊宣王問艾子道:「聽說古時候有一種動物叫獬豸,你熟悉嗎?」艾子答道:「堯帝時,是有一種猛獸叫獬豸,飼養在宮廷里,它能分辨好壞,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著感慨地說:「如果今天朝廷里還有這種猛獸的話,我想它不用再尋找其他的食物了!」說的就是,滿朝的壞官員會被獬豸作為食物吃掉。《後漢書》中這樣解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就是說獬豸不僅是神獸,還能夠辨曲直、真偽,是公正的象徵,所以楚文王就帶頭把帽子做成獬豸形狀,意在言明司法的公正和公平。
昭陵的石像生中加進了獬豸和麒麟這兩種神獸,就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標誌著大清政權是神授予的,是公平的,是合法的,符合老百姓的利益。這種石像生,也只有帝王陵寢才有資格使用。同樣,標誌天下太平的大象,標誌性格溫和的駱駝,是籠絡民心、爭取民心的標誌,也只有帝王陵寢才有這種設置的必要。相比之下,兇猛的獅子,用來保衛墓主人的安全,這種最為原始的石像生的作用,則只能退居二線、不那麼重要了。這就是昭陵石像生的帝王范兒。
第二,具有深刻的人文情結。在昭陵,有一種石像生不得不說,就是那一對立馬。這一對馬,之前沒有哪位皇帝注意,可是,自從乾隆皇帝來到昭陵之後,兩匹馬突然「火」了起來。乾隆皇帝對它們有個獨到的見解,認為它們是有來頭的。我們先看看乾隆帝《昭陵石馬歌》詩中是怎麼說的:「昭陵石馬獨超群,大白小白奏殊勛。」乾隆皇帝認為,這一對石馬是皇太極生前的坐騎,大白能日行百里,小白能日行五十里。我們知道,皇太極是個大胖子,那麼重,騎在大白、小白身上,肯定是很辛苦的。而且,乾隆帝認為這兩匹馬立有軍功,比如它們曾幫助皇太極逃脫明將李成梁的追殺;也曾幫助皇太極打了很多勝仗,比如擊敗明軍,降服明將洪承疇和祖大壽,等等。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來到昭陵,必到石馬面前瞻仰,並寫下詩歌讚頌。受乾隆皇帝的影響,後來到昭陵的嘉慶帝和道光帝,也都如法炮製,瞻仰石馬,寫詩讚頌
五、神功聖德碑文之謎
大家都知道,康熙大帝是清朝最偉大的帝王,也是我國古代罕見的英主,被稱之為「千年一帝」。昭陵神功聖德碑的碑文,就是他擬定的。在碑文末尾,有這樣一句話:「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孝孫嗣皇帝玄燁謹述。」(《大清昭陵神功聖德碑文》意思是這篇碑文是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的。我們從碑文的內容來看,通篇也是以康熙帝的口吻行文撰述的。可是,經過專家考證,這並不是真實情況。
首先,碑文不是康熙帝撰寫。給皇帝立碑文,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既要有高深的文字功底,還要飽讀詩書,引經據典;同時也要儘量實事求是,不可過分誇張,這個尺度很不好把握。也正因為如此,昭陵大碑樓的碑文寫手曾經換過人。開始,康熙帝選擇了五位大臣負責撰文,有宋德宜、陳廷敬、徐幹學、張英和高士奇。這五位已經很了不起了,康熙帝認為一定會很滿意。可意想不到的是,由於人多,寫法各異,文風還不統一,康熙帝很不滿意,失望地推翻了初稿。他決定精兵簡政,只要張英和高士奇兩個人負責撰寫。
