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
奔騰在重慶境內長達691公里
順江而行
流經18個區縣
於巴山渝水間激盪千里
孕育出燦爛的巴渝文明
引得無數詩人墨客流連
留下大量名篇佳作
承載了山城人民的共同記憶
熔鑄了巴渝子弟共有的精神家園
國慶假期,風正巴渝朝天門工作室緊緊圍繞「美麗重慶」建設,策劃推出「一路風景一路詩——沿著長江看重慶」系列新媒體產品,著重從萬里長江、大美重慶的生態畫卷中,全面展現壯美秀麗的山川、雄奇瑰麗的詩詞、熱門打卡的地標、琳琅滿目的特產,精心為您呈現一場巴渝文化盛宴。
雲陽篇
大江奔騰,兩江綠繞,進入三峽庫區核心腹地——因「四時多雲,山水之陽」而得名的重慶雲陽。該縣始建於秦,古稱「朐忍」,為古巴人聚居之地,具有2300多年的悠久歷史。
文脈千年,古韻新聲。滿目翠綠扮靚江岸,來往船舶穿行於江面,一幅詩意景象躍然眼前。
雲陽縣城全貌
歡度國慶
文藻勝地薈萃忠勇才藝
峽里雲安縣
江樓翼瓦齊
兩邊山木合
終日子規啼
眇眇春風見
蕭蕭夜色淒
客愁那聽此
故作傍人低
唐·杜甫
子 規
唐永泰元年秋,蜀中大亂,杜甫乘船東下,因嚴重肺癆疾病復發滯留雲安(今雲陽),客居於縣令嚴君在城東的水閣養病半年,留下了詩作30多首。北不能返,東不能下,西不能退,在終日不息的杜鵑聲里,留下了「涪萬無杜鵑,雲安有杜鵑」的悲苦之嘆。
杜甫塑像
為紀念杜甫,張飛廟中建「杜鵑亭」並為詩聖塑像。清瘦的塑像面對長江,憂鬱的目光越古穿今。
榮辱存亡共豫州
欲將僣竊問諸侯
山河百戰公無敵
事業三分死不休
漢室未忘忠貫日
嚴顏竟釋義橫秋
孫曹未滅身先殞
其奈皇天不祚劉
明·江源
張飛廟
張飛廟景區
張飛廟,是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始建於三國時期蜀漢末年,後經歷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清末著名書法家彭聚星手書的「江上風清」四個大字高懸在面江廟壁上,更增添莊嚴肅穆的氣勢。《嘉靖雲陽志》里記錄:「有樓依江,四時月浸,江涵樓入景。」
張飛廟
廟內琉璃粉牆,金碧輝煌,碑刻書畫豐富,收藏有漢唐以來的石刻、木刻、字畫600餘件,及新石器時期以來的其它文物1000餘件,享譽「巴蜀勝景、文藻勝地」盛名。
「一把鐵槍扶社稷,三尺神劍震乾坤」。為了三峽工程的建設,張飛廟從1998年選址、勘察,到2003年搬遷結束,整體搬遷用時6年,溯江而上32公里。張飛廟的搬遷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地面文物搬遷級別最高,搬得最遠、影響最大的一項工程。搬遷後的張飛廟,依然保持著依山、坐岩、臨江的地理特徵,每一磚每一瓦,都見證了三峽大移民的歷史壯舉。
三國印巷夜景
如今,在張飛廟旁邊,三國印巷城恢弘而立,全長900多米,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打造集文化、休閒、飲食、娛樂、旅遊、購物於一體的三國文化商業街。
夜幕降臨,流光溢彩。穿越千年時空的印記,撫摸厚重的磚石,感受「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洒脫和豪邁。
滑翔傘飛躍長江
抬頭仰望,一個個五彩的滑翔傘從天而降。張飛廟身後,重慶最大的滑翔傘基地,能讓你乘著風,馭著雲,飽覽長江之上、雲端之巔的絢麗風景。
兩江綠繞三峽梯城
江對面,一座現代化的新城與張飛廟遙相呼應。1999級「世界城市中央最長人字梯」登雲梯串聯起三峽梯城景區,凝聚起奮勇攀登,踔厲奮發的雲陽精神。
新縣城全景
登
雲
梯
