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悲喜自渡》:每個孤獨的成年人,都從中獲得了救贖

2023-11-11     洞見

原標題:季羨林《悲喜自渡》:每個孤獨的成年人,都從中獲得了救贖

季羨林《悲喜自渡》:每個孤獨的成年人,都從中獲得了救贖

美國小說家理察·耶茨曾說:「孤獨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它無法穿越,也不可戰勝。」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許多落寞的時刻。

或許是告別了親人,踏上了離家的列車;

或許是身處於熱鬧的人群之中,自己卻無法融入;

又或是生病受傷,無人可訴,只能一個人默默地扛過去……

生活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體驗,有喜悅、苦楚,也有困頓、迷茫和無助。

漫漫旅途,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

季羨林在其散文集《悲喜自渡》中寫道:

「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宕起伏,除了自己,他人愛莫能助。」

看過了書中的故事,你就會明白:

沒有誰的生活不孤獨,自渡就是最好的救贖。

1

在聚散離別中,學會接納

《路過》中有一句話:「聚散離合終有時,歷來煙雨不留人。」

在這風流雲散的人世間,遇見是偶然,分別卻是必然。

有些人,無論你如何念念不忘,都不會再有歸期。

這是每個人推不掉、躲不開的人生際遇,在書中我們能看到,季羨林也不例外。

季羨林出生在山東一個極其貧窮的村子裡,自小便與母親相依為命。

6歲的時候,他被送到城中叔父家寄養。

寄人籬下的滋味並不好受,他只能在一個個深夜裡,躲在被窩裡偷偷想念母親。

為了早日與母親相聚,他在心裡立志,一定要出人頭地。

終於,寒窗苦讀十二年,季羨林考上了清華大學。

他盤算著,自己以後找個好生計,就能把母親接來,讓她過上好日子。

然而未等畢業,就傳來了母親病逝的消息。

此後,他每每回憶起母親,悔恨就會鑽上心頭,讓他悲慟不已,淚眼模糊。

後來,季羨林從山東到北京,從國內到國外,一路上輾轉多地,遇見了數不清的人。

在經歷了一次次的相識、相交、相別後,他逐漸意識到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緣聚緣散,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既不會逆轉,也不可挽回。

70多歲的時候,他已經能運用一個世故老人的智慧與定力,安然接納這一切。

不論對方是情誼深厚的愛徒,還是一見如故的忘年交,到了要離開的時候,他都能面帶微笑,靜靜地目送他們遠去。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生離死別。

然而《紅樓夢》中卻說:「千里搭棚,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

天長地久,只是一種美好的希冀;聚散無常,才是生活的真相。

在人生這趟列車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向。

不論是血濃於水的親人,還是萍水相逢的朋友,都只能與你相伴一程。

因此,當一段關係走向盡頭,不要傷春悲秋,也不必耿耿於懷。

相聚之時,好好珍惜,為彼此提供一點小小的關懷與溫暖,就是對彼此最大的珍重。

2

在命運起伏中,看清人心

《桃花扇》中寫道:「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一個人身居高位的時候,自然是眾星捧月,備受關注。

但只有經歷過命運的跌宕起伏,你才能真正看懂人情冷暖。

季羨林從德國留學歸來後,被聘任為北大教授,同事和學生都對他萬分尊重。

然而等他跌至人生低谷,境遇卻是天差地別。

特殊時期,他被人陷害,其身份也從原來人人敬仰的大學者,變成了不可接觸的「危險人物」。

從前的好友,對他避之不及;

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也把他視作窮凶極惡之徒。

在被批鬥的過程中,他被圍觀人群打得鼻青臉腫,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來。

即使後來他被釋放,回到了北大燕園中,也無人敢上前跟他說上一句話。

有一次,他推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趕路,差點跌倒時,有個女同事大膽上前幫他扶了一把。

他就感動得熱淚盈眶,心裡想著:「這個人,我畢生難忘。」

一次舉手之勞,就讓他銘記終生,可見當時處境之悲涼。

這事發生後沒多久,他得到了平反,還升官成為北大副校長。

從前冷清的家門,也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大家又一窩蜂地圍了上來。

過去的那些輕蔑和疏遠,那些令人不齒的作為,好像從未發生過一樣。

然而憶起這段經歷,季老並無怨懟,他只說:

