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青海最美的風景

2019-11-26     青海日報

和實生物,和諧生美。

這裡,有54個少數民族,千百年來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各民族在青海這片熱土上休戚與共、水乳交融、和衷共濟,共同演繹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歷史;這裡,有6個自治州、7個自治縣、28個民族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7.71%,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的和諧家園;這裡,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不斷增進感情,共育團結之花,共享發展碩果,是中華民族一家親典範的美好家園。它,就是閃耀著民族團結之美的青海。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民族團結成為最美風景

萬人鍋莊跳起來,幸福的花兒唱起來,吼秦腔、唱紅歌、聽賢孝……這樣的場景在城市廣場、鄉鎮文化中心、社區村莊隨處可見;城鄉社區和鄉村鄰里,樓上樓下像親人一樣互幫互助……在這片熱土上,各族幹部群眾從點點滴滴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共同推動著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在青海,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源遠流長,到處都流傳著各民族群眾親如一家的動人故事:從弘揚民族團結正能量的玉樹州抗震救災紀念館,到易地搬遷斬窮根興產業奔小康的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還有把對黨的感恩化為維護民族大團結的尼都塔生一家四代人,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做出突出貢獻一心為民的好黨員好乾部尖措,用真情詮釋著人間真善美的漢族護士媽媽李慧母乳喂養藏族嬰兒,28年贍養孤寡漢族老人的藏族夫婦羅加扎特,用愛心拉麵傳遞民族團結大愛的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馬家兄弟……像這樣的民族團結動人事例,在青海不勝枚舉。

「在青海,不謀民族工作,不足以謀全局。」多年來,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民族工作放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指引下,立足特殊省情,堅持問題導向,抓住關鍵環節,以維護祖國統一和加強民族團結為著眼點和著力點,全力打造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大省,統籌推進民族地區發展改革穩定,切實把「繼續深化創建活動」「努力在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建設中不斷創造新業績」的重要要求落到實處,開啟了新時代青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的新征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畫好民族團結進步「同心圓」

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綠色的莊稼、金燦燦的油菜花,與鮮艷的各民族服飾相互映襯、如詩如畫。民族團結的花兒最美麗,民族團結的果實最甜蜜。如今,在青海大地上,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團結的樂章全面奏響,和諧的旋律引人入勝。

「56個民族,56朵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 正如歌里所唱,青海各族兒女在黨的陽光沐浴下,休戚與共、攜手相助,奮力拚搏,建設美好家園,手足之情感人至深,民族團結之樹常青。

民族團結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多年來,青海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不斷匯聚民族團結的築夢力量,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不斷鞏固。

「努力實現從人口小省向民族團結進步大省的轉變」。黨委統攬全局,爭創民族團結進步大省。堅持創建工作一把手責任制,在全國開創了黨委統攬創建工作的體制先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2013年,省委全會出台《青海省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實施綱要》,明確重點任務、戰略目標。2017年,省黨代會作出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大省的戰略部署,推動創建向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拓展。目前,全省近三分之二的市州和一半的縣市已經建成全國示範,創建工作在全國打造了「南有雲南,北看青海」的靚麗名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走在全國前列。

注重創新青海特色

全力推進民族進步大省建設

行走在青海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家庭、在社區、在村莊、在鄉鎮、在機關、在學校、在企業、在市場、在寺院、在軍警營,隨處都能感受到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欣欣向榮景象。

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用法治保障民族團結進步,頒布實施《青海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成為全國第三個專門頒布民族團結進步地方性法規的省份。建成運行青海智慧統戰民族宗教事務服務平台,有力提升全省各級統戰民族宗教事務部門網絡信息綜合管理能力。堅持重在基層、重在平時,深入推進創建「八進」活動,營造了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與18個省區市建立少數民族務工人員管理服務合作機制,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融入城市。開展全省「精神脫貧」試點工作,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構築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園。以文化發展引領民族團結,成為紮實推進藏族文化(玉樹)、熱貢文化、格薩爾文化(果洛)等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全國最多的省。打造黃南熱貢藝術、果洛格薩爾、玉樹土風歌舞等文化品牌,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團結民族民間舞電視展演、阿尼瑪卿轉山文化旅遊節、玉樹賽馬節等各類大型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500多場次,開展「送戲下鄉」演出2000餘場,推出《多彩果洛》《相約阿尼瑪卿》《魂系金銀灘》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進一步用文化引領群眾思想、凝聚民心民智,唱響了國家富強好、民族團結好的時代主旋律。

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生不斷改善,文化繁榮興盛,宗教和睦和順,芳華如許,筆墨妍麗,青海各族人民團結、和諧、幸福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呈現。

向世界展示大美青海的民族團結和諧之美

魏 爽

大美青海,美在文明之美、和諧之美、生態之美、民族團結之美、經濟社會發展之美。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是民族區域自治面積和比重最大的省,是祖國內地連接西藏、新疆的戰略要地。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視察指導工作時,提出「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幾年來,青海緊緊守好民族團結這條「生命線」,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行走在青海大地,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看到各族群眾一起生活、一起奮鬥的和諧畫面。可以說,正是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共同攜手,成就了今天的大美青海。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始終在黨委主導下深入有效推進,在全國首創了黨委總攬創建工作的領導體制,創建活動始終保持了高起點推動、全方位推進的良好態勢。實踐證明,黨的領導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進入新時代,青海省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提出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積極實施「加快從人口小省向民族團結進步大省轉變」的戰略目標,開啟青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新起點。

在青海這片熱土上,團結和諧是文明基因,也是文化自覺,是歷史底蘊,也是固本之舉。一段段激情悠揚的民族歌舞,一張張樸實會心的笑臉,一個個民族團結模範事跡,都是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的和諧頌歌,是新時代下青海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生動體現。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維護社會穩定,已經成為青海各族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青海各族兒女要手挽著手,肩並著肩,共同努力奮鬥,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奮力譜寫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

(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作者: 魏 爽 來源:青海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AU-pm4BMH2_cNUgHQ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