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穿黃馬甲,手持檢車錘,在旅客眼中,他們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對檢車員而言,是否被旅客記住並不重要,用手中的鐵錘擊碎隱患、築牢安全屏障是他們永恆的使命和不懈的追求。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鄭州車輛段客列檢車間,認識這群可敬可愛的「幕後英雄」。
」
歷史的時鐘撥回1906年4月,京漢鐵路全線通車,車輛檢修業務應運而生。當時,從事車輛檢修的只有十幾個人。他們每天利用列車在站停留的間隙,鑽到車下用手中的檢車錘敲擊車輛各個部位,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響,以此查找車輛隱患,他們被大家稱為「驗車匠」。
後來,隨著運量的不斷提高和列車運行對數的增多,原平漢鐵路局和隴海鐵路局成立了專門的車輛檢修機構——驗車房。1949年9月6日,鄭州車輛段正式成立,驗車房改為檢車所,這便是鄭州客列檢車間的前身。直到2010年,才有了現在的客列檢車間。
由於鄭州局路網中樞的特殊地理位置,車流量長期居高不下,給車輛檢修工作帶來巨大壓力。據統計,客列檢車間年均檢修任務近10萬列,排在全路第一,日均接車260多列。特別是2012年1月18日,接車量更是達到歷史最高紀錄398列,這就意味著駐站檢車員平均4分鐘就要完成一列車的檢修任務,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行源於心,力源於志。面對困難,客列檢人堅持「修車人想著坐車人」的工作理念,明確了「雙確保」(保安全、保正點)工作目標。他們在全路率先建立同出、同歸、同作業、同待檢的「四同」工作制度,進一步加強了作業小組之間、職工之間的互控他控,有效保證了標準化作業流程執行到位,正點率始終保持在全路第一方陣。同時,不斷強化業務培訓,探索建立了「七個一」培訓機制(即:每日班前一道業務題抽問、每周班組一次崗位練兵指導、每周一次業務技術課、每月一次班組技術對抗賽、每季一次業務理論考試、每半年一次應急故障演練、每年一次技術大比武活動),打造了一支業務精、作風硬的職工隊伍。
1997年,中國鐵路實施了第一次大提速,京廣線客車最高時速提高到140公里/小時,站停最短時間從提速前的12分鐘壓縮到8分鐘,安全保證區間也從南到信陽、北到石家莊延長到了武昌和北京。作業時間大幅減少,安全標準不斷提高,如何破解難題?客列檢人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他們一方面對現有作業方模式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成立快速接車組、機動搶修組,變平行作業為環形、平行混合作業,有效壓縮了作業途中折返時間。另一方面,改變了「一套流程打天下」的作業方法,針對始發列車、通過列車、站折返列車,分別總結提煉出「站、檢、聽、校」的四字作業法,「站、蹲、探、檢、彎」五字作業法和「站、鑽、檢、探、呼、蹲、順、停」八字作業法,成功將一輛車的技檢作業時間從之前的80秒壓縮到了50秒,受到了原鐵道部的通報表揚。
在中國鐵路六次大提速的過程中,客列檢車間不僅憑著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優良作風,圓滿完成了車輛檢修作業,還充分發揮了客車信息「情報站」的作用。他們採取「利用微機查數據,通過數據找問題,結合問題找規律」的工作方法,全路第一個發現和提出了202型轉向架不適應提速的問題,為原鐵道部和鐵路局補強202、206、209型轉向架提供了可靠決策依據。2000年,客列檢車間這一做法在全路車輛部門工作會議上進行經驗交流。
步履不停,再攀高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鐵路車輛檢修設備也在不斷更新升級。TVDS系統的投入使用,讓車輛檢修作業模式發生了巨大改變。2016年6月1日,鄭州車輛段客列檢車間動態檢車班組正式成立,64名駐站檢車員改為動態檢車員,踏上了新的征程。雖然告別了風吹日曬的室外作業,手中沉重的檢車錘也變成了輕巧的滑鼠,但大家的壓力卻絲毫沒有降低。每天,動態檢車員們都要盯著電腦顯示器,從一萬多張照片中查找影響列車安全的蛛絲馬跡,平均看每張照片的時間只有2到3秒。為了不讓一個隱患從「眼皮子底下溜走」,大家把查出隱患的照片一張一張整理出來,利用下班時間一起討論研究,很快熟練掌握了方法和規律,查找隱患的精度和速度都有了極大提升。2017年12月26日,動態檢車員劉浩在對00327次列車進行檢查時,發現一輛客車緩解閥半開,他當機立斷,在通知同事陳志、孟雷重點查看緩解閥狀態的同時,迅速聯繫駐站檢車員進行現場檢查。經過檢查確認,4輛客車緩解閥全開,1輛半開。由於發現事故隱患及時,集團公司被原鐵路總公司機輛部全路通報表揚。
付出總有回報。短短一年時間,64名動態檢車員從剛開始操作電腦都不熟練的「菜鳥」,成長為觀察照片不到1秒就能準確找出安全隱患的「達人」。僅2018年就發現故障31017件,有效確保了隴海、京廣兩大鐵路幹線的客車車輛安全。截至2019年9月26日,車間取得了安全生產12800天的好成績。客列檢車間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及「全國鐵路先進集體」、鐵路「工人先鋒號」等多項重量級榮譽,兩次被授予「火車頭獎盃」。
作 者:蔣子聰 王 毅
編 輯:王 華
實習編輯:張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