沿著龍脊嶺公園,拾階而上,新縣城最高處便是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磐石城,形如巨大磨盤,故名「磐石城」。此處地勢險要,扼長江與澎溪河,軍事地位極為重要。它與萬州天生城、奉節白帝城等一起,成為扼守三峽的要衝,是川東峽江地帶的重要抗元據點,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寨」。
磐石城
萬壑千山擁石城
繚垣更有大江橫
曉煙樓欲空中換
春水船疑畫里行
草樹齊芳前夜雨
峰巒爭出遠天晴
野棠飛盡垂楊綠
下有幽人坐聽鶯
清 ·塗鳳書
磐石城春望
該詩曾廣為流傳,作者塗鳳書為雲陽人,先後擔任黑龍江教育司司長、政務廳廳長,他精通經史,學識淵博,工書能文,尤擅策論,在京有很高聲望。塗鳳書返縣後與縣人彭聚星、劉貞安等編纂民國《雲陽縣誌》,有《石城山人文集》及手抄本詩集存世。
龍脊嶺公園
從山頂俯瞰,兩江交匯,龍脊嶺公園如巨龍橫臥,沿線繁花似錦、古木參天,橘官堂、雙井寨等眾多人文景觀、生態和文化相映增輝。
天下梯城景區
三峽文物園
明代南熏門、清代石牌坊、龍脊嶺石刻等11處從淹沒區搶救搬遷而來的文物鐫刻時代痕跡,吸引各地遊人駐足。
下岩寺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王維、陸遊、范成大、蘇軾、蘇轍等一個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光芒四射的名字都與下岩寺結下了不解之緣。
辛寅遜
「天下第一聯」牌坊
後蜀廣政二十七年(964)除夕,雲陽人辛寅遜隨口即吟:「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月光草坪
陽光沙灘
白鷺公園
石來運轉公園
福星兒童公園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山下, 月光草坪、水上公園、陽光沙灘、石來運轉、兒童公園等串聯起長江上游最長的江岸環湖綠道。
一條33公里的城市綠脈如絲帶般環抱城市,移步換景,漫遊其間,城在園中,人在景中,「青山邁步景城中,開窗放入大江來」的畫意讓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
水上項目樂享速度與激情
《夔州竹枝歌九首.其一》
南宋·范成大
五月五日嵐氣開
南門競船爭看來
雲安酒濃麴米賤
家家扶得醉人回
1175年初,范成大由桂林奉命前往成都任四川制置使,途中觀龍舟競技,思雲安美酒,遂揮毫潑墨,歡樂喜慶躍然紙上。
漿板公開賽
如今,水上運動項目已成為雲陽新名片,山水鐵人多項賽還獲得了「川渝體育旅遊精品賽事」稱號。槳板競技、漂流泛舟,吸引四方健兒、八方來客齊聚雲陽。
水上飛人
長灘河漂流
天下龍缸盛滿自然雄奇
溯江而上,長江支流石筍河邊,2.5億年前龍缸在這裡鐫刻,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有「長江三峽最後的香格里拉」之美譽。
龍缸秋色
「天下第一缸」龍缸,深度超過335米。龍缸缸壁如削,直上直下呈90度,人站於缸沿上,腳下絕壁萬丈,壁立如削;四周群峰起伏,煙靄迷茫,壯麗的河谷掩映其間,恢弘的雲海中仿佛有千萬種美妙的聲音在召喚,讓人對前路心生嚮往。
浣溪沙·雲陽龍缸玻璃棧道
現代 · 陳仁德
到此惶惶意轉迷
驚心瞠目步難移
試從雲里踏玻璃
橫絕蒼茫千仞上
俯看磅礴眾山低
天風浩蕩亂吹衣
中華詩詞學會理事、重慶詩詞學會副會長,著名詩詞家、楹聯學家陳仁德秋遊龍缸,即興賦詩一首,讀罷仿若身臨其境,深感步步驚心。
雲端廊橋、彩虹鞦韆
海拔1123米高的懸崖上,懸挑26.68米的雲端廊橋,宛如一朵花瓣在空中輕舞飛揚,720°欣賞周邊美景,如太空漫步驚險刺激。
