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菜扣肉(英文名:Pork with salted vegetable),漢族傳統名菜,屬客家菜 。製作材料有五花肉、梅菜、蔥白、薑片等。
通常是將五花肉上湯鍋煮透,加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之後加蔥、姜等調料炒片刻,再下湯用小火燜爛,五花肉盛入碗里,上鋪梅菜段,倒入原湯蒸透。走菜時,把肉反扣在盤中。
成菜後,肉爛味香,吃起來咸中略帶甜味,肥而不膩。
梅菜扣肉具體起源時間已無可考證。梅菜是廣東客家特產,以鮮梅菜為原料經腌制後再脫鹽等工藝製成的產品。梅菜歷史悠久,聞名中外,是嶺南三大名菜之一,為嶺南著名傳統特產,歷史上作為宮廷食品而被稱為「惠州貢菜」。民間用新鮮的梅菜經涼曬、精選、飄鹽等多道工序製成,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濕、不熱,有增強消化,清熱解暑,消滯健胃,降脂降壓的功效。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風味和功效,以及近千年的傳播,鑄就了「惠州梅菜」的盛名 。有古詩描述稱:「苧蘿西子十里綠,惠州梅菜一枝花」,而惠州被國務院授予「中國梅菜之鄉」的稱號。
但關於梅菜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明末農民起義,兵荒馬亂,大批中原人為避戰亂紛紛舉家南遷。循州府北面(大約現在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以及興寧市)四十里處群山環抱之中有一塊方圓十里的平坦土地,迎來了潘、劉、盧、余等一行人,各自選定地域開基立業,墾殖生息,盧公原為書香門第出身,曾當過地方小吏,因不滿朝政腐敗,也攜妻兒隨南遷人群定居於此。此地開闊平坦,小溪流水穿越其中,為跨溪過水而築簡易木橋,後來定村名為「土橋」。
盧夫人何氏出身於名門,知書達理,為人善良,但不擅農事。盧夫人生有五子,年尚幼,嗷嗷待哺,戰亂奔波,積蓄花銷殆盡,僅憑夫君一人耕作,日子半飢半飽。一日她在河邊洗衣,孩兒們飢腸轆轆,哇哇地哭著要吃飯,夫人不禁心酸,淒楚淚珠滾落河中。一陣清風吹過,飄來彩雲一朵,只見一姑娘立於眼前,慈眉善目,仙風道骨。姑娘上前撫慰她道:「夫人休得傷心,善心人自有護佑,今我百年修煉、育有菜種一包,是廣濟蒼生之物,你等將菜種播下,春節前可收穫,屆時神州多一物,孩兒可得溫飽矣!」言畢,仙姑即抽身前行,盧夫人急急拜謝,問姑娘姓甚名誰,日後好生報答,姑娘笑答:「廣濟蒼生,何勞報答,姓梅是也。」隨即騰雲而去。
於是,盧夫人選定秋分時節在菜園中將種籽播下,不幾天即出現綠油油、齊刷刷的菜苗,極為茁壯。該移栽時正逢秋收後,有大片稻田可供移植,於是,夫婦連日整地移栽,一連幾天共種上一畝多地。經澆水施肥,轉眼又是臘月,正值收穫季節,菜長得又大又肥,一棵重幾斤。采來煮食,鮮甜嫩滑,分外可口,孩子們飽食一頓。一餐一棵,連食數日,菜已成熟抽芯開花,仍剩下一片未及採收,眼見再不採收即會老掉,只能浪費了。
正愁著怎麼辦,盧夫人忽然想起臘豬肉,眼前一亮:豬肉可以腌臘,菜不是也可腌嗎?她試著將菜砍下曬乾,用陶器加鹽腌制。為了去掉水分,曬乾貯藏,她到山上采來一種叫黃毛婆的柔軟凈草作鋪墊,密封堆藏。經過曬藏,菜乾肉質呈桂圓肉油亮形狀,金黃臘色,香氣四溢。春節期間,親朋好友相互走訪,宴客時取出梅菜與豬肉同煮,鮮甜可口,別有一番風味。親朋好友問及此乃何物,盧夫人道,是梅仙姑送的菜種,就叫「梅菜」吧。此後經親朋好友引種,很快在東江流域一帶傳開,廣為種植,從此有了梅菜。
中原人南遷後,生活貧寒,很多人從事體力活,勞動強度大。平時一般很少葷食,而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他們吃的菜,口味偏咸,用的醬料較為簡單,一般僅用生蔥熟蒜、香菜調味。
客家人將五花肉加上配料進行製作,再將肉墊在梅菜乾上蒸煮,製作了一道色澤油潤、香氣濃郁的美味佳肴。時過境遷,這種菜肴逐漸名揚四海,就是我們時常品嘗到的「梅菜扣肉」。
五花肉500g,梅菜適量,蔥白、薑片、料酒、白糖、老抽、生抽、豆豉醬、白糖、生抽、老抽、料酒、五香粉適量。
1.將五花肉切成正方塊,梅菜乾用溫水泡15-25分鐘。
2.鍋里沸水中放入五花肉、加蔥白、料酒、薑片焯煮6-8分鐘。
3.將五花肉撈出,然後在五花肉幾面都均勻抹上生抽,使肉上色。
4.另起鍋再次放油,五花肉放入鍋中中高火小炸後,將五花肉取出稍放涼。
5.梅菜乾加調料炒勻備用。同時將調料一起調勻備用。
6.五花肉稍放涼後切薄片每片約長8厘米、寬4厘米、厚0.5厘米。
7.取一個圓碗,在圓碗上均勻塗上一層調料,以使鋪上的肉塊更上色。
8在圓碗里,將1/3的梅菜乾盛在碗中墊底,將切好的五花肉塊整齊鋪在梅菜乾上,每鋪一層肉塊,就塗一層調料,一定要均勻塗上,最後再
梅菜扣肉
在碗周邊再鋪上一圈梅菜乾,再將餘下的調料倒在最外層肉塊和梅菜乾上。
9.鍋內放水,將鋪好肉的碗放放,大火轉中火,蒸50-60分鐘,直至肉軟爛又不爛,即可。或隔水蒸熟,時間要稍久一點。 蒸好然後取汁出來,直接往碗里再澆上,這樣做一次更入味。
10.取汁後,將肉復扣在大盤子中,將梅菜乾在肉周圍擺上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