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18、戒備森嚴的東交口

2020-01-25     雲台陳廣明

【大年三十】1、太行山中登梯貼對聯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春聯和福字等)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當地,臘月二十三之後就可以貼對聯,但最講究的家庭還是大年三十上午。

【大年三十】2、穿越太行山大型西交口渡槽

西交口村是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的一個行政村。

西村鄉位於修武縣西北部太行山區,總面積188.73平方千米(2017年),轄35個行政村,108個自然村。總人口16548人(2017年),耕地面積1.28萬畝。2002年被確定為河南省扶貧開發重點鄉鎮。

西交口渡槽是西交口村人,在當年農業學大寨時,自力更生建造的16拱大型渡槽公程。由於,缺少水文地質工程技術條件,這雄偉的歷史建築且沒有通水。但在本村人心目中是一個宏偉的建築,做為這條山道的一座山門。

【大年三十】3.走進太行山區西交口

從太行山大型西交口渡槽的下面拱門開車往東過來,就進入西交口村。這曾經是農業學大寨的典範。

【大年三十】4.西交口村街道多處為什麼站有戴紅袖章的人?

在沒進入太行山大型西交口渡槽時,遠處明顯就看到在進村設限杆處,站著三、四個帶紅袖章的人,我以為是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監測設崗到山區,不讓進村了。

結果,走近才了解到都是村委幹部帶著安全檢查的紅袖章。大年三十,是太行山區人祭祖上墳請仙保佑的日子,每年家族都要舉行大型活動,尤其要放炮進行。為此,常引起火災。所以,每年的今天,村幹部都要給過往去墳地的人進行安全檢查。

【大年三十】5、對稱的大紅燈籠高高掛

大年三十進太行山區,正是貼對聯、掛紅燈籠的時候,特別是在大年三十這一天裡,在這一天裡掛紅燈籠這種做法是很常見的。不光是喜慶的,掛紅燈籠也是有講究的,大年三十掛紅燈籠需要對稱掛!

【大年三十】6.節日的氣氛掛在臉上

到了三十,農村都基本準備了。外面的人也都回來了,已進入准新年了。

【大年三十】7、山里也有孤獨的人

太行山區也有孤獨的人。

當我見到一個從山上拾柴火下來的老人,他就說他一個人孤守著老土屋。今天不拾柴火,就沒有生火的材料做飯。

當我下山時,順著一縷炊煙向下看,正看到這位老人在生火做飯。預祝他也會幸福快樂!

【大年三十】8、1968年3月建成的"忠"字水櫃

文化大革命的三忠於四無限

三忠於

永遠忠於毛主席 永遠忠於毛澤東思想 永遠忠於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

四無限

對毛主席要 無限忠誠 無限熱愛 無限信仰 無限崇拜

這個西交口村的水櫃,就是在這個時期所建

。水柜上方,心型中有"忠"字的兩個大圖案還很明顯。下面的字都刻除掉了,應該就是上面的三忠於四無限吧

【大年三十】9.太行山上比枸杞美麗的野果

太行山上,成片象枸杞的野果,在冬日的田野中很是醒目。

在中國枸杞有很多民間叫法,如苟起子、枸杞紅實、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紅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紅耳墜、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在寧夏枸杞主產區,寧夏省中寧縣,農民們習慣稱呼枸杞為「茨」,茨即蒺藜。這是由於野生枸杞與蒺藜相似,常被混采作燒柴,在民間把「茨」當作枸杞的俗名叫慣了。

【大年三十】10、太行山母親的懷抱

這太行山見到的牛,應屬肉牛,個頭也大,應該不屬於當地太行山牛。

【大年三十】11、走進太行山的中國傳統村落東交口

東交口村位於西交口村的東鄰,隸屬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在各省(區、市)推薦基礎上,經專家委員會審查,擬將東交口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中國傳統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所建的村。2012年9月,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習慣稱謂「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

【大年三十】12、在東交口村聽姜強講那過去的事情

東交口村位於修武縣西村鄉,是兩河道于山口的交匯處,與千年瓷都當陽峪隔山而立,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家在市內工作居住的姜強,在老家東交口村的老土屋也重新翻蓋成精細的江南小宿舍,他主動為本村申報成功了傳統村落。過春節回來,給我講述了東交口村的故事。

大年三十,姜強吸著煙,坐在新房院門口石台上給我講述申報傳統村落的事情。又講了"交口"的來歷,是因為山西柳樹口通往修武承恩鎮(今焦作市山陽區恩村)的古道,在到達修武長嶺後,分嶺上和溝底兩條小道,走溝底的由長嶺經葛溝池、連陰寨、窄門到達此處,走嶺上的從長嶺經西嶺後到達此處,最後兩道在此交會,合為一道,順瓮澗河道南下經當陽峪等村到達商業重鎮承恩鎮。

