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代共振|2023年「雲中公益 看見新疆」主題音樂晚會奏響多元民族交融的文化樂章
12月15日,2023年「雲中公益 看見新疆」主題音樂晚會在華熙LIVE的M空間盛大啟幕。這場晚會通過「雲中情——看見新疆」、「雲中義——12年堅守」、「雲中信——致過去和未來」三大篇章的精彩內容,為觀眾們呈現了一場震撼心靈的多元民族文化視聽盛宴。
與此同時,本場主題音樂會在CCTV4抖音帳號、微信視頻號,《遠方的家》央視頻號,以及華熙生物官方微博上直播,吸引了近百萬網友觀看,網友們紛紛表達了對晚會內容的喜愛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之情。
從2011年至今的13年里,「雲中公益」一直致力於挖掘、發揚散落在中國大地即將消逝的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走過15萬多公里,深入60多個城市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已幫助來自38個民族的近400位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向國內外舞台。站在第二個12年的新起點上,雲中公益開啟「看見」系列新篇章,第一站來到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新疆。
「雲中情」——看見大美新疆與堅定傳承
在今年的採風之行中,雲中團隊深入北疆,找到了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稱為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之一《江格爾》的第五代傳人——道爾吉·尼瑪。他的爺爺江格爾齊加·朱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是當時唯一能說唱、識字,還能自己寫詩對傳統文化進行加工的民間藝術家。道爾吉·尼瑪在大學畢業後本可以選擇出國深造或留在烏魯木齊電台當播音員等不同發展機會,但在爺爺的影響下,他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傳承和發展《江格爾》。-
在晚會現場,道爾吉分享了他的家族傳承故事。他表示,爺爺曾經告訴他:「不學《江格爾》你會後悔。」這句話讓他堅定了繼續傳承《江格爾》的信念。為了家族的榮譽,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看到新疆蒙古族的文化,他認為這是他的責任,也是他人生中最有意義的選擇。
道爾吉·尼瑪在雲中舞台上帶來了《江格爾》選段《克吉拉根英雄贊》的表演
除了傳統的江格爾表演形式,道爾吉還對其進行創新性改編,讓《江格爾》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近年來,他在家鄉開設了江格爾說唱班,已經培養了超過一百名「小江格爾齊」,讓更多的人認識和傳承《江格爾》。
在新疆採風過程期間,雲中公益還發現了另一對堅持傳承民族文化的爺孫——來自哈薩克族的烏拉孜拜與其孫子阿寶。爺孫倆分別從9歲和10歲起,就接觸到了哈薩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黑走馬》,並且將這份沉甸甸的傳承使命扛在了自己肩上。
在主題音樂晚會的舞台上,今年已經75歲的烏拉孜拜,仍然能用相當標準的動作模仿黑走馬的走、跑、跳、躍的動勢,仍然能讓人看出那股獨屬於草原的勇猛與自由。
《黑走馬》的每個舞蹈動作都帶著草原上自由的氣息,都像黑駿馬一樣雄壯有力。75歲的烏拉孜拜與孫子阿寶表演《黑走馬》。
「沃爾鐵克」是一項獨特的哈薩克族非遺文化,也叫「木偶山羊舞」,表演時用一條線繩與冬不拉彈奏人撥弦的手指連在一起,木偶伴隨冬不拉曲調節拍起舞,模仿公岩羊在吃草、喝水、磨角等各種動作。這曾是哈薩克族自娛自樂的民間藝術種類,卻瀕臨失傳。
沃爾鐵克
在北疆採風中,雲中團隊找到了這項非遺文化的傳承人——阿合力·沙提坎。他說,上世紀50年代時,沃爾鐵克在牧區非常流行。但到了2008年,想要製作一隻沃爾鐵克,身邊卻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得出來。樂隊朋友知道他出生於傳統手工世家、喜歡做手工藝,便請他幫忙製作。他在沒有任何師傅教授的情況下,僅靠童年的碎片記憶和野山羊的影像資料,不停地研究,在一次次嘗試和失敗後,歷時四個月終於做出了第一隻木山羊。「當木山羊成功動起來的那一刻,我們全家人都激動得熱淚盈眶。」 阿合力說道。
阿合力與圖瑪爾樂隊表演沃爾鐵克《領頭羊》
