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泳銘上任第一槍,停止完全分拆阿里雲|甲子光年

2023-11-17     甲子光年

原標題:吳泳銘上任第一槍,停止完全分拆阿里雲|甲子光年

AI驅動與公共雲優先,阿里雲的未來增長模型。

作者|趙健

編輯|王博

阿里巴巴集團的組織變革再次生變,這次的主角是阿里雲。

11月16日晚,阿里巴巴集團在新一季財報中披露,鑒於多方面不確定性因素,不再推進雲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而阿里雲是阿里分拆計劃中本應執行得最為徹底的業務板塊。

2023年,阿里雲一直處於組織架構調整中。3月18日,阿里集團宣布「1+6+N」,主要業務拆分為獨立公司,被認為是「阿里巴巴24年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變革」。5月18日,阿里透露多個布局規劃,其中雲智能集團將從阿里巴巴集團完全分拆獨立走向上市,計劃於12個月內完成上市。

若按照原計劃,阿里雲智能集團將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分拆後阿里集團將不再持有阿里雲股票,在股權和公司治理上形成一家與阿里集團完全獨立的新公司。

但是,在9月10日教師節這一天,原本只從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一職卸任,轉而專注阿里雲的張勇,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卸任阿里雲董事長兼CEO。這一職位由新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兼任。

這一變動,給阿里雲原本的獨立分拆計劃帶來了不確定性。

在昨天的財報會上,吳泳銘除了宣布「不再推進雲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這一決定之外,還表示阿里巴巴集團將在阿里雲戰略方向上保持長期堅決的投入,雲智能集團仍會繼續保持獨立公司運作方式,採取董事會授權的CEO負責制。

新任CEO吳泳銘,扣響了阿里雲改革第一槍的扳機。

1.為什麼不再完全分拆?

從阿里集團宣布完全分拆阿里雲,到終止完全分拆,僅僅過去了半年。對於分拆原因,阿里集團官方給到的原因與「1017事件」有關。

10月17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更新了「先進計算晶片和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管制規則」的三項內容。這是對2022年10月7日規則的修改和強化,進一步加嚴對人工智慧相關晶片、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對華出口限制,並將多家中國實體增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受此影響,英偉達的高端GPU晶片A100、A800、H100、H800、L40、L40s,以及本周剛剛發布的H200,將無法向中國企業交付,而這些晶片正是數據中心所提供AI算力的來源。

阿里在財報中表示:「美國近期擴大對先進計算晶片出口的限制,給雲智能集團的前景帶來不確定性。我們認為,雲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可能無法按照原先的設想提升股東價值,因此決定不再推進雲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而是會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專注建立雲智能集團可持續增長的模型。」

這是一個暫時的決定還是最終的決定?在財報電話會上,阿里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並未做出明確回答。蔡崇信表示,當時想做阿里雲的完全分拆,是想通過所謂金融工程的方式,顯現出該業務的真正價值,那時阿里雲所處的大環境,整個運營可預測,可以很透明地向投資人展示該業務的增長態勢,「如今大環境發生變化,現在我們不再通過金融工程,而是通過進一步的投資來顯現雲業務的價值,未來會尋求提高它的增長,包括收入和利潤。」

生成式AI給雲計算帶來了新的增長驅動力,但也對算力的投資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於阿里雲而言,最有定力的投資者無疑是阿里集團。一位阿里雲人士表示:「既然投入就要搞戰略壓強,撒麵粉一樣的投入是沒意義的。」

雪球用戶「科技說」表示,阿里此前要完全獨立拆分阿里雲,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雲計算的企業治理能力,突出「獨立性」——獨立的董事會成員、獨立的業務架構等等,不過經過幾個月的嘗試與行業發展要求,阿里雲與阿里集團完全獨立尚不成熟,無論是在資金、技術、項目落地還是MaaS的規模化都需要有後者足夠的支持。

從全球範圍內來看,全球三大雲廠商,亞馬遜、微軟與谷歌,其雲計算業務也都選擇在母公司體系內,母公司可以持續提供資源支持,而雲計算業務也優先在母公司進行嘗試。在AIGC發展之後,雲計算要與具體的產業數據訓練且落地,比如微軟與OpenAI在辦公軟體上的結合。

