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館,走上漫漫「瑰葭路」

2023-09-07     新快報

原標題:逃出大英博物館,走上漫漫「瑰葭路」

近日,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一上線就迅速成為全網爆款。網絡上流傳著相關劇照和台詞,令網友紛紛圍觀。

「下一站,瑰葭路。」

「大家說,我們是泱泱大國。」

「中國人,不做那種偷雞摸狗的事。」

「總有一天,我們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據了解,《逃出大英博物館》是兩位網絡博主拍攝的3集系列短片,講述的是一件名為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的藏品化成人形後,逃出大英博物館尋求「回家」之路的故事。

9月5日,這個短劇迎來大結局。有網友看後動情地寫下:「瑰葭路=歸家路,總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國文物,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沒有一個中國人,

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

近日,隨著館藏文物失竊醜聞持續發酵,大英博物館被多個國家要求歸還本國文物。

話題「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衝上微博熱搜第一。有媒體發布評論稱,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

不少網友在話題下留言:「強烈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所有被盜的文物」「期待國寶早日回家」……

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表示,初見這些文物,心裡會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但隨著參觀的深入,又會產生悲憤與心痛。

網友@升級打怪的ss

網友@Crystal

大英博物館中有哪些珍貴的中國文物?

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000件,收藏的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幾乎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了刻本、書畫、玉石器、青銅器、陶瓷器等,其中不乏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作品,例如傳為顧愷之所作的《女史箴圖》(唐摹本)。

《女史箴圖》(唐摹本)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摹本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敘事題材絹本繪畫作品,原本收藏於紫禁城養心殿,1900年遭英軍上尉盜搶後賣給大英博物館,成為其鎮館之寶。

汝窯瓷盞

汝窯約在宋哲宗和宋徽宗統治期間為北宋宮廷專享。南宋定都杭州後,一些汝瓷匠人也隨之到了新的都城。但之後,再無人可以完美燒制出原來汝瓷那種釉色了。每件汝瓷的開片都獨一無二,在大英博物館藏有多件,「汝窯瓷盞」為代表之一。

楚人面鹿角鎮墓獸

戰國時期的「楚人面鹿角鎮墓獸」是一件漆木雕鎮墓獸,由楚國工匠所制,結合了真實與想像,是一位強大的守護者。髹漆鹿角營造了一種震懾的氛圍,人面口吐長舌,像領帶一樣拖曳而下。

景泰藍雲龍紋蓋罐

「景泰藍雲龍紋蓋罐」現知僅有兩件,這是其中之一。口沿上的款識「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監造」,記錄了該罐的主人和製作地。此罐為宣德皇帝獨享,罐上的精美龍紋,是帝王的象徵。

大英博物館藏品流失事件引發多方批評

多國要求歸還文物

近日,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菲舍爾因多件館藏被曝「失蹤、被盜或損壞」後忽略警示、未充分調查藏品流失事件,宣布辭職。

博物館表示,丟失、被盜或損壞的藏品大多為儲存在庫房裡的小件藏品,包括從公元前15世紀到公元19世紀的「黃金珠寶、半寶石和玻璃寶石」,這些藏品近期均未面向公眾展出,主要用作學術和研究用途。

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首個國家博物館。早在上世紀70年代,大英博物館就曾發生過一系列錢幣和獎章失竊案件。

1993年

竊賊從屋頂闖入,偷走了價值25萬英鎊的羅馬硬幣和珠寶。

1997年

幾本波斯書籍被盜。

2002年

一座擁有2500年歷史,估價約2.5萬英鎊的希臘雕像被盜。

2004年

十多件中國銅鏡、盔甲和寶石被盜。

2017年

一枚價值75萬英鎊的卡地亞鑽石被曝出在2011年就已經失竊。

《泰晤士報》認為,藏品屢屢被盜和館方「管理混亂」有很大關係。2002年12月,該報記者以實習生身份進入大英博物館進行臥底調查,輕而易舉地把一件公元前3世紀、價值2萬英鎊(約合19萬元人民幣)的藏品帶出博物館,整個過程沒有遇到任何阻礙。

據《紐約時報》報道, 大英博物館館藏的800萬件藏品當中,僅有450萬件在電子資料庫中做了數據編目,約占藏品總數的一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主席奧斯本承認,並非所有藏品都進行了「恰當的編目和登記」。這就意味著一些沒有編目的小件文物在失竊後,可能大英博物館自己都不知道丟的是自家的東西。

