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初蘇軍進行編制裝備調整,為未來作戰做準備

2020-06-22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1942年初蘇軍進行編制裝備調整,為未來作戰做準備

接上文 莫斯科反攻,蘇軍暴露不少問題,火力與航空兵有限,協同不足

1942年1-2月維亞濟馬空降戰役中空降第8旅官兵登上ПС-84運輸機

在經歷了1942年初並不成功的全線總反攻後,蘇德戰場全線比較平靜。雙方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夏季決戰進行準備。蘇軍抓緊時間進行編制體制調整。首先,為了加強步兵火力,為每個步兵師增加了129支衝鋒鎗和4門迫擊炮。炮兵團由2營制改為3營制,步兵師的火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所有的騎兵師都被編入重新組建的騎兵軍。坦克部隊也進行了大規模整編。為了集中使用坦克,蘇軍在1942年春夏季開始組建坦克軍和坦克集團軍。坦克軍編有3個坦克旅、1個摩步旅、1個偵察營、1個高炮營、1個噴火器營和一些保障分隊。全軍5600人,裝備坦克168輛(中型98輛、輕型70輛)、火炮32門(45和76毫米)、高炮20門(37毫米)、44門迫擊炮(82和120毫米)、8門火箭炮。到5月,共編成25個坦克軍,其中14個屬於最高統帥部預備隊。

根據國防人民委員1942年5月29日的命令,坦克集團軍編有3個坦克軍、1個獨立坦克旅、1至2個步兵師。但實際編成的坦克集團軍,與上述編制有很大不同,都是根據具體條件和擔負任務的性質決定的。獨立坦克旅和獨立坦克營也進行了改編,調整並充實了裝備。此外,蘇軍在1942年10月開始組建用於突破作戰的獨立重坦克團,每團4個連以及1個技術保障連,每連5輛KB坦克。全團共214人,裝備21輛KB型坦克。而為了加強步兵部隊進攻能力,1942年9月開始組建獨立坦克團,編2個中型坦克連、1個輕型坦克連、1個技術保障連等,339人,裝備23輛T-34坦克和16輛T-70坦克。

1942年2月殲擊航空兵收到新的米格-3殲擊機

1942年蘇軍獨立坦克旅和坦克營編制具體情況是

1942年1月初,蘇軍開始組建配屬騎兵與步兵部隊的坦克旅,每旅372人,46輛坦克(配屬步兵的編有重型10輛、中型16輛和輕型20輛;配屬騎兵編有中型20輛和輕型26輛)。然而由於坦克數量不足,2月又決定組建有282人和27輛坦克的坦克旅,並歸步兵師建制,不過這種旅沒有幾個。

1942年7月坦克旅編制2個坦克營(中型坦克和輕型坦克各1個;中型坦克營2個連6個排,21輛T-34坦克;輕型坦克營1個中型坦克連和2個輕型坦克連,共10輛T-34坦克和21輛T-70輕型坦克)和1個摩托化步兵營、1個反坦克炮兵連、1個技術保障連等,共1038人,坦克53輛(32輛T-34坦克和21輛T-70坦克)。

與此同時,9月開始編制獨立坦克營,轄3個連-1個連中型坦克(2個排,共7輛),其餘兩個連輕型坦克(每連三個排,共10輛坦克),共130人,有坦克29輛。之後在11月又建立了混編坦克營,有1個兩排制的重型坦克連、1個中型坦克連和2個輕型坦克連,202人,坦克36輛(重型5輛、中型11輛、輕型20輛)。

1942年9月,又開始組建機械化軍,到1943年初共建立了6個(筆者註:除了機械化第2軍為新組建外,其餘的機械化第1、3、4-6軍分別由坦克第2、8、28、22、14軍改編而來)。

蘇軍T-70坦克上的衝鋒鎗手

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炮兵統一整編為突破炮兵師、加農炮兵師、高射炮兵師及獨立的加農炮兵旅、榴彈炮兵旅、迫擊炮兵旅和反坦克炮兵旅,使大量集中使用炮兵成為可能。蘇軍炮兵主要編制如下

1943年制突破炮兵師:轄1個輕炮旅(3個團)、1個榴彈炮旅(3個團)、1個重炮旅(4 個營)、1個加農炮旅(2個團)、1個重型榴彈炮團(4個營)、1個迫擊炮旅(3個團),裝備火炮256門(72門76毫米炮、84門122毫米榴彈炮、32門152毫米榴彈炮、24門203毫米榴彈炮、36門152毫米加農炮、108門120毫米迫擊炮)

突破炮兵軍,蘇1943年春建立,最初轄2個突破炮兵師和1個近衛火箭炮兵師,裝備各種火炮1000門

1942年11月預備隊高炮師4個團,0.2萬人、高炮48門、高機80。1943年2月改為1個中口徑高炮團(16門)和3個小口徑高炮團(每團高炮16門和高機16挺);

蘇軍布良斯克方面軍計算反坦克炮射擊數據

蘇聯空軍也進行了改編。原有的前線航空兵以混成航空兵師(即1個航空兵師中編有若干個不同機種的航空兵團)的形式隸屬於集團軍,它們被視作集團軍的「私有財產」,被用來掩護集團軍的部署和攻擊集團軍感興趣的目標;而最重要的爭奪制空權和打擊對整個蘇軍戰線危脅最大的目標等這類任務,卻無人關心。這造成了航空兵力量的極度分散,多機種師在指揮協同上也相當不便。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蘇聯空軍新任司令員諾維科夫著手編組單一機種的航空兵師,並將全部前線航空兵都編為空軍集團軍,隸屬方面軍指揮,使航空兵運用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筆者註:蘇軍1942年5月混合航空兵師下轄2個殲擊航空兵團-每團20架飛機、2個強擊航空兵團-每團20架飛機、2個轟炸航空兵團-每團20架飛機,共有飛機120架;近衛強擊航空兵團與近衛轟炸航空兵團每團32架。之後單一的航空兵師轄3個航空兵團,每團3個大隊-殲擊航空兵與強擊航空兵每大隊12架,轟炸航空兵每大隊10架;每師飛機108架-殲擊航空兵與強擊航空兵、而轟炸航空兵為90架)。

除了進行編制調整外,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還根據進攻戰役中存在的缺點,以指示信的形式進行指導。在1942年1月10日的指示信中,提出了集中兵力、兵器於突擊方向和以火力殲敵的問題。指示信指出「為保障突破敵防線的全縱深,至少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必須在我集團軍和方面軍的實際作戰中,以集中各突擊集群於一個方向的作戰方法,來取代將各師一線擺開,各自為戰的作戰方法;第二,必須以炮兵進攻來取代所謂的炮火準備」。指示信還要求集中使用炮兵,在集團軍突破地段上火炮密度應達到60至80門,在方面軍突破地段上應達到150至200門火炮。指示信要求炮兵改變只在進攻前壓制敵人的作法(即炮火準備),改以在步兵、坦克整個進攻過程中,不停頓的給以支援(即炮火進攻)。要求坦克兵團和部隊必須集中使用,並與步兵、炮兵和航空兵密切協同動作,未經周密的對敵偵察不得投入戰鬥。工兵部隊必須按其自身用途使用,不得當成普通步兵使用。

1942年4月西方面軍坦克第145旅坦克在森林中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QMf23IBnkjnB-0zk9N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