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累,但我還得管孩子」:這樣的媽媽,註定一敗塗地

2019-07-19   心理相先生

沙龍里,一個憂心忡忡的媽媽A在談論著家庭教育的問題。在聽到她和女兒不得其法的對話之後,我問她,你當時的感受是什麼?結果,她忽然說:其實我覺得孩子挺煩的。本來我忙了一天,下班很想去逛逛街啊,去書店看會書啊,休息會,或者像現在這樣,來沙龍和大家聊聊天….可是,我還得回家管孩子….

一邊說著,她一邊用手在自己的臉旁邊扇了扇風,露出一絲不好意思的笑容。

我注意到了個細節,覺得它如此意味深長,於是沒有繼續剛才正在進行的關於母女之間該如何溝通的話題,而是就著這個「小插曲」展開了後面的談話…..別小看這個「插曲」,它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正是這樣的小插曲,才更接近一個人真實的內心世界。今天我們的話題就此展開:媽媽和孩子之間,到底維繫什麼樣的關係才算健康?

1. 媽媽對孩子不止有愛,也有恨

雖然這個結論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但卻並非危言聳聽。嬰兒的出生,實際上是從「剝削」媽媽開始的。

相比較動物界的其他動物,人類的嬰兒出生時是最「笨」的,他們孱弱而不堪一擊,出生後如果不得到精心的照顧就會面臨生存危機。母親為了照顧孩子,不得不半夜起來,面對失眠的困擾。在為人母之後她們不得不承受剝奪性的問題,為了孩子犧牲的睡眠及其他個人需求——這樣做既不合理又不公平,所以他們實際上對自己的孩子有怨言。但是在主流文化中,對這份憤怒又一直諱莫如深,相反,凡是涉及到關於撫養孩子的文章,字裡行間透露出的都只有我們對嬰兒感受到的愛。那些不喜歡自己孩子的人被描繪成為有問題的壞人。

然而,事實是:當有了孩子,母親或多或少都會有憤怒或怨恨的情緒。養育孩子是一份巨大的責任,同時也是對個人自由的巨大犧牲。即使那個孩子是父母期盼已久的,但日復一日的睡眠不足也會將最初的喜悅消耗殆盡

嬰兒用哭聲「控制」媽媽,長大後的孩子利用媽媽的感情一樣在「控制」媽媽。雖然這些都不是孩子故意的行為,但是它們都是無法迴避的真實。

相比較愛孩子,媽媽很難覺察,更難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恨」。事實上,養育孩子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是以犧牲父母,尤其是媽媽的自由為代價的,這是養育孩子的必要成本之一。但是很遺憾,人們往往很難承認它們的存在。

但是正如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所說: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的生活真相的距離。壓抑或否認對孩子的怨恨,並不能使媽媽更愛孩子,反而會使媽媽帶著這份未曾滿足的恨,使母子關係在潛意識的支配下受到侵擾。

因為和主流文化相悖,所以媽媽們在承認自己真實的情感時會有羞愧、自責等自我攻擊,我們之所以要將這種「恨」從潛意識層面提升到意識層面,就是要各位媽媽「看到」它——當一種情緒被看到,它的危害性也就減小了大半

承認自己對孩子有怨恨,才能坦然接受這是養育孩子所要付出的成本,而不是將它當成一份義務,緊緊的扼住自己的脖子,並最終將這份無法宣洩的恨意全盤投射到孩子身上。

2. 媽媽:你越界了

當A在沙龍里沉浸在自己對美好生活的願景時,我問她:那你為什麼不下了班去逛街、護膚、看書?而要跑回家管孩子?你的孩子已經十來歲,足夠可以離開你了。

A說:因為我得管她啊,她的作業什麼的,我不管怎麼辦?

「管」孩子,是幾乎所有家長的口頭禪,每次說到和孩子的關係時,中國式家長大多使用「管孩子」這樣的說法。

弗洛伊德曾經將「弗洛伊德式口誤」作為反應潛意識的重要通道之一,事實上,不止口誤,包括我們日常不經意的動作、表情,慣用的語言,都可以作為反應潛意識的重要途徑。

從這個角度來說,「管」孩子意味深長。「管」意味著什麼呢?它的潛台詞是:我不相信沒有我的管理(管教),你能很好的成長。

人本主義心理學流派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所有人都能成為樂觀、和善的成人。

「孩子必須接受管理,否則就會出問題」,則顯然是另一種心理暗示,它的前提是:孩子是不可信賴的。

每個人的一生,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被暗示的一生,如果孩子接受的暗示是:「我是不好的」,那麼他就很難成為「好的」。