世態炎涼,古今如此。

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世態炎涼,古今如此。

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菜根譚》有言:「飢則附,飽則揚,燠則趨,寒則棄,人情通患也。」

見人富貴了就巴結,看人潦倒了就鄙棄,是人性的通病。

聽起來很殘忍,但這就是人類社會最真實的叢林法則。

所以無論與誰相處,都要保持一顆冷靜、清醒的心。

別人對你阿諛奉承時,不必過分得意,沾沾自喜;大家都疏遠逃避你時,也不必心懷怨氣。

來,是有利可圖;去,是獨善其身。

歸根結底,都是人性使然。

學會降低期待,不高估任何一段關係,你就不會讓自己陷入失落孤獨的境地。

3

在悲喜交加中,學會自渡

季羨林在書中,記錄了他的晚年生活。

在被打成反派後,他的心中遍布哀傷,整個人也變得多愁善感。

遇到一隻流浪的幼貓,他便想到母親的逝去,嗟嘆自己悲慘的身世。

見到有人要搗毀一個鳥窩,自己不能前去解救時,他也會伏在桌上暗自啜泣。

每一個平靜如水的日子,對他來說,都潛伏著無盡的絕望。

但即使生活如此痛苦,季羨林也沒有放棄生的信念。

感到孤獨時,他就一個人到園子裡散步,觀察各種草木和動物,思考生命的意義。

一年四季,寒來暑往,園中花草於冬天凋零,又於春天盛開。

看到萬物生長的規律,他漸漸領悟到:

衰敗只是暫時的,生生不息才是永恆的使命。

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今天你走到了命運的低潮,忍著痛,熬過去,總有一天會重見曙光,迎來新的希望。

明白了這一點後,季羨林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主動去捕捉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珍貴與美好。

他想,別人對他疏遠冷漠,但最親近的妻子還守候在身邊;

旁人急著與自己劃清界限,自己養的小貓卻賴著他不走;

即使經歷如此浩劫,他仍舊挺了過來,還能繼續讀書寫作、從事學術研究……

世態炎涼中,人總能尋到一點暖氣,支撐自己走過人生最艱難的一段路。

縱觀季羨林這一生,嘗過貧窮飢餓,經過戰火流離,也曾遭人背叛,陷入孤苦無依。

生活一浪接著一浪,他卻以凡人的身軀,扛下了所有苦難。

哪有什麼天生的強大,所有堅強的背後都是有人在咬牙死撐。

回想人生中最難的經歷,他說:

「在任何情況下,人生也絕不會只有痛苦,這就是我悟出的禪機。」

困境與挫折,是每個人逃不脫的宿命。

但越是艱難時,越不能輕易退縮。

因為能渡你脫離苦海的,只有那個堅韌不拔的自己。

只要心懷希望,永不放棄,你就能於幽暗的生活之中,為自己鑿出一抹光亮。

在書中,季羨林還記錄了一個故事。

幾個小孩子在玩過家家的時候,曾在自家房前的一片空地下,種下了兩棵絲瓜。

土壤並不肥沃,只有一層薄薄的河泥提供養分。

但瓜苗落地生根,悄無聲息地生長起來,一路延伸,攀爬到了三樓。

有一天,季羨林抬頭一看,發現有一個大絲瓜正懸吊在一根細細的秧上,在空中輕輕搖晃。

他以為,這瓜總會砸下來。

可後來不知怎的,這瓜竟然自己搭到了旁邊的窗戶上,長得越發粗壯。

這出人意料的結果,讓季羨林感到一陣驚奇。

他忽然意識到,生命的力量如此強大。

不論是風狂雨急,還是烈日暴曬,都扼殺不了一顆掙扎求生的心。

正所謂:「關關難過關關過,夜夜難熬夜夜熬。」

或許,你也因為一段晦暗的時光,對生活喪失了熱情。

但換個角度想想,苦難,恰恰也是人生最好的試煉場。

只要挺過去,那些痛苦和挫折都會化為養分,助你脫胎換骨,完成自我的救贖。

沮喪無助時請你記住:這世界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難關。

咬咬牙,挺過去,熬過這段痛苦的時光,未來的光景,一定不會太差。

點個贊吧 ,與朋友共勉。

作者:洞見MK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d6cd74692fc6564b7b5bae51abd4e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