關於AWS從亞馬遜獨立的討論也由來已久,2022年《信息周刊》(informationweek)曾討論過全球第一個雲計算廠商AWS有沒有可能從亞馬遜拆分出來,核心觀點就是分手很難,因為一旦完全獨立,亞馬遜母公司就沒必要再對雲業務保持投資,那麼AWS就會喪失創新和客戶敏感度。[1]

這對阿里雲也同樣適用。從阿里集團的角度來說,不再推進阿里雲的完全分拆,也更便於在AIGC時代到來之時,阿里集團其他業務與阿里雲的協同。

Forrester副總裁兼研究總監戴鯤對「甲子光年」表示,這次停止分拆,跟晶片禁令沒有強相關性,而更多是因為,當生成式AI的重要性顯著提升,阿里雲對集團的平台化賦能作用變得更加顯著,更需要一體化作戰。同時,當生成式AI成為驅動雲計算的下一個增長點,阿里雲的營收對集團的重要性也會大大提升。

當然,對於阿里雲而言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組織架構的穩定性因素。考慮到精力分配,現在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很有可能只是阿里雲在過渡時期的1號位。在這一特殊時期,在找到更合適的掌舵者之前,阿里雲並不適合推進完全的分拆。

在停止拆分之後,面對AI熱潮帶來的算力與大模型服務需求,阿里雲表示將堅定實施AI驅動,做好兩件事:

一是打造一朵「AI時代最開放的雲」,為全行業提供穩定高效的AI基礎設施,支持各行各業智能化轉型;二是創建開放繁榮的AI生態。

2.主動削減項目制收入:從追求規模到追求利潤

除了暫停完全分拆計劃,本次財報阿里雲還宣布了一個重要的戰略:公共雲優先。

公共雲(Public Cloud)是阿里雲內部對於「公有雲」的稱呼。甲子光年了解,阿里雲內部曾經專門開數小時的會來確認「公共雲」這一稱呼,目的就是突出雲服務的「公共使用權」而非「公共所有權」。

為此,阿里雲甚至在內部定下了規矩,一旦叫錯就會罰款。

與公共雲相對應的概念是私有雲(Private Cloud)。公共雲通過網際網路向客戶提供計算、存儲、網絡等雲服務,通過訂閱制的方式來收費;而私有雲需要客戶自己搭建基礎設施,基本都是項目制交付。兩者的商業模式不同,資本市場的估值邏輯也不同。

由於需求差異,海外雲計算市場以公共云為主,而國內恰好相反,尤其是政企項目,更傾向於選擇私有雲。

但要做私有雲,就需要做大量集成項目,雖然訂單規模大,但管理難度大、人力成本高,會出現「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過去雲廠商為了擴大市場規模,做了大量的定製化項目,往往做得越多、虧得越多。

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雲廠商主動放棄集成商角色。比如,2022年12月,在騰訊員工大會上,馬化騰就公開對騰訊雲放棄集成商角色,轉而做自研產品被集成的戰略表示支持。

減少項目制交付,能大幅改善利潤情況。從追求規模到追求利潤,已經成為雲廠商最新的風向標。

本季度,阿里雲開始主動管理收入質量。在財報會上,阿里雲表示未來將堅持對所有產品和業務模式作取捨,減少項目制的銷售訂單,加大公共雲核心產品的投入,持續提升雲業務的收入質量。與此同時,本季度公共雲產品及服務收入增長,帶動盈利能力的優化。

根據財報,阿里雲經調整EBITA利潤從上個季度的3.87億元,大幅提升至14.09億元,環比增幅達264%,約等於阿里雲上個財年四個季度利潤總和。

不過,主動削減項目制訂單,也意味著短期內收入可能會減少。對於今天的阿里雲而言,收入的降低也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阿里雲曾經連續6個季度收入增速下滑,直到上個季度才有所回升,達到4%。本季度,阿里雲收入增速為2%。

但即使如此,阿里雲仍然主動選擇優化收入結構,不再與運營商雲在私有雲定製市場內卷。不在乎短期營收壓力,對於此時此刻的阿里雲而言,不失為一種魄力。

參考資料:

[1]《阿里雲不再尋求完全獨立阿里集團》,科技說,雪球

封面圖來源:電影《大地驚雷》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ad76522f3293140f67376ae18a60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