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都是吃海鮮最好的季節。身在江浙地區的人是幸運的,驅車沿著海岸線一路南下,就能吃遍東海的海鮮。
而當麵食和海鮮相遇,一場博弈就此展開,新鮮捕撈上來的海魚、蟶子、貝殼、蝦蟹等可不是拿來蜻蜓點水、錦上添花的,它們結結實實地占據了一碗面中近一大半的體積。
但如果沒有浸潤湯汁的面線,這碗海鮮湯似乎又不那麼好入口。
看似簡單的面和海鮮的結合,背後也有很多的學問。我們不妨回望過去,從遙遠一點的過去開始說起。
海鮮面的誕生,依附於中國人長期以來對海鮮食材的探索,《詩經·小雅》里有一句詩叫「炰鱉膾鯉」,這個「炰」字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字是象形字,就是把鱉用泥土包起來放在火上烤,烤熟了以後再吃,其實到現在為止有些地方的雞也是這麼烤的。鯉魚是「膾」,怎麼個做法呢?
它很時髦,有點類似我們今天的生魚片。這個字,最早按照我們古人的說法是「生肉為膾」(《漢書·東方朔傳》)。膾肯定是生的肉,當時牛肉、羊肉、魚肉都可以做膾食,但是後來人們發現畜產動物做膾不合適,後來「膾」就改成魚字邊的「鱠」了,此後我們吃的鱠就是魚片。
在很久以前,古人就知道要如何烹制海鮮。吃貨杜甫還曾經寫過一次自己吃生魚片的經歷:嚴寒的冬天,在黃河的冰面上鑿一個洞,把魚取上來,從漁人手裡交給廚師,廚師把它制好,然後拌上蔥末端上來。
那種講究勁,也是海鮮之後有了各種不同形式的初始力量。
2000多年前,第一根麵條在西安誕生,西安位於的陝西渭河流域,是我國的小麥原產區之一。豐富的水土資源,推動小麥產業,打開了麵食文化發展的第一篇。
還是吃貨杜甫,他在吃了類似當今菠菜面的夏季涼麵條後,覺得有「經齒冷於雪」之感。當時,太多的民族、風俗、飲食在西安交流碰撞,有的被接納,有的被拋棄,在這個過程中,麵條卻一直不停吸納、融合、發展。
而當麵食因為人口遷徙等政治因素登陸到沿海城市,就和海鮮一起,碰撞出了一碗海鮮面。而又歷經時代的發展,有了一碗好面有了食客獨特的評判標準。
如何評判一碗海鮮面? 「海鮮食材關鍵肯定是要新鮮的。」湯頭的咸與淡,加上醬油的比例,都要合適。海鮮煮的熟度,也是講究,一碗面上桌,湯也要燙口。此外,輔料中,口味合適的榨菜和鹹菜也很重要,「能做好這幾點,海鮮面的口味,基本都不會差了。」
面、湯和輔料是組成一碗面的三要素。
在浙江吃海鮮面,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舟山。舟山人的海鮮面不放味精,鮮味全在湯里。之前去過一家當地人推薦麵館,叫做阿樂麵館,大約就能代表舟山海鮮面的水準。
澆頭是海鮮面的主食材,有各類應季的小鮮,滑皮蝦、梭子蟹、小黃魚、蟶子、紅蝦、對蝦、花蛤···還有已做好的熏魚、手工魚丸、肉絲、大排等。
在舟山的各大麵館,所有海鮮幾乎都是透骨鮮地上岸,即刻被送到了麵館里。幾十種小海鮮鋪滿案台,食客像點麻辣燙似的愛吃什麼選什麼。
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挑兩粒蟶子、揀三顆蛤蜊、硬殼蝦軟殼蝦各兩對,最後煎帶魚一小段壓底。各取得量小,這麼東弄西弄,已鋪滿一碗。相對自己再好些的,再搞只海蟹入面。
海鮮面的烹飪迅速非常快,老闆一股腦地往鍋里一扔,再放入麵條,動作一氣呵成,不到兩分鐘一碗海鮮面就端到了客人面前。
但在此之前,各家老闆們會先熬一鍋湯底。每家海鮮麵館的差異,主要就在於湯底——海鮮麵湯色重香醇、清透。
正宗的舟山海鮮面的湯底主要選用肉湯,因為單純用海鮮熬湯會太腥,好的湯底以燒制澆頭如紅燒大排,紅燒小排產生的滷汁製成,配以熬煮魚丸,肉丸的底湯,湯的鮮味由此而來。
