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棉花栽培新技術探析

2023-12-30     天山植保

原標題:鹽鹼地棉花栽培新技術探析

在節水灌溉技術推廣與應用的同時,又增加了大量土地次生鹽漬化,從而導致了部分棉田土地中含鹽量過高,棉花出苗困難,發育速度受影響,嚴重干擾了棉花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在棉花生產中,結合滴灌方法探索出一套鹽鹼地的棉花高產品種栽培技術。

1 鹽鹼地棉花播前準備

1.1 秋耕和冬灌

秋季拾花時要進行耙田、平整土地等,冬季澆水時要做到大小均勻,以達到良好地沖鹽效果。對於鹽鹼度高的田地,要在50~55 cm深的土壤中進行深翻,灌水超過180m3/畝,且在24h內,沖刷鹽的效果會更加明顯。對於鹽鹼地比較厚的地區,要確保下淤泥層深度達20 m,2~3天,就可以達到浸泡和沖洗的效果。

1.2 灌水和整地施肥

鹽鹼地棉花在第1個月進行灌溉,以保持鹽分。播種前,灌足安根水。澆水要視實際情況,早灌、晚灌、安根水要充分。在表面發白、「抓之成團、落土散」的淺田10 cm內,按淺耕面積畝輕度荒鹼地,適當增施過磷素肥料,併合理利用適度氮肥,補施鉀,如過磷酸鈣70 kg/667m2,尿素20 kg/667m2,硫酸鉀10 kg/667m2。對中、重度荒鹼地,要增加P、N、K、過磷酸鈣、尿素、硫酸鉀的施肥量。其中,以過磷酸二銨作為基礎肥,以尿素、鉀鹽作為追肥,並以二次追肥的形式進行。

2 鹽鹼地種植棉花

2.1 選擇優良品種和種子

在鹽鹼地選擇高產優質抗病品種。在山東地區,最好選擇中陸早23和新棉45號。選擇好的種子,經過2~3天的晾曬,100 kg的種子用0.5~0.8 kg的甲基異硫磷乳油混合,混合10 kg,然後均勻噴洒。在種子葉片上堆悶8~12 h(中間翻2~3次),然後用25 g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用50 g甲基托布津0.8 kg混合,可以防治地下害蟲、幼苗期的棉花立枯和金針瘤蚜。

2.2 適期播種

沙地適宜播期是一播全苗的技術要點。通過多年的試驗,棉花7天之內即可萌發,土壤中的播撒時間較少;萌發較早,土壤鹽分流失較小。在鹽鹼地地區,合理選擇最佳播期,推行干播濕出技術,是一次播種的關鍵。

2.3 合理種植

在鹽鹼土壤中,棉花的生長速度慢,棉花個體產量也很小。應增加栽培密度,提高群落的產量。當前,鹽鹼地適宜種植密度為1.8萬~2.2萬棵/畝。

3 鹽鹼地的棉花生產經營

3.1 播種

對棉花地區荒漠化土地進行苗的查苗和播種。間苗、荒鹼地、荒鹼地區的柯頓棉花種子,一般定種後7~10天即可萌發。播種後要注意觀察種子生長的進度,一旦發現在大雨後出現了硬茬,要立即破除板結。缺苗的地塊,則及時進行錯穴坐水補種。首次進行的是空間行走的播種。

3.2 花鈴期科學施肥,抗旱排澇

首先,栽植技術管理人員應密切關注花鈴期管理工作。當肥力較好時,即整個棉田植株作物下部座住2~3個大桃進行統一追肥管理。與此同時,對於地力一般、棉株生長態勢較弱的棉田,應結合棉花生長態勢提前進行施肥。重點施肥管理,在花苗初期。對於高密度棉田不應提前,追肥不應提前,在花鈴期後追肥,施尿素152~227 kg/hm2。其次,及時補施蓋頂肥,8月初採用此種操作,追加尿素76 kg/hm2。最後,應進行統一的葉面噴肥管理,每年8月上旬,在棉花植株葉片上方噴洒1.5%~2.5%的尿素+0.7%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在特定時期內調配後立即使用,7~15天進行噴洒。連噴3~4次即可。

當棉花生長速度較快時,處於盛開階段,此時栽植人員不應採取任何抗澇、抗旱操作。棉花植株連續15天的乾旱情況後,棉花花葉就會產生枯萎現象,應統一進行澆水處理。在連續降雨的梅雨時節,通過適當方式對田間積水統一排除,避免積水過多導致土壤結構嚴重後缺氧。在棉田濕度過大時,會導致根部出現腐爛造成花鈴成片脫落。

