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1分鐘穿越70年

2019-10-05     愛食人

1949—2019,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七十年物換星移,歲月如歌,

七十年砥礪奮進,鑄就輝煌,

肇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先通過一個短視頻簡單了解一下

肇慶這70年來的變化吧~

視頻製作 何曉莉 製圖 譚敏華 謝兆謙 何曉莉

交通

1952年,

肇慶的公路里程僅為230公里。

上世紀90年代初,

肇慶迎來了公路建設的熱潮。


80年代的國道321大沖段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改造前的321國道沙土路。 資料圖片 圖源 肇慶西江網


2002年,

肇慶市第一條高速公路——廣肇高速正式通車。


肇慶市第一條高速公路——廣肇高速 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


此後的十多年,

肇慶的高速公路建設開啟了「快進模式」,

先後建成了江肇高速、二廣高速、

廣佛肇高速、汕昆高速,

還有汕湛高速、懷陽高速、

廣佛肇高速二期正在建設。


二廣高速 盧國光 攝

廣佛肇高速 蘇科偉 攝


2018年,

肇慶高速公路里程達到了508.09公里;

公路里程達到14530公里,

較1952年增長62倍。


盧國光 攝


工業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

工業強則城市強、工業興則百業興。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

肇慶工業增加值保持穩定增長,

從1952年的0.24億元增長

到2018年的703.2億元,增長2929倍。


70年代的封開江口糖廠 圖源 封開發布

懷集縣通用廠人員檢查產品質量 方權裕 攝

70年代的德慶繅絲廠 圖源 德慶縣誌

1974年,德慶縣第一座35千伏德城變電站投產 溫愛民 攝

1990年,西江毛紡實業有限公司是當時高要縣最大的「三資」企業。高要區供圖

大旺第一家外資企業——世華電子廠


今年8月的肇慶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提出,

要以深化產業合作為重點,

堅持把工業發展「366」工程作為生命工程,

紮實推進三大千億主導產業集群建設,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強化龍頭企業引育力度,

加快構建具有肇慶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鴻圖公司生產車間 何異能 攝


隨著肇慶工業發展「366」工程的深入實施,

三大主導產業在工業結構中的占比逐步提升,

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占工業產值的

比重已上升到14%。


肇慶高新區供圖


農業

新中國成立70年來,

肇慶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持續提升。

2018年,

肇慶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525.84億元,

較1952年增長251.8倍。


1958年德慶縣群眾在縣委門前圍觀拖拉機 德慶縣供圖

懷集閘崗林場板栗豐收 方權裕 攝

魚花師傅把魚花分類技術傳授給青年技工 高要區供圖

1999年,肇慶市在高要蜆崗鎮舉行水稻聯合收割機現場展演會。蜆崗鎮大力發展機械化農業,全鎮實現機耕、機收兩個「百分百」。高要區供圖


近年來,肇慶農業呈現

「布局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

銷售市場化、經營產業化」的發展勢頭。


水產養殖基地 許慶彬 攝

蜆崗鎮黃洲塘蔬菜基地 蘇科偉 攝


今年2月,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

當中明確提到

「高水平打造肇慶(懷集)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

肇慶將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

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菜籃子」基地 懷集縣供圖

懷集縣供圖

教育

1952年,

肇慶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為0.83萬人,

小學在校學生數為為28.73萬人,

兩者比例為1:34.61;

2018年,

肇慶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為22.84萬人,

小學在校學生數為38.52萬人,

兩者比例為1:1.68。


肇慶市十四小舊照

廣東肇慶中學舊照 謝永強 攝 肇慶市檔案館供圖

1986年,第53屆高中畢業生 圖源 廣東肇慶中學


隨著中學教育普及,

肇慶小學畢業生進入中學就讀的比例逐步提高,

群眾接受中學教育越來越容易。


肇慶市第一中學 梁亮 攝


1978年秋,

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開設

語文、數學、體育、音樂、美術;