如果還不夠,可上天,盪離懸崖高度達700多米的雲端彩虹鞦韆,讓尖叫和著山間的風飄向遠方,正是那「人在前面飛,魂在後面追」。可入地,坐上纜車索道,下探龍缸谷底,賞大自然神工之筆。
歧山草場露營基地
在歧山草場,船屋、泡泡屋看星空、聽山風,在涼爽的山間享受自由、美好和寧靜。
上古龍鄉驚撩神秘面紗
恐龍公園效果圖
沉睡億萬年,一醒驚天下。在離龍缸50公里以外的普安鄉,億萬年前的恐龍化石終於「重見天日」,一塊塊化石展示著歷史的厚重,一揭恐龍時代的神秘面紗。
磨刀溪恐龍化石牆
這面長150米、厚2米、高8米的侏羅紀恐龍牆,牆體面積達1155平方米,為目前世界上單體最大的恐龍化石牆。在這裡還先後發現並命名了普安雲陽龍、磨刀溪三峽龍、普賢峨眉龍、元始巴山龍等恐龍新屬新種。
漢時和風遠播鹽都美名
負鹽出井此溪女
——(節選《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
唐 · 杜甫
寒輕市上山煙碧,
日滿樓前江霧黃。
負鹽出井此溪女,
打鼓發船何郡郎。
巴山深處,湯溪河畔,曾有一座因鹽而立、因鹽而生的千年古鎮,杜甫寓居雲安,目睹湯溪河畔運鹽船隊穿梭如織的繁忙景象,寫下優美的詩句,也見證了雲安鹽業的興旺。
白兔井
這裡有世界最古老的鹽泉,全國開鑿最好、使用最久的鹽井——白兔井。
雲安古鎮遺址
「湯溪巴脈白龍風,牛馬山朝滴玄宮。扶氏鑿開千古業,幾多繁盛浩波中。」鹽脈不斷,文脈不滅,經過整修,千年古鎮將煥發出新的風韻。
黎明古村見證農耕傳承
黎明古村遠眺
距離雲陽縣城約30公里的鳳鳴鎮黎明村,梯田環繞,花果飄香,一座高約37米的樓閣式箭樓聳立於山嶺間,這便是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彭氏宗祠。它巍然聳立,歷經風雨,見證了百年農耕文化的傳承。
黎明村農耕園
如今,這座古樸幽靜的傳統村落,把特色農業、文物保護和農耕文化體驗結合起來,深入挖掘彭氏家訓內涵,依託彭氏宗祠、彭家老屋、村史館等,建設家風教育基地,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
彭詠梧紀念館
改造升級的彭詠梧紀念館、蓮湖公園、農壩鎮革命烈士陵園革命教育基地等紅色革命文化基地串珠成鏈。在歡度國慶的時刻,尋訪革命遺蹟,時刻銘記革命先烈們「為民吃盡天下苦,甘灑熱血染山河」的革命精神。
非遺傳承打卡美食矩陣
撥悶
唐 · 杜甫
聞道雲安曲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
乘舟取醉非難事,下峽消愁定幾巡
長年三老遙憐汝, 棙柁開頭捷有神
已辦青錢防雇直,當令美味入吾唇
自古詩人多愛酒,這首詩生動地道出了詩人對雲安(今雲陽)名酒「曲米春」的喜愛之情。是年九月重陽節,身患重病的杜甫居然興致頗高地登上雲安縣城最高峰——五峰山,並「攜酒陪諸公晏」,與朋友們痛飲一番,正是曲米春酒為杜甫一掃幾個月的奔波之苦和心中鬱悶。
有美酒的地方,肯定少不了美食。重慶小面是一張響噹噹的美食名片,鮮為人知的是,重慶小面所用的鮮麵條大都產自雲陽面工之手,雲陽面工遍布大江南北,鮮面產品占領了全國70%的市場。小小銀絲挑起大產業,形成雲陽特色美食矩陣。雲安羊雜、羊腳腳、高陽黃辣丁......還有包面王、桃片糕、桐子葉粑粑等幾十種非遺美食你來打卡。
雲安羊雜
特色羊腳
風味牛蹄
雲陽包面
雲陽面
高陽黃辣丁
一路風景一路詩
詩涌梯城入畫來
這個國慶,來雲陽
探訪長江故事
感受長江文化
傳承長江文脈
詠醉美詩詞,觀華服盛宴
探侏羅秘境,賞龍缸奇景
……
漫步城中綠意
懷抱河畔微風
靜享詩意人生
來源:風正巴渝
編輯:鄧庭庭
責編:劉太興
終審:鍾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