張英,江南桐城人,康熙六年進土。若大家對他不熟悉的話,他兒子大家肯定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張廷玉。張英飽讀詩書,著作頗豐;又居官謙謹,官至大學士,康熙帝誇他:「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
高士奇,清代著名學者。他出身清寒,以賣字為生,被康熙帝偶然發現,成為終生知己。高士奇在朝廷為官,做到禮部侍郎,官職雖不高,在康熙帝面前卻是極受寵的官僚,經常得見天顏。康熙帝解釋了其中的原因:「士奇無戰陣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學問者大也。」
所以,昭陵神功聖德碑的碑文,康熙帝毫不猶豫地選中了這兩個人。張英和高士奇也是不辱使命,他們查史料,看典籍,費盡腦筋,終於寫就了近2000字的碑文。碑文洋洋洒洒,文采飛揚,深得康熙帝讚許。
其次,書寫的也不是康熙皇帝。昭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的書寫,同樣十分重要,需要道行精深的書法家書寫。康熙帝最終選擇了顧觀廬。顧觀廬是工部左侍郎,既有官職,書法又好。他的書法不僅有米芾的神韻,又得趙孟的精髓,康熙帝很喜歡他的書法,認為書寫昭陵神功聖德碑的碑文非他莫屬。
所以,昭陵神功聖德碑的碑文是張英和高士奇的手筆,而書法則是顧觀廬的傑作。當然,我們也不要過分苛責康熙帝的這個誑語,他是力求完美,以此來表達對爺爺的孝敬。
六、帝、後身後的謎團
就在這座謎一樣的昭陵裡面,埋葬了一群謎一樣的帝王后妃。這些帝王后妃都有哪些謎團呢?
第一,帝、後屍骨火化之謎。
清朝入關後,在談到他們早期葬制的時候,有一個忌諱,那就是忌談殉葬和火化。可是,我們查閱史料知道,在昭陵地宮裡面,彈有兩位墓主人,一位是皇太極,一位是他的皇后。這二人葬入地宮之中的,並非屍骨,而是兩罈子骨灰,也就是說,這兩位是火化後彈入的。
皇太極是火化的。皇太極死於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是猝然死亡。去世後,第二天大殮,而在一周年之際,也就是順治元年八月初九日,清廷火化了皇太極的屍體,化為一壇骨灰。此後一切祭祀活動,王公大臣都是朝著這個骨灰罈子行大禮的。
孝端文皇后是火化的。孝端文皇后名哲哲,在皇太極病逝後,她和莊妃一起被尊為皇太后,隨順治帝一起進入紫禁城。哲哲一生中生育了三位公主,卻不像她侄女孝莊那樣幸運,她沒有生育皇子。哲哲病逝於順治六年四月,終年五十一歲。第二年,也就是順治七年二月,哲哲的棺柩出殯到盛京,周年後,在盛京火化,她的骨灰罈子與皇太極一起葬進昭陵地宮之中。
火化這種制度,到清朝康熙時,由於受到漢文化土葬制度的影響,被廢除。對於火化這件事,《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皇帝這樣解釋:「本朝肇跡關東,以師兵為營衛,遷徙無常。遇父母之喪,棄之不忍,攜之不能,故用火化。」其實,清朝之所以用火化,大體上有兩個原因:一是遊牧生活造成的,二是打仗造成的。所以,遷徙無常,也只有火化,抱著骨灰走,以表孝心。因此,乾隆皇帝對火化這件事這樣結論道:「所以不得已而出此之故也,」是一種萬不得已的做法
第二,三妃葬地之謎。
皇太極即位後,於崇德元年改元稱帝,於是,完善後宮制度,冊封后妃,歷史上稱為「崇德五宮」,就是冊封了五大后妃,其中,中宮皇后就是哲哲,四位妃子是:東宮關雎宮宸妃,西宮麟趾宮貴妃,次東宮衍慶宮淑妃,次西宮永福宮莊妃。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然離世,他的這些妃子們都將魂歸何處呢?其中,三位妃子的葬地最為引人關注。
(一)宸妃葬地撲朔迷離。