事實上,管理孩子是在滿足父母的自戀:看,沒有我的管理,你就不行。所以你不能離開我的管理。同時,管理孩子,也是在滿足父母和孩子的共生關係:你和我之間是沒有邊界的,你不是獨立的人,需要被我管理才能走對方向。

當父母覺得孩子必須要被自己管理時,實際上也就等於是越過了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邊界。如果把每個人的「自我」比作是自己統治的疆土,那麼很顯然,父母的管理就等於是跑到孩子的國家執政。作為「孩子國」原本的主人——孩子,只能呆若木雞的坐在一旁,接收著來自鄰國國王——父母的指揮:你要寫作業,今天完成2張卷子;你現在應該去上補習班了;你現在應該睡覺了…..

可想而知,傀儡國王會變成什麼樣子?很顯然,他會變成一個毫無主見、生命力萎縮的國王,而且在他的心底,一定會有很多的怨恨:你憑什麼來我的國家管理我的事物?

一個不能做自己的人,一定是缺少動力的。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越管越差」的原因。當父母過度的侵害孩子的領地時,孩子的學習就成為「為你學習」,孩子的考試就是「為你考試」,一個無法激發自身動力的人,你指望他能有多大的成就呢?

如果一定要管理孩子的話,「從孩子的國土中體面的撤退,將管理自我的權利還給孩子」,是父母對孩子最得體的管理。

3. 自己未曾滿足的媽媽,不可能是「好」媽媽

如果一個媽媽以「犧牲」自己為代價撫育孩子,那麼她的內心一定有很多未被滿足的「不滿足感」,在這種不滿足的狀態下,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她的心裡都會有一股無名之火,自然,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這股無名火也會傾瀉而出

「不滿足狀態」大部分時候深藏於潛意識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從世俗層面很成功的企業家,他們仍然處於無法自控的強迫性焦慮之中,無論財富積累多少,都感覺到不滿足。這種不滿足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缺失,而是一種心理狀態。也可以說,是一種不健康的人格的表現。

我們都知道人格的三維度: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追求快樂原則,以滿足自己為唯一的追求。「超我」則遵循道德原則,以道德水準來壓抑自己的本我需要。而「自我」,則一直在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衝動一直存在,它們將受控於健康的成人的人格,而本我是通過「願望實現」來滿足其需要。所以,當一個人的「本我」一直被壓抑,其真實的願望一直受到「超我」的過度壓抑,不能得到滿足時,ta一定會產生深刻的挫敗感。這種挫敗感藏在潛意識中,會將其滋生的攻擊性投注到外界(比如孩子),影響親子關係

A的本我是下了班輕鬆的逛街、看書,做自己的事,但是這些願望不能得到滿足,她的超我要求她必須放下自己的願望去管理孩子,毫無疑問,這種被強制壓抑指揮下的行為,一定會帶來她的不滿足感,所以她的人雖然回家了,但是對孩子的陪伴質量卻一定不高。

例如,她自作主張的為孩子報了一個網絡作文班,她經過考察,認為這個作文班的老師講課水平非常高超,連她自己都聽的入迷了。於是她不由自主的反覆跟孩子表達了這樣的一個觀點:這個語文老師講課講的真好,如果我當初上學時遇到這樣的語文老師,那我早就考上北大清華了,自然也就不會遇到你爸爸和你了。

當她第三次無意識的表達這個觀點時,她的女兒非常憤怒。這個憤怒的背後,實際上是「受傷」,因為她清晰的從媽媽的話語中讀到了媽媽對自己的嫌棄——雖然這種嫌棄是無意識的。

媽媽為什麼會中下意識的重複那樣的話?其實是因為她對自己現實生活的不滿足——她對現實生活有很多遺憾,處於心理的不滿足狀態,她有很多自己想實現的「本我」被「超我」壓抑,她對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缺憾,所以在不經意間,她會將這種缺憾流露出來並被孩子敏銳的捕捉到。

事實上,一個自己沒有很好的滿足感的媽媽,都自帶「怨婦」氣質,很多為了孩子犧牲的母親只是屈從於自己並不健康的「超我」規範之下,她們雖然在行為上貌似為了家庭、孩子做出了很多犧牲,但是在潛意識裡,她們對自己的犧牲很憤怒,所以她們會用加倍的控制來宣洩自己的不滿。

