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工業經濟有望延續穩步增長態勢

2023-12-28     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2024年我國工業經濟有望延續穩步增長態勢

——訪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關兵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趙姍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全力穩住工業是關鍵。2023年,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工業經濟整體呈現穩中有升態勢,工業投資穩定增長,消費增速顯著反彈,出口呈現較強韌性,企業預期逐步改善。

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關兵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展望2024年,外部環境日益趨緊,國內多重風險交織,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但隨著產業發展生態持續優化,經濟內生增長動力逐步修復,我國工業經濟有望延續穩步增長態勢。

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

關兵表示,2024年我國工業經濟發展將面臨的形勢是:全球經濟依然低迷,但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和產品結構優化將重塑貿易新優勢,有望帶動出口實現小幅增長;消費政策接續發力,居民收入支撐增強,國貨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亮點湧現,消費有望保持穩定增長;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企業預期逐步改善,房地產和基建帶動增強,將助推工業投資較快增長;發展生態持續優化,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提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增強,將支撐工業經濟穩步增長。

面對以上形勢,關兵認為需要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外部環境日益趨緊,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包括: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美西方遏制打壓持續升級。二是國內多重風險交織,有效需求持續不足。包括:房地產持續疲軟拖累相關行業恢復、債務高企削弱地方政府投資能力、消費恢復緩慢且出現新的結構變化。三是產業轉型升級緩慢,新舊動能接續不暢。包括:傳統產業動能減弱、新興產業競爭加劇、貿易轉移影響顯現。四是成本上漲應收增多,企業經營依然困難。包括:生產成本明顯上漲、企業盈利能力下降。

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

2024年是深入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攻堅之年,要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加快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構建以先進位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築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對2024年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關兵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議。

第一,強化需求牽引應用主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堅持應用牽引,支持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和關鍵企業實施國產化導入、國產試驗線建設,引導人才、資金、政策向龍頭企業集聚,逐步提高基礎材料和關鍵設備國產化率,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二是進一步擴大首台(套)推廣應用指導目錄範圍,實施首台(套)產品政府首購制度,提高國有企業採購首台(套)產品和服務的比例,發揮其引領帶動作用;引導更多保險機構提供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綜合保險業務,促進企業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

第二,堅持傳統新興雙輪驅動,推動增長動能轉換。

一是支持各地順應技術趨勢和產業規律,積極布局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但同時要引導各地因地制宜,堅持差異化發展,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二是繼續提高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特別是針對精細化工、高端紡織面料、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領域,可階段性大幅提高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加大力度推進企業轉型升級。三是加大對企業智能化、綠色化技改投資的財政補貼和貸款貼息力度。四是研究擴大企業所得稅專用設備抵扣範圍,建議由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專用設備擴展到智能專用設備,並適當上調抵扣比例。

第三,持續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增強製造業根植性。

一是完善支持西部優勢地區發展的政策體系,支持川渝等西部地區積極打造產業轉移重點合作園區,支持廣西、雲南等地區積極探索推進沿邊臨港產業園區建設,發揮產業轉移「攔水壩」和「蓄水池」作用。二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強化要素保障和服務質量,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成效,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升製造業企業根植性和競爭力,穩住產業鏈龍頭企業和關鍵零部件企業,保障國內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三是深化中國-東協多領域、多層次交流合作,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倡議、RCEP等區域合作機製作用,主動拓展與東亞、東南亞國家的新產業新業態合作,打造一批中國-東協產業鏈合作示範區,構建互利共贏、深度融合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

第四,精準施策持續助企紓困,推動降本減負增效。

一是真正落實好各項助企紓困政策,加快推動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獎補資金「一鍵直達」,充分釋放政策效用。二是切實降低企業用能成本,支持工業企業直接參與電力市場調節,減少不同電力用戶之間的交叉補貼;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引導企業錯峰生產,降低用電成本。三是切實解決拖欠企業帳款問題,明確拖欠企業帳款的主體以及還款規模、方式、節奏,並約定時間節點;優先解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整體欠款過高行業的拖欠帳款問題。四是優化各類再貸款的白名單制度,加強商業銀行間的信貸信息共享;支持金融機構開展智慧財產權、商標權、訂單、科技成果等無形資產質押融資服務;加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貼息貸款等支持力度。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2023年終特稿丨內生性增長明顯 2023年中國經濟將實現5%以上增速

關注丨協同發展 廣東五大都市圈期待多引擎效應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解讀丨守住耕地命根子

專訪丨李燕: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有關鍵支撐作用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adff2f3dc059a50f7d0dfab4d04fd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