阿合力懷著對沃爾鐵克的熱愛,堅持傳承還不斷創新,他表示:「一隻沃爾鐵克還好,同時控制5隻甚至更多的山羊就不容易了。但是我希望用這種新穎的表演方式,讓更多人關注並且喜歡上沃爾鐵克。我越研究就越覺得自己身上責任重大,要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把這項非遺發展下去。」
「雲中義」——十二年的堅守與雙向奔赴
回顧第一個12年,雲中公益的腳步北到內蒙塞外草原,跨過黃河長江,南至滇黔桂瓊地區,用眼睛觀察、用手觸摸、用腳丈量、用心溝通……記錄下中國上千個少數民族村落中的珍貴文化,並以藝術展、互動體驗、歌舞、美食等表現形式帶到大眾身邊,架設起一座座「遠方」與「心靈」深情相遇的橋樑。
在「雲中義」篇章中,晚會請出了諸位曾經在雲中舞台上大放異彩的傳承人們,述說著他們與雲中的緣分與情義。
小黑表演呼麥《森林中的一天》
在雲中公益初啟之年的「雲中牧歌」舞台上,一位青澀的21歲內蒙草原呼麥表演者額日和木巴圖,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小黑」,首次踏上了這個展現才華的舞台。時光荏苒,12年後的今天,他再次站在了雲中舞台之上,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當時第一次登台演出對我觸動很大,從那以後我有了舞台,有了觀眾,能夠把我的呼麥唱給更多的人聽。後來我去俄羅斯參加18個國家參賽的國際青年歌手大獎賽,我代表咱們中國獲得第三名。」小黑的這句話不僅是對自己成長的見證,更是對雲中公益持續付出的感謝。
十三年來,小黑與「雲中公益」共同見證了彼此的成長。他的女兒,年僅6歲便作為小鹿藝術團的成員登上了雲中舞台,沿著父親的腳步,她自信地跳出了屬於自己的傳承步伐。
亻革家女孩吳登梅「頭戴射日紅纓帽,身穿神威鎧甲衣」,帶來亻革家歌曲《木葉情歌》
在四年前, 90後亻革家女孩吳登梅受邀踏上了雲中舞台,這是亻革家歌聲首次從深山走出,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貴州大山中深藏著這樣一個獨特的民族。這次登台為吳登梅注入了堅定的信念,她決定大學畢業後回到故鄉,致力於弘揚亻革家文化,以歌聲為載體,將他們悠遠的傳說、獨特的習俗以及堅強的民族性格傳承下去,永不停息。
「雲中信」——從感恩過去到「看見」未來
在過去的十三年里,雲中公益已經幫助了近400位來自38個民族的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重新找回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並走向了國內外更廣闊的舞台。因為雲中公益,更多人的生活得到了改變。
作為雲中公益的發起人趙燕,用「懷念」、「探索」、「未知」、「共振」四個關鍵詞總結了這13年的歷程。在「致過去」的一封信中,趙燕寫道:「在12年的旅程中,我們不斷感受到祖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鮮活生命力以及各族人民的豐富多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獲得了前行的力量和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勇氣。」
對於下一個12年,「雲中公益」以新的面貌展現,開啟「看見」系列,將借這個偉大時代的日月之光,以明亮的眼和澄澈的心,與多彩的民族文化進行雙向奔赴。「我們將看見更多的民族文化與傳承人,同時,通過我們的努力,也讓這些民族文化與傳承人被更多的朋友們看見。讓公益走向公眾,讓多彩的民族文化走進大眾的視野,讓每個鮮活的生命被看見。」趙燕在「致未來」的信中如是說。
「看見新疆:遙遠的重聚」論壇現場,趙燕(右二),李國威(右一)與施展(左二)、李偉(左三)一同分享著與新疆的故事
12月12日,雲中公益創始人趙燕和雲中公益採風人李國威攜手大觀學者施展、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李偉,在「看見新疆-遙遠的重聚」 直播論壇中,共同開啟了一次特別的「雲中列車」文化對談,帶領網友們共同分享關於新疆與「遠方」的故事,探索非遺文化的傳承之路。
趙燕談到,今年雲中公益選擇「看見新疆」的原因既是出於對這片廣袤的、遙遠的文化交融之地的嚮往,同樣也是在「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的背景下,以參與者、呼籲者和親歷者的身份,揭開這片遙遠土地上的文化面紗。
如趙燕所言,「感恩過去12載的砥礪前行,在新時代的新征程里,我們必將腳踏實地,勇往前行,希望用我們自己的力量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雲中公益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