3.3 適時修剪棉花枝芽

既往大量實踐表明,需要嚴格按照棉花栽植管理技術,對棉花植株進行修剪整枝處理。栽植人員可利用大量計算機技術,及時更新成功的棉花栽植技術,並採用適當方式加強打頂心處理,同時,還應高度重視去空果枝、打邊心及去無效花蕾等諸多操作。

通常,在大暑節氣至立秋時節,第一,對於蔭蔽的棉田作物,通過打邊心方式達到預設效果,確保1個果枝留有4~5個果節。在特定時期內,將立秋節氣後產生的蕾及白露節氣後形成的花進行集中處理,一併摘除贅芽後,通過合理方式對棉田光照進行全面改善,為後期棉花早熟、高產達到優質效果創設諸多有利條件。第二,針對後期嚴重蔭蔽棉田及旺長棉田,在7月26日左右進行打頂,並定期集中去除空果枝。

3.4 合理施用化肥

鹽鹼地土壤營養物質含量低,土壤理化性能較低,可增加2 t/667m2以上的化肥,減輕土壤鹽鹼污染,促進土壤結塊,增強土壤的防旱作用。在鹽鹼土壤中,磷、鋅等養分的利用率較高,因此,在鹽鹼地種植時要加強磷、鋅的施用。另外,施用改良劑、鹼式液體化肥等,對改善鹽鹼土地的理化性能、促進農作物生長和增產起到了顯著的效果。

3.5 化學調控

結果表明,在棉田中,在成熟期之前,其生長發育較慢。而在後期,隨著水分和肥料的充分利用,則容易發生徒長現象。所以,要做到前期控制。在開花之前,噴100~150 g/667m2,然後噴洒其他葉面肥4~5次,促進早熟。之後,視具體狀況,再次噴6~8 g/667m2的復合肥。

3.6 中耕抑製鹽漬化

由於鹽鹼地區的棉行和露地部分土地容易發生返鹽現象,應增加播種次數和強度,至少要進行2次,且要達到18cm的深度。通過截斷土壤表面的毛細管道,可以降低土壤返鹽和提高土壤溫度。為了防止棉花的倒伏,須進行中耕。

4 早封洞補水和後期補植措施

4.1 封洞補水

棉花種子在萌發後,因耐鹽鹼弱,對種子田,若穴封不嚴密。由於膜孔內的水分極易揮發,在穴道上形成了鹽層,對種子的發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播種後要及時進行封穴。造成棉苗不能正常萌發、棉苗突然死亡的原因:外界滲透壓大於棉苗和棉苗的滲透壓,導致植物細胞不能正常呼吸,從而影響植物的新陳代謝。要求農戶在播種後及時進行土壤保墒。土壤墒情較差,及時補充水分,水量7~8m3/hm2。

4.2 播後檢查和配套補救措施

當棉籽種子播種後,應派栽培經驗豐富的人員對其進行全面檢查,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進行處理。首先,使用毛籽進行播種過程中,如果播種區域的氣溫相對較低且經常出現陰雨天氣,一旦發現每1 m處良好的種子少於6~9粒時,應提前進行翻種處理。可以結合棉花播種種子的發霉情況,通過光籽或脫絨包衣方式進行合理補救。在翻種過程中,應確保翻種時間在5月中下旬之前。其次,一旦種子水分散失大量後,如果種子下面土壤結構相對濕潤,可以立即使用鎮壓堤墒的手段。如果土壤結構水分相對較少,應立即澆蒙頭水,確保大量水分能夠浸濕種子附近土層區域,浸潤區域不應過大。如果播種之後出現降雨現象,應採用適當方式將殼層土壤進行翻鬆處理。降雨較大時,在晴天后,及時進行劃鋤。

5 病蟲害防控

8月份是危害最嚴重的時期,應加強對病蟲害的監測,及時掌握害蟲的發展趨勢,對達到防治目標的棉花品種,採取相應的控制措施。為了防止棉田大面積發生病蟲害,造成棉田減產,應採取科學的防治措施。主要病害有棉花立枯病、地老虎等。棉花病蟲害的綜合治理要堅持「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採取農業、物理、生物、化學等綜合控制的方法,把危害降到最低。

