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回魂2》繼續延續了第一部的高人氣,也呼應了近年來美國影市逢恐怖片必熱的大趨勢。
華納兄弟發行的恐怖片《小丑回魂2》上周末上映後3天入帳9100萬美元,強勢登頂北美周末票房榜,也為北美秋季電影票房取得了「開門紅」。相比2017年同期上映時第一部奪下的1.23億美元開畫票房,《小丑回魂2》的成績略有縮水,但也已經排在了美國影史恐怖片開畫成績的第二位上,僅次於前作。這對於一部在傳統類型片範疇中尋求突破的商業恐怖片續集來說,已屬不易。
該片繼續延續了第一部的高人氣,也呼應了近年來美國影市逢恐怖片必熱的大趨勢。
《小丑回魂2》獲得了「B+」的北美影院觀眾評分,在影評網站「爛番茄」上的新鮮度目前為64%。該片本周末在75個北美以外電影市場同時上映,全球票房總額已達1.85億美元。其中在韓國市場單日動員3萬107名觀眾,名列韓國單日票房榜第一位。
近三個小時的恐怖片
《小丑回魂2》是2017年上映恐怖片《小丑回魂》的續集。這兩部影片都改編自美國著名作家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續集情節設定在前作故事發生27年後,小主人公們長大成人後重返兒時小鎮,卻再次遭遇邪惡小丑潘尼懷斯的折磨。
史蒂芬·金的作品有著悠久的歷史,他被稱為當今世界恐怖小說第一人。他是美國最多產的作者之一,寫了200多部短篇小說,出版了40部書,發行超過3.5億冊。常年位於美國作家收入的第一名。另外,他的作品也是影視改編最多的,超過150部影視作品都改編自他的作品,創造吉尼斯世界記錄。
根據史蒂芬·金作品改編的電影數不勝數。其中包括《肖申克的救贖》 《閃靈》 《綠里奇蹟》 《迷霧》等劇情片。近年,作為電影業最安全(也最便宜)的投資項目之一,驚悚片正在蓬勃發展,因此史蒂芬·金的創作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青睞。
《小丑回魂》2017年在北美取得空前成功
改編自史蒂芬·金作品的《小丑回魂》在2017年9月8日上映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小丑回魂》在沒有啟用任何大牌主演,主要靠新人小演員扛起戲份,成片充滿對80年代的懷舊情緒,上映之前的「賣相」並不比電視電影或者同類獨立電影出色多少。然而在14周的公映時間內,投資成本僅3500萬美金的《小丑回魂》獲得了3.27億美元本土票房,票房成績接近成本價的20倍。
同時,這部電影刷新了N多票房紀錄,它是賣得最好的史蒂芬·金小說改編電影,保持著北美9月最佳開畫紀錄(首周末1.23億美元,開畫成績堪比今年最火的超級英雄大片)、它是開畫影院數目最多的恐怖電影,最終打破了塵封44年的影史最賣座R級恐怖電影票房紀錄(該紀錄此前由華納出品的《驅魔人》保持)。
《小丑回魂》的火爆不只是北美市場的獨有現象,該片的全球累計票房高達6.98億美元。
由於第一部的成功,第二部早就呼之欲出,《小丑回魂2》繼續由安德斯·穆斯切蒂執導,而這一部在卡司上也進行了升級,詹姆斯·麥卡沃伊、傑西卡·查斯坦、比爾·斯卡斯加德、比爾·哈德爾等演員在片中都有著出色的表現。
第二部在演員的啟用上進行了升級
據悉史蒂芬·金的原著僅1138頁,卻改編成了兩部電影。並且更大的突破在於《小丑回魂2》的時長近3個小時(2小時49分),要知道此前的《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時長也不過是3小時,關於這個時長,編劇Gary Dauberman在接受Variety採訪時談到華納兄弟與新線影業對這個時長是支持的,「他們理解一部電影可能需要這麼長時間才能把一個故事說好,只要電影好看,觀眾並不會在乎時長,有時候90分鐘的電影卻會讓人很難熬。」
恐怖片成為美國中小影視公司「救命稻草」?
剛剛結束的北美暑期檔在迪士尼的「一家獨大」之下結束了,北美暑期檔票房前五,迪士尼憑藉《獅子王》《玩具總動員4》《阿拉丁》獨占三席,北美累計票房12.9億美元,占總票房37.26億美元的34.6%。今年下半年迪士尼還有《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等大片將要上映,所以這一數字仍會被不斷拔高。
除了我們所熟悉的好萊塢六大,美國影視公司還有另一面,那就是中小型的獨立製片廠,此前外媒爆料稱,已經得到多個消息源的確認,曾經出品過《副總統》《獵殺本·拉登》等影片的獨立電影公司Annapurna,收到了銀行的最後通牒,面臨破產的難題,雖然此後亦有消息稱該問題或能得到解決。但這從側面證明了,美國中小型影視公司生存之艱難。
而恐怖片正在成為這些中小型公司的「救命稻草」。恐怖作為一種安全的商業賭注在好萊塢並不是一個新概念。這種「以小博大」的方式一直在好萊塢屢創奇蹟。數據顯示,美國影史上回報率最高的10部電影里有5部是恐怖片。
以「招魂宇宙」為例,該系列中票房最低的《安娜貝爾3:回家》仍然取得了2.23億美元的票房。《安娜貝爾3》是「招魂宇宙」中電影票房最低的一部,但它仍成為北美暑期檔最賣座的恐怖電影。而這部影片投資成本僅有2700萬美元。
《招魂1》開啟「招魂宇宙」
以《招魂》兩部曲為中心展開的「招魂宇宙」,之所以可自立門戶,是源於其在恐怖片界如同漫威般地存在——《招魂1》在全球狂攬票房3.18億美元,《招魂2》3.23億美元。目前「招魂宇宙」上映了的電影有7部,幾乎每部都賺錢。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出品了「招魂系列」的新線影業也是《小丑回魂》系列的出品公司。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今年上映的更低預算的恐怖電影《馬大姐》以500萬美元的預算在北美獲得4500萬美元票房,全球收穫了6058萬美元票房。《在黑暗中講述的恐怖故事》在沒有明星參演、無IP支撐,投入僅有2500萬美元預算的情況下,北美首周末即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開畫成績,目前北美市場累計票房5084萬美元,全球7200萬美元。
在眾多中小型製片公司中,風頭最盛的當屬Blumhouse。這家公司也是主要專注於低成本強作者性的恐怖片,近幾年來接連出品了《忌日快樂》《萬聖節》和《解除好友》等小成本電影,獲得了票房口碑的雙豐收。2017年,Blumhouse參與的作品就在全球收穫了近7億美元的票房,在同體量公司中名列前茅。
業內人士分析,好萊塢近幾年的傾向是做全球類的商業電影,因此它會以海內外的市場情況來作為其評估風險的依據。在這種情況下,電影公司會更傾向於去做電影的續集、翻拍,這樣相對比較保險。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近幾年北美市場幾乎都被續集電影所占。低成本的恐怖片恰巧在此時取得類型上的突圍,一方面作為恐怖類型片,一直比較受歡迎,另外面向本土市場,這種類型片能作為一種新的刺激,也能改善「續集疲勞」。
在大片趨於同質化的大背景下,恐怖片為當下北美市場提供了差異化的內容、在美國深受很多觀眾喜愛。而對於電影公司而言,一部成本可能1500萬美元的電影可以去博2億美元的票房又何樂而不為。
部分編譯自variety,《好萊塢報道》;部分資料參考:微信公眾號「毒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