徐靜蕾曾經在一個訪談中提到,她的父母從小打到大,家裡戰爭不斷,但是父母卻不肯離婚,他們的理由是:我們要為你保存一個完整的家。對此,成年之後的徐靜蕾說:我真是求求你們千萬別為了我,你們想離就離,這樣拖拖拉拉反倒對孩子傷害更大。

一個人如果自己都處於不滿足狀態,那麼她就一定不可能給到別人高質量的愛和陪伴,就好像一個人自己血槽缺血,她就不可能給別人輸血一樣。

自我永遠都在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間的關係,本我、自我和超我好像是一個張力三角形,三種力量既互相補充,又互相對立。在健康的人格中,強大的自我不允許本我或超我過分的掌控人格。

所以,如果想給到孩子更高質量的陪伴,媽媽首先要有強大的自我,而這個強大的自我,首先有能力滿足自己,然後有能力平衡好各種關係。

4.「積極的期待、合理的邊界」:構建優質親子關係的必要因素

積極期待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實驗充分說明了積極期待的意義。

1968年,羅森塔爾帶著助手來到了一所鄉村小學,從一到六年級每個年級選了三個班,並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試」。之後,他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名單交給了校方,並叮囑他們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8個月後,對這18個班的學生重新測試後發現,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普遍有了顯著提高,而且性格更加外向,自信心和求知慾都變得更強。然而,事實上,羅森塔爾交給校方的名單完全是他隨機選取的。

羅森塔爾一詞實驗提出了一個「權威性謊言」的名詞,他認為,自己之於學校而言是權威,而校方之於學生來說也是權威,權威的期待最終傳遞到那些作為實驗對象的學生身上,發生了神奇的作用:他們最終依靠權威的期待變成了那樣的人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最初的權威,同時也是對他們影響力最大的權威。如果父母相信孩子「不需要經過管理」,自己就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學習,那麼孩子就會按照父母的期待,成為自己國土上成功的國王。反之,如果父母從內心不相信孩子,那麼孩子也一定會按照父母的「期待」(雖然是無意識的期待),變成那個樣子

在精神分析的客體關係理論里,「投射性認同」是一個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行為模式。它源於一個人的內部關係模式(即當事人早年與重要撫養人之間的互動模式,這種模式的內化成為自體的一部分),並將之置於現實的人際關係的領域中。

當父母因為自己人格的不健全,將自己的焦慮、擔心、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會「認同」父母的投注,也將自己變得不讓父母省心

「我相信你」,是父母給孩子最高級的管理,大道至簡,真正的教育內涵在於「不管」,只有一個人有充分的自由,ta才能變成一個自律的人,因為自律的前提,是為自己負責。

合理的邊界

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從最初的共生,到逐漸分離,直到最後,父母體面的退出孩子的生命,實際上也是一個關於邊界樹立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成長的過程,就是在情感上遠離母親的過程。

父母和孩子之間,不但有天然的情感依附,其實也有自己的投注自戀的父母往往和孩子之間的邊界意識不清晰,他們會自戀認為孩子不能離開自己,所以就會無形當中對孩子有包辦替代或者各種控制,這些都是在侵犯孩子的邊界。

一個合格的父母,一定是能夠與孩子保持合理的邊界的。在嬰兒從出生到六個月里,母子之前的共生關係是正常的,在這之後如果共生依然存在,就不正常了。隨著孩子能力的提高,對自我認知的覺醒,媽媽越來越需要退出孩子的生活。

在意識層面,很多媽媽都承認孩子是獨立於自己的個體,但是在潛意識層面,她們還是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不管是帶給自己驕傲滿足還是麻煩困擾,總之,孩子並不是獨立的人,而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她們會對孩子施加「過度的母愛」,這種過度的母愛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令孩子感覺到窒息,並在人格發展的道路上裹足不前的「錯愛」。

為孩子樹立邊界,實際上也是在為孩子樹立規則。一個沒有邊界感和規則意識的人,在人格層面一定不會得到良好的發展,一個合格的媽媽,需要看到自己的自戀,然後破除自己的自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將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

我們所說的一切,都涉及人格的完善和成長。可以毫不猶豫的說:如果一個媽媽在自身人格上不夠完善,那麼一定會影響她和孩子的關係,也一定會對孩子的人格發育造成影響。所以,成長自己是一個終生有效的課題,為人父母,需要時時覺醒,時時覺醒,和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