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戲劇藝術繼承與創新?專家齊聚靜安現代戲劇谷戲劇研討活動

2024-05-12   東方網

原標題: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戲劇藝術繼承與創新?專家齊聚靜安現代戲劇谷戲劇研討活動

5月11日,2024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圍繞「戲劇與城市」主題,聚焦「智能時代的戲劇藝術:創新與融合」時代話題,在上海戲劇學院華山路校區智慧教室舉辦戲劇研討活動。戲劇藝術家、科技創新者、學術研究者以及文化產業決策者、上海戲劇學院師生、媒體代表等參與,共同探討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戲劇藝術在繼承與創新中煥發新的活力,進一步鞏固上海作為國際文化創新高地的地位。

戲劇+人工智慧:堅持底色,敢於創新

靜安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化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鬍慧芬在研討致辭中指出,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始終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潤城,大力弘揚城市精神品格,培育滋養城區文明;始終堅持守正創新的精神,勇領風尚潮流之先,不斷提升活動的標識度和影響力。今年創紀錄有24部劇目9大劇院集中展演104場次,上海首演率超過80%,靜安區分別給予了補貼和獎勵;首次覆蓋14個社區分別設立分會場,搭建全民參與、全城展示的大舞台;「中外家庭戲劇大賽」2000組以上參賽家庭,全力打造「市民文化節」的最佳樣本;聚焦節慶流量向市場消費的轉化,以「文旅IP+商業地標」的文商旅體科技的融合發展,靜安音樂節、靜安咖啡文化節與靜安戲劇谷再次同步舉辦。戲劇論壇作為靜安戲劇谷的重要板塊,始終聚焦「國際靜安、卓越城區」建設目標,緊緊圍繞「戲劇與城市」主題,匯聚各地各界行業影響力專家人士,以前瞻性、專業性的思考,探索戲劇與人民城市、戲劇與時代發展等熱點重點,著力以藝術涵養城市品質、以文化賦能城市發展,不斷提升市民的文化獲得感、參與感。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在主旨發言中表示,靜安現代戲劇谷每年的舉辦期間為市民觀眾帶來了眾多好戲,上海戲劇學院期待與靜安戲劇谷有更多合作。這次研討以戲劇和人工智慧為主題,非常有意義。因為藝術與科技本質上相通,核心都是創新,超越他人、做他人未做的事。未來戲劇的形態和特質,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走向理性,戲劇發展史大多沒有脫離情感範圍的控制,而當今戲劇的新面貌明顯走向了更高的理性,比如羅伯特·勒帕吉的《887》基本脫離了傳統的典型人物、行動與衝突等形式;二是走向綜合,儘管戲劇作為綜合藝術已是常識,但主要指舞台、美術、燈光、化妝、服裝等方面的綜合,而這裡說的「綜合」是超越了傳統戲劇形式,是不固定、沒有統一、難以定義的獨創形式;三是走向技術,像羅伯特·威爾遜、蔡國強這些藝術家背後都有一支強大的技術團隊,未來的戲劇需要形成完全融合的技術團隊。新的藝術創造需要有新的審美、新的觀念,我們應鼓勵創新,讓年輕人敢於想像、放大自己的想像。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原舞台美術系主任伊天夫結合靜安戲劇谷展演劇目特佐普羅斯版《等待戈多》,分析了它如何通過墓穴、戰爭等意象來表達對世界的荒誕和絕望,不僅在藝術形式上勇於突破傳統框架,採用新穎的敘事手法和技術手段,更深層次地通過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哲學思考觸及了當代社會的痛點與人性的複雜層面。其啟示更在於:第一要深度開掘文本的意義世界,創造意義的可能性;第二,戲劇是關乎美的、關乎有意味的形式的創造,要容納當今的觀念;第三,不是運用AI就是創新,沒有對社會生活的深刻體驗、對人生意義的深刻追尋,就無法真正創新。

中央戲劇學院數字戲劇系副主任宋震通過傳統戲劇數字化的案例,比如《時間的形態·京劇》、《數字梅蘭芳》、IN-BOX演出等,展示了如何根據照片為逝去的大師建模,如何運用三維動捕技術來保存傳承過去的表演技巧,如何以超寬屏射頻技術打造新型演藝空間。此外,宋振教授還談到在未來戲劇和影視會產生一種並育和化生的關係,因為AI在影像方面可以解決場景和鏡頭的問題,但解決不了表演的情感情緒問題,所以未來的電影仍需與戲劇結合。

