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程唯珈
丘成桐接受《中國科學報》獨家專訪。程唯珈攝
少年成名的丘成桐,早年經歷堪稱頂級科學家的標準版本:22歲博士畢業,26歲成為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27歲攻克世界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33歲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
這樣一位頂級科學家,如何看待和應對頂級科學家之間的分歧?
對於很多人質疑的「為什麼要給科學家這麼多錢」,丘成桐又會如何回答?
他坦言,研究數學不是為了「帽子」,那又是為了什麼?
近日,70歲的丘成桐現身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承辦的「我是科學家」2019年度盛典,並就上述問題接受了《中國科學報》專訪。
《中國科學報》:您作為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沃爾夫數學獎得主,是當之無愧的頂級科學家。最近有一個討論「如果頂級科學家之間有了分歧怎麼辦?」,您如何看待?
丘成桐:
我不覺得有什麼分歧的可能,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當然,每個真理的深度和每個人了解真理的程度不一樣,因此意見不一樣。
有些人不做科研幾十年了,他們的意見已經脫離最前沿的科學,沒有深度了!
打個比方,假如我現在去批評我兒子做的生物實驗,那就可笑了,因為我懂得的生物知識是50年前學過的。
但是,哈佛大學在聘請全職教授時,邀請20多名世界級的專家發表意見,那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即使如此,有些極為重要的學術走向,也往往被專家忽略掉。
春秋戰國的學術、希臘的科學和20世紀的基礎科學能大放光芒,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兼容並蓄。
當年量子力學開始發展時,愛因斯坦極力反對。
當時,他正在全力推動廣義相對論的想法,因此提出量子糾纏的概念。他認為,這是量子力學不成立的緣故。
幾十年後,實驗證明他是錯誤的!然而,這個漂亮的錯誤卻引發了近代量子通訊的大發展!
在數學上,沒有證明;在物理學上,沒有實驗沒有計算,一切猜測都是不切實際的。
《中國科學報》:科研成果的取得離不開人財物的投入,您認為人財物這三方面應各占多少比重?
丘成桐:
人才是所有科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單純靠機器是沒有意義的。
沒有好的科學家,就沒有一個地方能完成第一流的科研。
不是有人說「錢學森一個人能夠抵擋五個師的兵力」麼?人才比所有東西更重要,這是無可爭議的。
但是第一流的人才,全世界都會爭取,爭取的條件極為複雜。除了薪資,還有很多重要的考慮,其中包括學術文化背景。
所以,哈佛、麻省理工、史丹福等大學聘請名教授比中國大學容易得多!因為它們歷史悠久,又已經有一大群傑出的學者!
至於機器,假如沒有最先進的機器,就沒有辦法做第一流的工作。
20世紀以來,很多重要的工作,無論是物理學、化學,還是生物學的突破都和機器的發展有關,好的機器也可以吸引第一流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中國雖然有很多頂級的科學家,但在高能物理方面,國際頂級科學家可能還不足1%。有時候會出現科研進展和成果,最後由外國人主導的現象。對此您怎麼看待?
丘成桐:
中國大部分基礎科學的硏究,都還是受外國科硏啟發,真正原始的有大影響力的學術想法不多!
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引進國外的科學家並且融會貫通他們的想法,一面吸收,一面努力向前走。
現在環境不錯,我們也有信心短期能夠追得上人家。不過,距離最前沿的科學,我們比不上一些國家,還需要大力發展。
至於我國高能物理,我們其實很驚訝地看到,二三十年來進步很大。我們做了幾個重要的實驗,都是很難得、很重要的事情。
《中國科學報》:您曾說過,在近代數學的文獻中,陳省身和周煒良的名字不斷地出現。20世紀中,有資格排名在前一百名數學家的中國學者恐怕只有他們兩位。如今,世界前一百名數學家中有出現新的中國學者了嗎?有或者無,您認為是原因導致的?
丘成桐:
沒有什麼原因,就是「功利主義」。
想看到一毛錢投進去,多少錢能夠產出來?基本上科學家不應是這樣的做法的。
我將19世紀以來幾百個數學家看了下,所有的科學家除了個別幾個,都是家裡有一定財力的。
很多人反對說,我們為什麼要給科學家這麼多錢?
但是你要曉得,好的學問是需要學者能夠坐下來好好思考的,不是天天為我家小孩上學沒錢,買菜錢不夠而煩惱的。
基礎科研想要提升,一定要財力投入,否則做不好。我們要鼓勵我們的學者,在安居樂業後,能夠想一些大問題,不要志氣短小,斤斤計較於「拿帽子」,我們的學問水平很快就會提升。
《中國科學報》:近年來,國家加強對數學領域的重視,出台了系列文件如《關於加強數學科學研究工作方案》等,您如何評價?您覺得這些政策和文件對數學學科的發展、數學人才的培養有無實質性幫助?
丘成桐:
這表明我們國家對於數學的重視。
了解到中國工業還是需要基礎學科進去幫忙的,這是很好的事。
但是落實到具體行為,不是靠文件規範的。不是說文件出台,就會改變部分科學家做學問的思想和方法。
中國的科研經費投入總體還是比較少,我們期望「錢能夠用在刀刃上」,能鼓勵更好的人才。
但是經費是不是給最好的做學問的人才在用?人才的選拔機制是否公平?這些不應該看「帽子」。
《中國科學報》:眾所周知,國內孩子在小學初中階段數學一直占據優勢,在國際奧賽上也頻頻展露頭角。為何長大後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後,我國數學領域的科研水平卻落後於國外?國外有無好的經驗可以借鑑?
丘成桐:
奧賽其實就是個「小帽子」。如果不是奧數競賽,小孩子生下來就對數學有興趣的其實不多。
奧數好不好,跟以後數學前途關係不大。
比如,美國的奧數就是依靠興趣來做的,不是看在升學加分才來做的,我一直都是為了找到數學的真理來做事。
《中國科學報》:近些年人工智慧、5G高度發展,數學的作用逐漸彰顯。請您給中國數學的發展、數學人才的培養提點建議。
丘成桐:
增加科研經費的投入是沒有問題的。可以直接把錢分配到好的大學,讓它們用,看它們每年產出的成果多少。
我去清華大學幫忙,學校就給了我很好的自由度,所以我們所辦得很好。
其他地方要給我們「帽子」,我們一律不要。
我們不是看「帽子」,是為了探索宇宙的奧秘,人們生活的規律來研究數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