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人「AIGC焦慮」的終點在哪裡?

2023-06-13     每經影視

原標題:科幻電影人「AIGC焦慮」的終點在哪裡?

「我最近也在拚命用ChatGPT,但我不是為了利用它,我是為了和它搞好關係,我特別害怕它替代我,害怕它未來奴役我。《獨行月球》導演張吃魚說完。導演郭帆接著開玩笑道:「我得深刻反思我自己,我面對ChatGPT時過於嚴格,經常對它說,『你這個不對,你要再重新查一遍』,我下回也對它好一點。

「他倆的不同反應,不僅是在ChatGPT上,外星人如果來了,人類中的兩種人已經呈現出來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王紅衛總結道。

一周前,新「亮相」的蘋果Vision Pro,猶如一顆炸彈,讓不平靜的湖面再掀波瀾,也成為一眾科幻電影人的熱點話題。今年以來,乘著AIGC的「東風」,《流浪地球2》《宇宙探索編輯部》《獨行月球》相繼成為電影市場討論的熱點,即將到來的成都科幻大會也將讓科幻電影再成熱點。

6月11日,在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科幻電影周」主旨論壇上,身處科幻電影一線的導演陸川、郭帆、王紅衛和編劇董潤年等也清晰意識到了AIGC對科幻電影、電影終端帶來的變革。

變化早已不可抵擋。面對AIGC帶來的討論、焦慮,無論是科幻電影還是電影產業,都在不斷進化自問:科技對人類究竟意味著什麼?對此,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吳季或許給出了答案: 「如果把政治家送上太空,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將發生根本改變。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要走在終端變革前才能拿到生存的可能性」

「當下人工智慧的進化速度太快了。在分裂式變化面前,幾何級數的新知識、新變革撲面而來,你會覺得有點壓抑感。」聊起AIGC,導演郭帆坦言自己已經焦慮了好長時間。

郭帆圖片來源: 主辦方提供

一周前,在2023年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亮相」的蘋果Vision Pro,猶如一顆炸彈,讓電影業界本就因AIGC而不平靜的湖面再起波瀾,這也成為這場科幻電影論壇上的熱點話題。Vision Pro像科幻電影中的體驗場景,讓身處科幻電影一線的郭帆、王紅衛、陸川等意識到了AIGC給電影終端帶來的變革。

「AIGC浪潮之下,電影的更新換代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進步。相比我們這一代電影人,更年輕一代的電影人總要走那一步, 要比終端、比下游的變革要快一點,你才能拿到生存的可能性。」這是王紅衛的思考。

王紅衛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在他看來,未來要去製造完全沉浸式的世界,必須有與之相匹配的沉浸視聽,不可能停留在當下的觀影體驗中。未來人工智慧革新之下,電影終端形式究竟叫什麼也許還不知道,但肯定不是現在的電影,或許也不是現在談論的元宇宙,那個世界一定是和電影、遊戲不一樣的世界。

當突飛猛進的人工智慧越來越多地湧入生活,變化早已發生。在電影的創作、製作中,已出現大量人工智慧應用,例如在前端劇本、後期特效呈現階段,運用人工智慧等技術進行面部增齡、減齡或者處理聲音等,早在《流浪地球2》中就已經應用。

郭帆認為,完全顛覆式的技術已經出現。做《流浪地球》第三部之前,希望拿出更多的時間先去考察、認知人工智慧,究竟是把它當工具看還是物種看?這些應用在未來可見的時間內,能否真正轉化並在大熒幕呈現?傳統影院之外,未來也許在發行端又會增加一個新的載體。

圖片來源:豆瓣

終端變革的背後,是未來觀影方式或被徹底顛覆。過去二十多年,從黑白熒幕到《阿凡達》開啟電影3D時代,電影產業變化早已預示了科技對電影產業的革新。陸川認為,未來3D電影院或許將不會再有,3D電影會有,但將它呈現給觀眾的不是100寸電視,而是巨幕實時渲染、實時互動的感覺。

