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級手機都用上了!筆記本為何沒能普及VC均熱板?

2022-05-20     電腦愛好者

原標題:入門級手機都用上了!筆記本為何沒能普及VC均熱板?

點擊上方 電腦愛好者關注我們

如今幾乎所有中高端新款手機都開始內置VC均熱板,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SoC晶片容易過熱的問題。但是,對於更加注重散熱的筆記本領域,為何現在依舊是熱管的天下,距離VC均熱板的普及遙遙無期?

筆記本和手機的功耗差異

智慧型手機和筆記本的發熱源都來自處理器(手機領域又稱SoC),但頂級手機處理器(如新驍龍8)在滿載時的功耗也就是8W的水平,因此有個4000平方毫米左右面積的VC均熱板就算是極為豪華的配置了,除了內置風扇的專業電競手機,幾乎所有機型在玩《原神》時都會出現過熱降頻導致的幀數驟降問題,大家也已經習慣了。

筆記本的發熱源不僅是處理器,還有獨立顯卡(核顯輕薄本除外)。想讓第12代酷睿i7發揮出90%的性能,需要至少100W的功耗;想讓RTX 3050起步的獨顯滿血輸出也需要80W的額外功耗。哪怕是搭載U系列處理器的輕薄本,沒有30W+的功耗也發揮不出全部的實力。

通過英偉達DB2.0技術,遊戲本可以更靈活地調節CPU和GPU的功耗分配

換句話說,筆記本對於散熱設計的要求遠遠高於智慧型手機。作為更專業的生產力和遊戲平台,筆記本如果遇到過熱降頻會嚴重影響操作體驗。

筆記本為何堅守「熱管情結」

筆記本的散熱模塊,通常是由熱管、鰭片、風扇三部分組成,當然覆蓋在晶片表面的散熱片、散熱片和晶片表面之間的填充物(矽脂等)也很重要。受制於機身尺寸和厚度,輕薄本最多配備2個散熱出風口(位於螢幕轉軸)+2組散熱鰭片+2個風扇;高端遊戲本最多則可配備4個散熱出風口+4組散熱鰭片+4個風扇。

在相對有限的內部空間裡,塞進幾個風扇(性能受尺寸、轉速、扇葉材質、扇葉數量等因素影響)、幾根熱管(性能受熱管粗細、長度、折彎曲率等因素影響)、幾組鰭片(性能受鰭片材質、鰭片數量及總面積等因素影響),是個比較複雜的系統工程。

它們的數量肯定是越多越好,但對OEM廠商而言則會遵循「夠用就好」原則。比如入門級的核顯輕薄本,2根6mm熱管+2個風扇(對應2組鰭片,下同)就足夠其運行在30W左右的功耗上了。更高端一些的核顯輕薄本則會採用1根8mm熱管+1根6mm熱管的組合,從而將功耗拔高到45W。同理,不同配置的遊戲本,也有一個最為經濟的熱管、風扇、鰭片的搭配方案。

換句話說,當某個配置的筆記本存在較大散熱壓力時,多增加1根(或加粗)熱管,換成更高轉速的風扇、加大散熱鰭片面積一般都能解決。簡而言之就是——加了1根還不夠?那就再加1根!

VC均熱板的成本困局

都是用來傳導熱量的媒介,我們自然知道VC比熱管更好,但對於筆記本而言,主板上除了處理器和顯卡晶片以外,還有很多凸起的電容、電感等元器件,想要覆蓋一整面VC均熱板,需要對它的形狀、厚度曲線進行量身定製,成本遠遠高於直接採用通用型的熱管。

此外,VC均熱板要想發揮全部實力,需要更大的表面積,併疊加風量更大(更多)的風扇,否則實際的導熱效率也不見得比傳統的熱管好多少。

以內置雙風扇+VC均熱板設計的realme Book增強版為例,它搭載第11代酷睿i5-11320H處理器,在FPU烤機測試可以穩定在30W左右。這種功耗釋放在同級別輕薄本中屬於中等偏上的水準,比如採用雙熱管+雙風扇的同配置聯想小新 Pro14就可實現35W的性能釋放,VC均熱板並沒有帶來比雙熱管更好的性能釋放。

不過,相對於熱管,VC均熱板的導熱效率上限,的確要在更多根熱管的疊加之上,而且一整塊VC均熱板的覆蓋,也能讓筆記本內部設計看起來更加整潔。

只是,隨之而來的定製成本,需要筆記本擁有更多的溢價才能抹平。因此,現階段只有雷蛇、ROG和聯想旗下的頂級遊戲本才會列裝,萬元起步的售價已經不是普通用戶可以消費得起的了。畢竟,市面上還有更多配置、性能釋放與其相近,採用傳統熱管散熱模塊,而且價格便宜得多的機型可選。

總之,當前筆記本市場的內卷遠沒有手機那麼嚴重,OEM廠商沒動力在熱管就夠用的大環境下,投入更多定製成本去武裝VC均熱板。VC均熱板在筆記本領域,還處於一種宣傳噱頭的存在,實用性和隨之而來的成本不成正比。

了這篇文章,大家還會點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b101504fa792c93553735086d2964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