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怎樣才算高?這個標準很客觀很接地氣

2022-04-25     戲說金融

原標題:房價怎樣才算高?這個標準很客觀很接地氣

「大城市的房價太高了,買不起。」

「但是大城市的工資也高啊,怕什麼?」

「唉……」

這段對話,很熟悉。

因為它挑動了我們生活中最為敏感的兩條神經——收入和房價。

同樣,這句話也告訴我們一個非常客觀而樸實的道理:任何離開收入談房價的言論都是耍流氓。

那麼,如何才能將房價和收入這兩個指標進行有意義的結合呢?這才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有人想到了平均數,這個很抽象,而且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那些收入上百億的人很容易將成千上萬各本來零收入的人的收入水平拉上百萬富翁的級別。

有人想到了中位數,這個在西方已開發國家更多使用的統計和分析數據,看起來要比中位數具體而真實很多。但是對於每一個普通的個體來說,還是顯得有些距離,代入感還是不強。

前段時間,看到了全球知名的財經雜誌《財富》發布的一份報告,才發現這才是真正接地氣的衡量方式。

之所以說其接地氣,是因為在這份報告中,將收入和房價都具象化了。

在收入上,它選擇的是一個在服務行業工作五年以上的熟手員工。為什麼選擇服務行業?因為在服務行業工作五年以上的普通員工,隨著工齡的增加帶來的收入邊際增加值很小,比較穩定。而且,這個樣本代表的群體足夠大,並且是剛需的集中營。

在房價上,它選擇的是距離城市CBD地區5—10公里範圍的普通公寓,而且這個公寓的面積劃定為650平方英尺(摺合約60平方米)。選擇這個距離是根據上班族保持基本幸福感下的通勤時間決定,這個面積則是滿足正常住宿需求的標準(一個家庭一般為3-5口人,兩個主要勞動力可以貢獻100-120平方米)。

在這個標準下,全球主要的25個城市(沒有將中國大陸地區城市作為評估對象)的房價和收入對比如下(也就是說在這些城市中,服務行業熟手工人要工作多少年才能賣一套650平方英尺的普通公寓):

從統計圖表中得知,排名第一的是中國香港。按照上述標準,2021年在香港地區,熟手工人需要20年的時間才能賺夠一套60平方米左右的普通公寓。這個時間要比十年前的2011年多加5年。

需要提醒的是,在這份報告的統計里,已經按照當地的其他日常生活成本剔除了相關生活費用,但是並沒有剔除掉房貸利息。如果算上利息的話,在香港要完全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普通公寓,需要30年以上。也就是說退休之前的所有工資收入都貢獻給了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

排在第二到第五名的是:巴黎、倫敦、新加坡和東京。它們在2021年分布要工作17年、14年、13年和13年才能夠買到統計標準中的房子。

排在最後五名,也就是第21-25名的城市分別是:波斯頓、華沙、杜拜、洛杉磯和邁阿密。在這些城市,想要買一套60平米的公寓,只需要工作6年、6年、6年、5年和4年。就算加上房貸利息的支出,也不會超過10年。

同樣從圖表中我們還可以看得到另外一個信息,那就是與十年前的2011年相比,除了華沙、米蘭、莫斯科和新加坡四個城市之外,其他的21個城市想要擁有相同位置相同面積的公寓,需要付出的工作時間都會有所增加。其中香港、倫敦和慕尼黑增加的年限最多,分別為5年、4年和4年。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在全球絕大多數的大城市中,普通工薪族收入增長的幅度是遠遠落後於房價增長的幅度的。

特別是這兩年。

根據瑞銀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從 2020年年中到2021年年中,全球主要城市的實際房價增長率達到6%,為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增長幅度最大的斯德哥爾摩和溫哥華等城市,房價增幅已經超過了兩位數。值得一提的是,在瑞銀的一份報告中,雖然中國香港每間公寓平均成本最高,但是在「泡沫風險」排名上,位居前兩位的是德國的法蘭克福和加拿大的多倫多。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aa7c76a9547e2849469f82d47346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