不可否認,科技與科幻電影碰撞帶來巨大的想像空間,但如何在創作中找到科技和情感連接的點,成為眾多科幻創作者面臨的思考題。

郭帆說自己最近接觸到了一些更年輕的創作者,這些創作者提到很多科幻項目時有個共同的問題:他們會關注科技屬性中的高概念,即他們「嗨」的是技術。在郭帆看來, 如果高概念、高技術和情感沒有關係,它就變成了科普。一定要先表達情感,再連接高概念,如果不能好好表達情感,它就不是一個好的電影。

「我們需要把終端變革等評估做完後,才著手後面的創作。如果趨勢完全不清晰就開始創作,可能會有很大的風險。」郭帆表示。

「科幻電影是面向未來的現實主義」

「我更希望把政治家送上太空,他們將會改變觀念。在那個距離看地球,無比重要的國家邊界不復存在,各種爭吵和爭論也都平息了,地球只是一顆小小的行星,持續不斷地自轉、公轉,平靜地忽略所有的分歧。」

吳季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吳季從太空視角展示著地球之美,「脆弱」「平靜」「美麗」……一張張地球圖片牢牢抓住了現場觀眾的注意力。在他看來,文明和科技一定是相互配合發展的。「儘管有時會有些滯後,因為科技發展得太快了,文明的進步是一代一代人的積累,但是我們不能懷疑科技為人類帶來進步的作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宋美璐 攝

「太空電梯可能要晚一點,在未來30~50年——主要是建造上的困難」,「太空移民可能在未來20~50年」,「人們會在火星住下,帶來工業、農業、法律等問題」……吳季對未來太空科技發展的可能性一一分析著,在他的講述中,很多科幻作品中的元素和想像突然變得「可觸摸」。

很多曾經的科幻小說都變成了現實,科幻電影是非常美妙的事。」陸川認為,科幻電影可以放飛想像力,把對未來的期待、生活的痛點或者社會關係的痛點,投射到未來,解決當下的焦慮和恐懼。

陸川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吳季認為,科技的發展給了文化創作更多的靈感,進而促進創作者將其融入作品中,而文化也可以幫助科技大開腦洞。「他們真有可能推動未來航天技術的發展。因為 科學家和文學家想的可能不太一樣,有些腦洞會帶來新的技術突破。」吳季說道。

「太空旅遊、太空移民、火星移民、星際航行、系外行星與智慧生命,這些都是未來太空科技可能產生突破的方面,也是科幻電影所關注的。」吳季說,「文化作品會往未來想得比較多,那麼,如果這些作品能激勵科學家儘早把這些想像實現,就可以加速(科技)發展,所以它是一個相互互動的過程。」

科幻是面向未來的現實主義,和這個時代有關係,和一個社會整體的發展都有關係。」董潤年認為,當科技和生活緊密結合時,人們對科幻電影的科學要求會越來越高。

董潤年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據了解,《流浪地球2》的科學團隊有21位科學顧問。陸川指出,科幻電影既嚴肅,又在非常真誠地探討人類發展。所以大量的科幻電影都是災難片,幾乎占85%以上。像這樣的一種比例,代表了科幻電影的使命和思考。

基於這種使命,吳季提出了具體的期待:「我希望太空旅遊的主題更關注怎麼回望地球,回望地球給人類文明帶來的感受;火星移民更關注怎麼在那裡建立一個新的社會,而不是兩個火星村之間打架。」

「核心的主題應該反映地球上的人類就是一個物種,不分種族、不分膚色,應該反映地球的環境需要保護。 地球永遠會在那兒,沒有人的地球也會在那兒,不是保護地球,而是保護地球的生命圈、生物圈,這就是現在都在說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吳季說。

記者|溫夢華 宋美璐 編輯 |文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cf877a3ba0ad57ea070f5452978a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