四年級、五年級增加政治、自然常識,

部分學校在三年級、四年級開設英語。

1989年,

城區小學五年級、六年級全部開設英語,

並列為主要課程。

1996年9月起,小學四年級開設英語。


肇慶市一中實驗學校 羅馨如 攝


而隨著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日益重視,

體育成為了學生的必修課。

1949年後,體育課被列為必修課。

1982年,把體育列為升留級的科目。

1990年,小學畢業生升重點中學要加試體育。


市七小 羅馨如 攝


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提高

70年來,

肇慶的地區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2.22億元

增長到2018年的2201.8億元,

增長990倍。


梁亮 攝

隨著肇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

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肇慶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從1978年的366元增加到2018年的30679.6元,

增長84倍。

肇慶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從1978年的95元增加到2018年的17695.7元,

增長186倍。


李飛平 攝


居民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收入的不斷增長,

為居民消費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

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

肇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提升。


聶偉健 攝


2018年,

肇慶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6.70 億元,

同比增長10.2%,

城鎮和鄉村均增長10.2%。

大潤發、星城廣場等一系列商場的建成讓市民購物消費有了更多的選擇。圖源 端州發布

穿衣打扮追求個性時尚

新中國成立初期,

人們在未能滿足溫飽的情況下,

無力滿足穿著的需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

人們的衣著消費越來越顯個性化、時尚化和多元化,

特別是網購的興起,

提供了更便捷、更豐富的購物環境,

衣著多層次的消費需求得以保障。

沈建平攝於1983年 圖源 肇慶西江網

1987年6月沈建平攝於寶月公園 圖源 肇慶西江網

以上2圖羅馨如 攝

飲食更加注重質量和健康

新中國成立初期,

居民生活處於溫飽不足的狀態,

而2018年肇慶城鄉家庭食品支出占比已經降到39%,

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家庭進入富裕生活狀態,

吃飽已經不是問題。

1984年的中心市場,還是一個用簡易棚架搭建而成的半露天市場。 沈建平攝

沈建平攝於1986年

隨著收入增加,食品種類更加豐富,

食品消費追求科學營養,

膳食結構更加合理,

食品消費從主食型向副食型轉變,

肉、禽蛋、水產品、奶類等食品消費量顯著增加,

食品消費質量不斷提升。

何異能 攝

現在的市場整潔明亮,攤檔上的商品琳琅滿目。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供圖

交通出行更加便捷多樣

過去,

自行車是人們出行首選的交通工具。

1988年的正東路 沈建平攝

如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

私家車隨處可見,

居民出門「打的」日益普遍。

何異能 攝

近年來,肇慶積極打造「綠色公交」,

截至2019年上半年,

全市已投入純電動公交車731輛,

公交電動化率從2015年的7%提升到55%,

新一批純電動車型

更加環保節能、車身更寬敞、續航里程更長,

群眾乘車舒適度大大提高。



左圖來源 肇慶交通運輸 右圖 西江網記者吳勇強 攝

文娛生活日益豐富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

肇慶市城鄉居民的文娛生活比較單調,

方式較少、支出水平也比較低。

懷集冷坑公社在節日開展舞獅活動 方權裕 攝

1977年,懷集縣文藝宣傳隊到冷坑農村演出

而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

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

市民們對文娛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

由學文化、學技術意識增強,

對子女和自身教育培訓捨得「投資」,

再到旅遊度假、健身娛樂,

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豐富。

圖為端州新華書店 圖源 端州發布

肇馬 何異能 攝

遊覽鼎湖山 何異能 攝

生活逐漸智能化

70年來,

肇慶居民家庭耐用品經歷了

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低檔到高檔,

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的轉變過程。

沈建平攝

從改革開放前的

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老四件」,

到改革開放初期的

彩電、洗衣機、電冰箱、錄音機「新四件」,

再到新世紀以來,

家用汽車、家用電腦、空調、智慧型手機

成為市民的生活必需品。

市民用智慧型手機記錄美景 聶偉健 攝

70年來,

一代又一代肇慶人的奮鬥

鑄就了肇慶的每一個變化。

未來,

肇慶人將繼續砥礪前行、不懈奮鬥,

用勤勞的雙手描繪出一幅幅壯麗的圖卷!


策劃:肇慶發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TEQmG0BMH2_cNUgqHi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