戲劇+人工智慧:強化聯動、促進消費

盧瓦文化傳播(上海)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林禮發言中說到,作為全球領先的元宇宙互動內容,《消失的法老》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大空間沉浸式體驗帶入新的方向,提供了新場景、新消費、新形式,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項目除了將觀眾近距離帶入金字塔的內部,同時通過嚴格的考古發現,揭開了古埃及文明神秘的面紗。博新全宇宙作為項目的主辦方,將藝術、科技、人文充分地結合在一起,較好地滿足了市場對於新型文旅的巨大需求,拉動、促進了附近商圈的文旅和大消費。

先壤影視製作(上海)有限公司副總裁、虛擬製作導演何川首先介紹了數字人/虛擬人的三種類型,即卡通形象、美型形象、超寫實形象。先壤在影視廣告等娛樂行業充分應用、創造了眾多虛擬形象,包括騰訊QQ炫舞虛擬代言人星瞳、浙江衛視宋韻文化代言人谷小雨、新疆旅遊形象大使崑崙羲等。相比真人演員,數字虛擬人外形定製化高、綜合實力強、IP權益明晰,而且「永不塌房」。但由於缺乏實時性、一致性、不懂表演,目前AI還難以快速服務舞台表演,仍需今後的探索和實踐。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副教授張屹南認為,百年前德國包浩斯學校將建築、繪畫、雕塑、舞蹈、音樂融為一體的「總體性劇場」的改革理念,其蘊含的突破專業隔閡的巨大能量在當下智能時代能得到更有力的釋放。根據這一理念,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團隊近幾年來創作了新媒體劇《分身·源啟》、萬捷旎的鋼琴與數字印象《十五度》、和上海評彈團合作《漫歌行》等,展現了如何將整合媒體設計思維結合智能技術進行生動的跨媒體舞台演繹。如果借用包浩斯的名言來形容當下,那就是人與人工智慧互不相輕,無等級隔閡,真實與虛擬世界將融為一體。

戲劇+人工智慧:回溯過去、探索未來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原科研處處長姚扣根談到,2016年Google旗下DeepMind就已經開發了Dramatron,將其定位為人機「共同寫作」編劇工具。Dramatron是一個使用大型語言模型的系統,能夠通過「分層故事生成」來創作劇本。歷經五年,由戲劇家和Dramatron共同創作的劇本,在加拿大戲劇節演出,獲得肯定。此外,國內外還出現了其他許多類型的人工智慧編劇工具,能快速生成劇本草案,自動優化情節、角色和對話,完成劇本評估,進而拓展了戲劇創作者的視野,提升了創意,提高了效率。但是,AI時代的編劇也面臨新問題,比如創新能力、跨媒體敘事的挑戰等,在解決戲劇創作發展瓶頸、優化提質方面還需要進行更多的人機磨合訓練。

清華大學教師陳慧主要闡述了AI在舞台藝術中的角色演變與疊代升級。戲劇家對技術的追求自古有之,古希臘自動劇場就融合了自動藝術裝置,而進入21世紀,尤其2010年之後,隨著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突破,AI不僅可以模仿現有的藝術形式,還能通過大模型創造出新的藝術作品,從輔助工具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和共創者。「智能體」的自主性、交互性、適應性,開啟了舞台藝術與高新科技融合共生的無限可能。

中國傳媒大學教師何晗指出,中國傳統戲曲在發展進程中,從來不拒絕新技術與新媒介的參與,以及對其他藝術形式的碰撞與互鑒,並且以包容的心態將其容納進藝術創作、傳播、傳承的各個環節之中。智能技術賦能傳統戲曲的關鍵,在於充分尊重這一藝術形式本身的抒情性、寫意性與虛擬性等藝術特點;將重點放在通過技術手段,助力傳播,實現交互性、具身化的情感體驗,最終達成有效的共情傳播。

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主任陳軍在研討總結時談到,人工智慧介入當下社會生活的話題已成為各界人士關注的熱點,我們今天討論智能時代的戲劇藝術就是呈現我們的參與和行動。參與研討的專家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因此發言內容也就非常豐富多元,既有理論思考的深度,又有實踐探索的啟示,為人工智慧與戲劇藝術的創新與融合奉獻了寶貴的經驗和智慧。未來已來,我們不能無視或迴避技術發展的大趨勢,而是要適應它、研究它、運用它、引領它,讓AI技術成為促進戲劇藝術發展與進步的新質生產力。時代眷顧勇立潮頭、改革創新的人們,借用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來總結本次論壇的意義:「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而將更多機遇留給勇於和敢於、善於改革創新的人們。……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