煎炒過後的魚肉、小鮮加入湯底,再將瀝過水的面放入鍋中,大火烹煮,最後點綴一點雞毛菜、時蔬,麵湯呈現褐紅色,海鮮面就製作完成了。而阿平麵館的肉丸都是手工做的,水準不錯,所以風雲了二十年生意業一直火爆。
對於舟山人來說,沒有放熏魚的面是沒有靈魂的。而阿平麵館的熏制的馬鮫魚尤其好吃,入口微酸,可以選上幾塊當澆頭。
新鮮的配料,好的湯底還沒完,因為麵條還沒登場,對於一碗上好的海鮮面來說,面也很重要。
面正不正宗,老餮第一眼就能看出來,舟山的海鮮面用的是舟山特有的米麵,由大米製成的米麵細而長,韌而爽,久煮不糊不坨,條條可數。米麵配海鮮燒出的湯頭尤其鮮美。
而另一種面,則是切面,寬寬的切面一般是機器做出來的寬扁面,口感柔軟。深傳沈家門人喜歡米麵,定海人喜歡切面。
鰻膏面、熏魚面、熏帶魚面、鮮帶魚面、小鮮面、蝦面的身影在菜單上甚為活躍。
除了舟山之外,寧海象山,台州,溫州,這些愛吃海鮮的重地也喜好海鮮面。
只要你敢選,幾乎所有的海鮮都能下到象山人的面碗里。小到花蛤、元貝、蟶子這樣的貝類,蝦姑、白蝦、皮皮蝦、石蟹這類小海鮮,亦或是黃魚、鯧魚、白蟹這類的大貨都可以做,當然海鮮的種類就決定了這碗面的價值。
相比於舟山海鮮面,象山海鮮面更接地氣,所有的海鮮都是從石浦漁港運送而來,所有的海鮮澆頭都是用最簡單的方式來烹制,將全部的鮮味都保留了下來。
這裡是「中國梭子蟹之鄉」,有著「海鮮王國」的美譽。螃蟹真的是亮點,而且很便宜,一碗面二十幾塊,真的良心價。除了新鮮多源的海鮮,寧海的海鮮面離不開如江南水鄉般婉轉卻又有韌性的手工面加持。
象山比較出名海鮮麵館的有東大麵館、大胖麵館、胖嫂麵館、四大胖麵館等,認準胖字就可以。
出了象山到達溫州,溫州的海鮮面,以樂清的清江三鮮面最為著名。以前大家說的三鮮面是指用天鮮(雞肉)、地鮮(豬肉)、海鮮做的面。而很多當地漁民,外出捕魚時沒有其他佐料,只能用打上來的水產品下面。久而久之,清江三鮮面就成了純粹的海鮮面。
三鮮面要用粉干燒,海鮮可以是小黃魚、跳魚、牡蠣、蛤蜊、蝦或者蟶子,也可以根據口味再加蝤蠓。佐料則是蛋花、肉末等。
和其他地區的海鮮面不同,三鮮面的製作過程略微有些緩慢,要先將主料細粉干放入水中煮熟,撈起來放一邊冷卻一下,再開始準備配料。
將生薑剁末與雞蛋混合、攪拌,放入熱油中炒碎,熟後起鍋先放置在一旁。然後依次將選好的海鮮和佐料食材等放入鍋內炒,然後加水燒開,等湯燒開的時候放入剛才炒熟的薑末雞蛋以及細粉,最後放入少量新鮮蔬菜以及蔥段、蒜片、薑片,再燒一會就可以了。
最後海鮮面殺出了浙江,往福建,廣州,海南一路進發。
閩南風味的海鮮面,在製作過程中選料講究,要求嚴格;麵條選用優質麵粉;再選用上等的乾貝,老母雞,大骨段等干海產品熬制高湯;精選香菇,蝦干,海蠣,五花,花蛤,魷魚為輔料。
海鮮面遇上了沙茶風味,遇上了當地特色的面線,產生了很多有趣的結合體。裡頭有時候還會加一整塊的醋肉,香噴噴的味道浸染得湯底更加濃郁。
海南人民也把海鮮面,當作日常必備。海南人民夏日必吃的便是海鮮面!海鮮面 有皮皮蝦、蟹、元寶蝦、還有、蛤蜊。
來感受一下海南麵館的清晨:
這樣的小館子裡,有海鮮面最初,最簡單的樣子。
即便跨越中國,在海外你仍能看到海鮮面瘋狂地在疊代,融合,發展。像是這碗在網紅餐廳吃到的泰國冬陰功海鮮面,應該就是當下時代的有趣存在。
海鮮面最後的爭霸,似乎也沒有個最終說法,每個食客心中都有自己在意的一個標準。但歷經千百年的沉澱,從麵條到海鮮烹飪,一碗海鮮面有著很多的表達方式,它基於地域,卻又萬般融合。
這就是探索食物的樂趣。而對於食客而言,重要的是夏天要有儀式感地吃掉一碗海鮮面,不論是在什麼地方,或者乾脆自己做。
吃完這碗海鮮面,夏天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