一是農業控制:強化倒茬和選擇抗性品種。物理處理:曬種,清除中間病株,採用溫湯浸泡法對害蟲進行人工殺滅,利用習性進行誘殺。二是生物控制:即利用天敵、微生物、抗生素,用植物源滅活農藥控制作物的害蟲。利用天敵、蘇雲金等微生物。抗菌藥物有春雷黴素、多抗黴素等。植物源殺蟲劑:水煙劑、辣椒水、苦參鹼等。三是化學控制:即用化學藥劑對棉花的害蟲進行控制。化學防治應重視:正確識別害蟲,合理選用殺蟲劑;要嚴格控制藥劑種類和用量,做到適時、科學、準確、合理地施用;為了防止耐藥的發生,輪換或交替使用。

6 鹽鹼地促進棉花成熟的研究

6.1 催熟

一是採用催熟劑促進棉花成熟。二是因推株合攏,造成棉花提前吐絮。在鹽鹼地的草棉中,棉鈴花通常在7~10天後進行大規模的採收,並實現分采、分曬、分存、分批銷售。尤其要在下雨之前搶購。

6.2 收花

在棉田棉株上的1~2枚棉鈴初吐時就開始收花了,要做到勤收細采。前期隔5~7天收摘1次,後期10~15天再收1次。晴天快摘,下雨搶采,在秋風秋雨的連續天裡要及時搶摘爛桃剝開的花。做到不漏棵、不漏朵,並注意分摘、分曬、分藏、分扎、分售[4]。

6.3 選留種

選種留種的方法是進行「五選」,即塊選、株選、鈴選、瓣選和粒選。可以採用株選混收,選留中噴花、大朵花等簡便留種方法。選種時,應首先選擇優良品種,在生長整齊健壯的棉田,選擇具有該特點的品種。株型緊湊,結鈴性強。鈴大、吐絮暢、絨頭厚、成熟早的植株,選收正常吐絮的棉鈴混合後留種。收花時,收采中部腰花留種,即中下部果枝第一、二果節棉鈴較大的,吐絮暢的大朵花留種,單收、單曬、單扎、單藏。

7 中耕抑鹽

由於田間裸露的部分土地容易發生返鹽性,所以要加強翻土的次數和強度。通常是2~3次,最大深度應超過18 cm。播種後,要進行1次翻土。通過切斷土壤表面的毛細管道,避免土壤的返鹽性和提高溫度。

8 化學控制

棉花在鹽鹼土壤中的植株生長發育:在馬花鈴前期緩慢,在肥力充足的情況下,植株容易發生徒長。因此,化學調控中,須實行「先促後控」的原則。在開花期之前,噴灌100~150g/hm2的磷酸鹽,然後噴洒葉面肥4~5次,可以更好地抑制植株的生長。

9 棉花高產增收的管控措施

9.1 確保棉花栽培技術及管理方式規範統一

首先,栽培技術管理人員應結合植株生長趨勢、生育趨勢,在特定時期內進行施肥、滴水及化學調控管理,有針對性地制定各類管控方案,促使其健康成長。其次,應積極借鑑成功地區的棉花栽培先進技術,選擇示範縣的高產創建田進行實際的田間管理。一旦存在技術難題,應及時交流繼而達到預設的高產創建效果。

9.2 制定合理的高產操作流程

當地政府及種植技術管理人員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投入適當建設資金,邀請實際工作經驗豐富、農作物栽培技術較多的專家。對不同地區的地理、氣候特點及生產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技術操作流程,完善並優化田間管理和棉田地帶驗收標準,為後期棉花降本增效創設諸多的有利條件。

9.3 加強技術培訓,提升栽植人員的綜合素養

可以定期集中舉行適量棉花栽培技術的教育培訓,通過線上學習、線下交流等多種方式確保相關人員掌握相關技巧。與此同時,教育培訓人員應採用通俗易懂的培訓理念,以方便栽植人員快速掌握實操技巧,在員工綜合素養提升的同時,嚴格遵守並執行國家規定的棉花高產栽植技術。

9.4 高度重視棉花高產栽培技術宣傳教育工作

首先,可以通過創建田展示、觀摩的方式,促使當地政府及農業管理部門高度重視棉花生產工作。其次,及時制定相關技術的法律政策法規,鼓勵廣大基層群眾積極參與棉花生產,科研人員對棉花高產項目及栽培技術進行自主創新。最後,利用新聞及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優勢,通過電視、廣播、快手、抖音及農業農村局官網來普及和推廣棉花經濟作物的栽培管理和方式,促使棉花生產工作更加安全規範。

10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大多數可耕作農田都是種植經濟作物。為了解決人口增加與耕地減少的矛盾,發展荒鹼地種植農作物既能夠解決棉花紡織業生產的市場需求,同時解決了糧棉生產爭地的問題。

作者:穆建橋(博興縣喬莊鎮人民政府),圖文編輯:天山植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cb564ff533ea2f482e665aee26c08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