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這項推動數年的變革,卡卡卡卡卡卡殼了

2023-09-21     果殼網

原標題:蘋果這項推動數年的變革,卡卡卡卡卡卡殼了

新款 Apple Watch 已經開訂,不少朋友即將拿到自己的新手錶。

新款 Apple Watch 仍有「GPS + 蜂窩網絡」版本可選丨Apple 官網截圖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今春起,國內三大運營商陸續暫停了 eSIM 業務。而手錶能脫離手機使用,靠的就是 eSIM。

滑動查看各運營商的公告|移動、聯通、電信

大家可能關心的幾個問題

  • eSIM 是個啥?
  • 如果業務停辦,剛到的手錶是不是沒法脫離手機用了?那還要花更多錢買蜂窩網絡版?
  • 美版 iPhone 已徹底普及的 eSIM,為什麼在中國難以落地?

先解答第一個問題:eSIM 就是一張嵌在主板上的,可擦寫的 SIM 卡,並不像其他我們常見的 SIM 卡,需要插入機身。前者線上配置一下 eSIM 文件,就能聯網了,真正讓設備實現無卡化

面對國內三大運營商陸續暫停 eSIM 業務的消息,輿論猜測這或許意味著 eSIM 業務在國內已被「拋棄」,將成歷史。

的確,蜂窩版 Apple Watch 一直沒有成為市場主力。即便購買、開通了蜂窩功能的手錶用戶,也很少因為手錶能獨立連網,就不帶手機出門。這讓 eSIM 功能顯得有些雞肋。

但 eSIM 的作用並不只是讓手錶上網那麼簡單。包括蘋果在內的手機廠商,都希望推動 eSIM 成為新的默認 SIM。美國版 iPhone 從去年開始就已徹底拋棄了實體 SIM 卡槽,僅支持通過 eSIM 註冊入網。

美版 iPhone 14 系列已經沒有 SIM 卡槽丨TechRadar

eSIM 會是未來嗎?廠商推動,運營商抵制,背後隱藏了怎樣的利益糾葛?對用戶來說又會有什麼影響?

eSIM 的誕生

SIM 卡從大變小,從小變無丨Wikipedia

早在 2010 年前後,手機通訊行業就已經在討論「軟 SIM」的可能。當時智慧型手機正處於起步發展階段,類似 iPhone 這樣輕薄、一體化的硬體設計,得到了市場歡迎。

手機越是輕薄緊湊,機身內部的空間就越是寶貴。廠商自然開始思考,如何削減 SIM 卡及卡槽的尺寸,來節省空間。特別是蘋果,不懈推動了 Micro-SIM、Nano-SIM 兩代小尺寸 SIM 卡的普及。

對手機來說,物理 SIM 卡槽雖然「礙事」,但還沒有到擠不出那點空間的程度。特別是 2012 年以後,手機螢幕和機身尺寸越做越大,留給 SIM 卡槽的空間反而因此變得相對「富餘」。

所以到 2014 年以前,eSIM 雖然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實現難度,卻始終缺一個「必須實現的理由」。

真正令 eSIM 不得不落地的產品,是智能手錶。

初代 Apple Watch丨Apple

2015 年,Apple Watch 發售,包括蘋果在內的一眾廠商都開始大力推動 eSIM 標準的制定、出台,以實現可穿戴設備的聯網。次年,eSIM 標準推出,三星發布了第一款搭載 eSIM 的智能手錶 Gear S2,又一年,Apple Watch Series 3 首次推出了內置 eSIM 的蜂窩版本。

到這裡,eSIM 普及的技術障礙已完全解決。理論上它應當像 Micro SIM、nano SIM 一樣,就此走向普及。但就像前面說的,eSIM 的技術從來都不複雜。真正的問題,在於廠商和運營商之間的利益糾葛。

eSIM 的利益博弈

運營商為適配 Apple Watch,搭建了適配 eSIM 的系統之後,蘋果進一步顯露出自己的「野心」——開始推動 eSIM 在手機端落地。

2018 年,蘋果在 iPhone XR、XS 系列手機上首次搭載了 eSIM 晶片,並支持雙卡雙待。用戶只需要在在手機的設置頁面操作一下,就能實現 eSIM 註冊入網。

相比實體 SIM 卡,eSIM 最重要的特點就在於「快」。以前用戶買一張手機卡,要去線下的營業廳簽約、購卡、激活,就算是線上操作,也需要等卡快遞到家。但通過 eSIM,相當於只需要最後的「激活註冊」,就可以完成入網。