數十年來,這種鬆散混亂的編目制度一直飽受批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小組負責人齊羅吉安尼斯直言,將藏品記錄在冊是博物館的「主要責任」,而大英博物館卻將資金優先投入到製作精美的手冊和舉辦活動上。讓盜賊有了可乘之機。

據《泰晤士報》報道稱,據統計,從英國的博物館中丟失或被盜走的文物中,有90%以上最終都無法被找回。

當地時間8月29日,中國記者在聯合國犀利提問:大英博物館被曝丟了2000多件文物,既然管不好,那是否應該還給文物來源國?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隨著館藏文物失竊醜聞持續發酵,多國要求博物館將其藏品歸還原籍國的聲浪越來越高。

    據央視新聞報道,18世紀至19世紀,英國人從希臘考古遺址中帶走了大量文物,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館藏,其中最著名的是埃爾金大理石雕。近幾十年來,希臘一直呼籲英國歸還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而英國一直以「保護文物安全」為由,拒絕將被掠奪文物歸還, 1963年還修改了《大英博物館法》,以立法的形式禁止歸還文物。

    希臘考古學家協會負責人表示,在大英博物館館藏文物失竊後,英方不能再說希臘文化遺產在英國比在希臘更受保護。

    8月23日,希臘再次要求英國歸還19世紀從雅典運走的帕特農神廟石雕。

    除了希臘,還有其他國家也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館藏文物。衣索比亞希望大英博物館歸還1868年英國在軍事行動期間從該國北部馬克達拉奪取的十字架、武器、珠寶、聖壇牌匾等;奈及利亞政府正式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900件貝寧青銅器;加納的阿桑特人也已向大英博物館施壓,要求歸還其黃金物品。BBC指出,希望館藏文物歸還原籍國的訴求主要來自曾經被殖民統治的國家。

    流失國外的文物該如何回家?

    據官方統計,從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間,中國通過各種途徑,成功促成了300餘批次、共15萬件流失文物回歸祖國。近幾年在各方努力下,又有多批次流失文物回歸。

    儘管如此,中國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面臨巨大困難,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兼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觀察員、國際比較法學會聯席會員、中國博物館協會法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的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生導師霍政欣曾表示,與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數量相比,成功追回的比重仍微乎其微。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最大困難在於現行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制度規則存在重大障礙。

    我國著名文物專家、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在世時曾明確表態: 對於那些明火執仗被搶走的文物,我們只能在國際公約的框架下通過法律、官方的渠道去追索,絕不可以買,買了就等於認可當年的搶奪合法。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我們是不會用國家的錢來回購被掠奪的文物的。「被掠奪本身就是違反人類道義的行為,那麼今天再在我們傷口上撒鹽,再叫我們用錢來給他買回來,無疑就是第二次掠奪。」

    2022年,社交媒體上有一個提問:「博物館中讓你感到最震驚的一件文物是什麼?」高贊答案:「大英博物館一個角落裡的一個石枕,上面寫著『家國永安』。『家國永安』這四個字放在枕頭上的含義,可能只有我們中國人才懂。

    期盼流落在外的中國文物能夠早日回家!

    來源:新快報記者 梁志欽、《大英博物館——中國簡史》(霍吉淑 著)、新華社、央視新聞、長安街知事、中國新聞社、環球網等

    編輯:張依然

    校對:蔡佳

    加小新微信(微信號:xkb_86),加入新快報粉絲群 ( •̀ ω •́ )

    獲取資訊更新更快

    關注新快報

    歷時六年拍攝困難家庭圓夢大學;深入報道基層防疫人員「跑樓姐」;推出鄉村振興系列報道,用文字和鏡頭記錄廣東各地農村脫貧奔康;尋親圓夢行動、許願瓶行動、愛心團年飯等公益活動溫暖千家萬戶……新快報創刊25年,挺膺力行,不負使命,參與公共事務,關注民生福祉,積極記錄時代變遷。

    想獲得授權轉載,請與後台編輯聯繫,留下希望獲得轉載授權的文章題目、轉載公眾號(包括ID)、聯繫方式等信息。

    新聞線索報料微信:xkb_86

    報料熱線:020-87776333

    發行熱線:020-87133914

    廣告熱線:020-87508868

    報料郵箱:[email protected]

    商務合作QQ:1315561244

    刊登聲明:020-87568381

    設為星標

    不迷路

    點亮 「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b7735fd0a686485dfbf3f834eb58f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