宸妃名叫海蘭珠,是皇太極最鍾愛的妃子。由於她生育了皇八子,排序與皇太極一樣,都是行八,所以,皇太極更加寵幸她們母子,曾經被立為皇儲。可是,這個孩子很快天折,宸妃沒有了希望,抑鬱寡歡,三年後,於崇德六年一病歸天。《清太宗實錄》記載,皇太極大悲過度,曾經因此而昏厥過去。皇太極對宸妃之死,不能以禮止情,居然破格給她上了特殊的諡號「敏惠恭和元妃」。據《清列朝后妃傳稿》記載,後來皇太極這樣說過:「太祖崩時,未有如此悲痛。」可見,皇太極多麼在意這個宸妃。
這個萬人矚目的宸妃,究竟葬到哪裡了呢?她這麼得寵,會不會和皇太極合葬同一地宮呢?《清太宗實錄》記載,宸妃停靈於「地載門外五里」的臨時蘆殿之內,三天後遺體火化。兩年以後,葬入此處地宮之中。
皇太極病逝後,清廷在盛京城北營建了昭陵,而在昭陵之右建妃子陵。由於嫡庶有別,朝廷沒有把宸妃與皇太極合葬。那麼,她是否葬入妃園寢了呢?我們查閱了史料,發現宸妃果然葬入了昭陵妃園寢。《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八年九月,乾隆皇帝駕臨盛京,拜謁昭陵,然後「遣官祭福陵、昭陵之壽康太妃、宸妃、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之後,乾隆帝在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拜謁昭陵的同時,也都派人拜祭了宸妃墓。從中我們知曉,這個神秘的宸妃果然葬在了昭陵妃園寢。同時,我們在史料中,還看到了昭陵妃園寢名字的兩種記錄:一種是乾隆帝的說法,叫做「宸妃、懿靖大貴妃園寢」;一種是嘉慶、道光的說法,叫做「懿靖大貴妃園寢」,沒有了宸妃的名字。那麼,宸妃是否葬進了妃園寢呢?據專家考證,宸妃後來確實被遷葬,進入了昭陵妃園寢。可是,在陵寢的名字上,後來被刪掉了宸妃的名字。為何昭陵的妃園寢不能冠以她的名字,主要是因為她僅僅是一個妃子,而懿靖大貴妃地位遠遠高於她,所以是皇太極不能以理止情,把僅是妃子的宸妃賜居東宮,而大貴妃則屈居西宮,以至於後來乾隆帝也沿用此說,稱妃園寢為「宸妃、懿靖大貴妃園寢」。嘉慶帝了解情況之後,改變了這一狀況,還原了歷史真面目。
(二)懿靖大貴妃、淑妃葬地之謎。
懿靖大貴妃本是察哈爾林丹汗的囊囊太后,名叫娜木鐘。《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記載,林丹汗去世後,她帶領部眾1500多人投奔皇太極。起初,皇太極想把她嫁給大貝勒代善。可是,目光短淺「大貝勒以該福晉無財畜,故不娶」,這樣,大家勸皇太極娶了她。可是,皇太極也不願意呀。娜木鐘遭到代善、皇太極等人兩次拒絕,很尷尬地被困城外, 不知所措,也真是太可憐了。最後,皇太極以大局為重,還是娶了她。皇太極稱帝後,娜木鐘被封麟趾宮貴妃,境遇還算不錯。婚後,娜木鐘居然生育了一兒一女,兒子是著名的博穆博果爾,被封襄親王。很可惜,這兩個孩子都不長壽,襄親王活了十六歲,女兒則只活了十五歲。而大貴妃則非常長壽,子女都死了,她還堅強地活著呢。皇太極死後,她又活了31年。順治帝入關,貴妃隨入關,一直到康熙十三年,大貴妃才去世。去世後,她葉落歸根,屍骨火化後,骨灰被葬入昭陵妃園寢。
淑妃也是察哈爾林丹汗的福晉,名叫巴特瑪·璪。《清太宗實錄》記載,巴特瑪·璪是最早歸順皇太極的林丹汗的女人,而且巴特瑪·璪很幸運,她得到了皇太極的熱烈歡迎。大概因為她長得年輕漂亮吧,所以皇太極還編造說,自己做了一個夢,早在巴特瑪·璪來歸前兩個月,就有隻漂亮的雌雉飛入皇太極的大帳,並抽了個吉祥的簽。所以,皇太極對巴特瑪·璪「深念久之」。巴特瑪·璪因而很順利地進入盛京,皇太極大擺筵席迎接。皇太極稱帝後,巴特瑪·璪被封衍慶宮淑妃。不過,巴特瑪·璪一生中也有不順心的地方,那就是沒有生育,不得已,皇太極讓她收養了一位蒙古族女孩,後來這個女孩嫁給了多爾袞。淑妃在資料中記載很少,最晚的宮中記載是順治九年,也就是說,皇太極去世後,她也隨龍入關,住進紫禁城。去世後,和懿靖大貴妃一樣,葉落歸根,火化的骨灰被葬進昭陵妃園寢。