這在一些場景下提供了極大方便。比如有服務商就基於 eSIM 功能,推出了「全球漫遊」的服務。用戶每到一個國家,都可以通過 App 購買服務,為 eSIM 寫入一個號碼,激活當地的網絡服務,不再需要提前購買當地電話卡或隨身 Wi-Fi。

eSIM 的技術從來都不複雜。真正的問題,在於廠商和運營商之間的利益糾葛丨Unsplash

但 eSIM 無疑會加大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壓力。如果用戶覺得自己現在手機套餐資費太高,想「跳槽」另一家運營商,需要重新選號、辦卡、激活,還需要為了「攜號轉網」大戰運營商。但在 eSIM 時代,一切只要 5 分鐘就能搞定。

而且,對運營商來說,比競爭更可怕的是,eSIM 會進一步讓渡「獲客入口」。

如果 eSIM 普及,用戶註冊入網的過程全部在手機上完成,那就意味著手機廠商可以向用戶「推薦」運營商。

雖然現在並沒有手機廠商在手機上「默認推薦」任何運營商的 eSIM 服務,但這件事在邏輯上完全可行。就像谷歌為了成為 iPhone 上 Safari 瀏覽器的默認搜尋引擎,要向蘋果支付約 200 億美元費用一樣。

包括 eSIM 催生出的「通訊二級代理商」,也會損害運營商的利益。這種企業能和運營商談判,以更低的價格批量採購通訊資源,分裝後再銷售給用戶。對用戶來說,這可能意味著會有一些更廉價、靈活的套餐可供選擇,但對運營商來說,則意味著競爭壓力增大,話語權流失。

同樣的,各種網際網路平台也會成為運營商爭奪用戶的「必爭之地」。用戶可能刷著抖音,看到一個廣告,點進去註冊一下就能從一家運營商轉投另一家,各家都需要做更多投放來搶占市場份額。這部分成本最終會轉嫁給整個行業。

現在,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運營商,都在通過手機捆綁寬頻、電視,甚至內容的方式,來增加服務粘性,防止用戶流失。但現實依然殘酷。相比功能機時代,運營商對市場的掌控和話語權都已大幅削弱,市場焦點早已轉移到手機廠商和網際網路平台身上。而 eSIM 的普及,或許會進一步雪上加霜。

這就是大部分運營商對 eSIM 有牴觸情緒的主要原因。

eSIM 的未來

因為運營商的牴觸,目前 eSIM 在全球的推動過程都相對緩慢,除了美國。

之所以 eSIM 在美國順利落地,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大部分美國用戶用的都是「合約機」,這部分用戶會和運營商簽一個比較大的「合約包」,資費也相對較貴。其中包括手機費、有線電視和寬頻,最後再拿一台與合約捆綁使用的「免費手機」。手機與合約綁定了,用 eSIM 還是實體 SIM 自然也就無所謂了。

至今,國行 iPhone 仍有這個卡槽丨TechSpot

而在中國,因為手機資費本身相對偏低,合約機的比例少。大部分用戶,特別是大學生和上班族並不會依賴一家運營商。人們買手機、辦手機套餐、辦寬頻電視,都是分開的。運營商很難對用戶進行捆綁,自然也就不希望 eSIM 成為主流。

此外,eSIM 在國內也存在一些監管和安全風險。雖然 eSIM 和普通手機卡的激活流程一樣,能通過人臉識別的方式進行實名認證。但 eSIM 依然存在「被破解」的可能,也就是說不法分子可能會利用 eSIM 的漏洞,將一張卡「分裂」到多個終端,實現一卡多用、冒用,甚至盜用。

最後,對用戶來說,切換到 eSIM 的優勢也並不明顯。畢竟無論是實體 SIM 還是 eSIM,手機只有在買來的時候需要插卡、激活,其他時候並不需要操作,體驗上並無很大區別。包括目前資費整體下調的大背景下,國內抱怨手機資費貴的聲音已經相對很少了。

蘋果曾希望通過 Apple Watch,撬開 eSIM 普及的大門。但實際上蜂窩網絡版的手錶一直沒有找到實打實的應用場景,更沒有走向普及。以至於三大運營商最終決定暫停 eSIM 業務,放下這塊雞肋也為自己掐滅一點「隱患」。

圖源:Apple

對 Apple Watch 用戶來說,目前雖然三大運營商都暫停了 eSIM 業務,但通過 iPhone 上的 Watch App 入口,依然可以激活 eSIM(各地區情況不一,具體請諮詢運營商)。但未來的形勢已不再「光明」。

圖源:作者提供

此前有國產廠商,針對旗下智能手錶無法激活 eSIM 的問題曾作出回應,表示正在與運營商就此問題進行溝通。但在最新一代的產品里,他們基本不再宣傳對 eSIM 的支持。

作者:Jesse

編輯:malt

封面圖來源:Apple

如有需要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ba7855763880d12d0bf4b3199313e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