兩道相交,並由此出山口,故而得名為交字口,簡稱交口,並形成了村子,東邊的叫東交口,西邊的叫西交口,名字由此而來……

【大年三十】13、每斗米麥可換六個女子的東交口荒歲碑

東交口村內有兩處記錄光緒三年大荒之年的悲慘景象,人們可以從東交口村口的荒歲碑來了解。立於民國的荒歲碑上記錄著東交口一帶的悲痛往事。

碑文內容摘錄如下:

【自古荒年之甚,莫甚於光緒三年,東至長垣,西至長安,南至汝州,北至太原,十分之中留二三。我東交口村三百餘口所留者六十有奇,西交口村五百餘口所留者亦六十有奇,嶺後、大掌、艾曲、東西岸、小南坡、圪料返、窪村、當陽峪大抵皆如是。最可駭者牛大肚河村二十餘家,逃荒回來者只一人而已,真可悲也。當其時,家家食榆皮,食蒺藜,食杆草,食白矸,食骨頭,食皮繩,以延生命。人無門路,不能養生,所以食死人者有之,食活人者有之,甚至父食子、子食父,山川兩社不下數十家。】

在村南泉寺門前的東交口石刻後面刻有:荒歲碑記述了光緒三年我縣災荒人吃人、每斗米麥可換六個女子的慘景⋯⋯

從碑文中可知,光緒三年的饑荒,讓山區人口驟減,東交口原有三百餘口,災荒過後,僅剩六十餘口。之後經過幾十年的緩慢恢復,民國年間也不過有二百餘口人。到了1942年,豫北又發生了大旱,鋪天蓋地的蝗蟲讓莊稼顆粒無收,加上當時兵匪肆虐,戰亂不斷,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村民們能動的被迫到山西逃荒謀生,不能動的只好在家坐以待斃。有的死在了路上,有的在家被活活餓死。這場災荒下來,東交口人口又去了一半。

現在的生活好了,人口又多了,目前村裡有800多口人。

【大年三十】14、細觀東交口的清朝中、晚期建築

有石頭房、土房、窯洞、四合院、地坑院等。東交口村有成群連片的80餘座清中晚期建築,是南太行現今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在東交口村,傳統建築形式多種多樣,有豫北特色的土窯、石箍窯和土石樓院等,建築用材是煅石、片石、土坯等。《雲台山的58個第一》一書中記載了東交口村60餘套窯院的記錄,為修武縣窯院之最。其中姜家窯、李家地坑院、土木四合院、楊家土石瓦房院、樓院遺址很具代表性。楊家土石瓦房院石雕、木雕、磚雕雕刻線條簡潔大方,風格粗獷樸實。

【大年三十】15、太行山中"毛主席萬歲"的東交口水櫃

在東交口村中的河道古井邊上,有一個建於1958年的水櫃,用於將水井的水抽上來,方便群眾使用。水櫃旁有防風孔,供晚上汲水、放燈使用,亦可放些雜物。

水櫃正面刻有毛主席萬歲和毛主席語錄精選,很有時代感。

【大年三十】16、走進太行山中古代規模宏大的南泉寺

東交口村中的南泉寺在古代規模宏大,十分有名。村中老人說,南泉寺中有用生鐵鑄造的惟妙惟肖的十八羅漢,戰亂年間,村民把十八羅漢藏於村南地下進行保護,至今未找到,成為一個謎等待破解。南泉寺石柱楹聯十分顯眼:「御四海濟蒼生功能配祀,駕六龍享庶物德可參天。」此聯是乾隆皇帝為北京房山一龍王廟題寫。道光五年,東交口村重修龍王廟時,東交口村的先人徒步至京,拓印回來,刻此石柱。

南泉寺在「文革」期間遭到較嚴重的破壞,但村中許多地頭留存的精美石刻,反映了當年南泉寺的興盛。南泉寺由皇姑塔、佛爺洞、龍王廟等組成,72副古門墩說明該寺在興盛時規模之宏大。

龍王廟前保存的許多石刻的圖案,雕刻技藝精湛、風格迥異,經我市文物專家羅火金考證,有一塊石刻為北齊石刻,由此可以看出南泉寺應為北齊所建,迄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了。

【大年三十】17、太行山上小長城

東交口還是個有紅色基因的古村。村裡有9名烈士和2名戰鬥英雄,他們是全村人的驕傲。東交口村之所以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出了這麼多英烈,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修武這一帶山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東交口古道是溝通修武山下平原地帶和山西抗日根據地的山區道路之一,八路軍和抗日武裝不論是南下作戰,還是轉戰山西,這裡都是重要的據點。

至今在東交口南山上殘存的連綿數公里的石頭壘砌的防禦體系,就是當時的抗日武裝為伏擊進山日軍修建的。

【大年三十】18、戒備森嚴的東交口

為防止大年三十上山祭祖活動,引起火災隱患。從山道西邊進來,由西交口村派員把守。由山道東邊進村,由東交口村派員嚴守。每個上山路口都戴著安全檢查紅䄂章的人看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FPn328BjYh_GJGVpUH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