第三,莊妃未葬入昭陵之謎。
莊妃就是順治帝的生母,她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備受世人矚目多年來,關於她有太多的傳說,其中,她去世後,沒有歸葬昭陵,而是葬在了遠在千里之外的清東陵。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1.懼怕火化。我們知道,清朝在入關前後實行火化入葬,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順治朝。康熙即位後,廢除了這一制度,實行土葬。於是,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那就是入葬昭陵地宮的墓主人皇太極和皇后哲哲都是火化後入葬的,那麼莊妃死後,如果葬入昭陵地宮,也一定要火化屍體,不然怎麼可能以兩種規制葬入呢?可是,大棺材和骨灰罈子無法並存同一地宮之中。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所以孝莊不得不考慮。
2.太后下嫁。關於太后下嫁,近年來影視作品很多,大家都愛看,很有故事情節。可是,從資料的角度出發,史家爭論不休。那麼,堅持太后下嫁觀點的人,大概依據有兩條:一條是張煌言的《建夷宮詞》。在詩中他描述道:「上壽觴為合卺樽,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說的就是孝莊下嫁給了小叔子多爾袞。第二條是《東華錄》記錄的「親到皇宮內院」,是說多爾袞經常到孝莊的寢宮裡去,那還能幹什麼呢?人們不僅浮想聯翩。
關於太后下嫁之說,歷來爭論不休。實際上,太后下嫁這件事不太可能,至少不太可能舉行盛大儀式,那成何體統包處呢?但孝莊出於保住兒子帝位的目的,也極有可能對多爾袞暗送秋波,以此來保住順治帝的皇位,這種情況倒是極有可能的。
所以,一旦孝莊和多爾袞有染,孝莊在考慮百年後葬地問題時,不可能沒有顧慮,要怎麼面對皇太極呢?也正因為這樣,孝莊入關後,雖經常出巡,泰山、五台山等等都去過,但入關後44年,她唯獨沒有回到過盛京,一次都沒有回去過。這難道不奇怪嗎?我想她是不想回去,不想面對皇太極。
3.卑不動尊。《清聖祖實錄》記載,孝莊病重臨終之際,把孫子康熙帝叫到床前,這樣說道:「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安厝,則我心無憾矣。」這裡,孝莊提到她不去昭陵的原因是卑不動尊,也就是說,她一旦回到昭陵,就要打開皇太極的地宮,這樣就驚擾了太宗的亡魂,於心不安。所以,這應該算孝莊不回到昭陵的一個原因。
這樣,最終孝莊來到了東陵,和她的兒孫們葬到了一起。她的陵墓因為在皇太極的昭陵之西,而被稱之為昭西陵總之,皇太極的猝然離世,為昭陵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建築上的謎團、墓主人離奇的經歷、孝莊拒不歸葬昭陵等等,無不使得皇太極與他的昭陵更加撲朔迷離。那麼,皇太極死後,與他有著相近性格的六歲兒子福臨即位,這就是順治帝。他的陵寢又會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下一講再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