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旻:走進精彩紛呈的「三國」世界

2023-12-14     渭南文壇

原標題:任旻:走進精彩紛呈的「三國」世界

任旻:走進精彩紛呈的「三國」世界

走進精彩紛呈的「三國」世界

任旻

《三國演義》是長篇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中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問世以來被各層面讀者廣泛閱讀,對中國人的素養、思維、生活等多方面有著深遠影響。

《三國演義》的史料基礎中,最重要的是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三國故事,很早就以各種形式流傳。

據學者考證,隋煬帝時有劉備檀溪躍馬的水上雜戲;唐代有文獻記載,民間說唱有「死諸葛走生仲達」的故事。還有學者經常提到晚唐李商隱《驕兒詩》中「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到宋代,三國故事就更為豐富。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的汴梁已經出現「說三分」的專家,叫霍四究。兩宋金元時期,三國故事是「講史」類說話藝術、各種劇本的重要題材。《三國演義》的成書就是經過民間集體,比如說唱藝人、「講史」藝人、雜劇和院本作者等等的世代累積,加上文人整理創作而成的。

據學者考察,元代初年有《三分事略》刊刻,可能就是宋人說話的底本。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國題材平話小說,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國志平話》,這部平話是粗具規模的民間三國故事寫定本,其文本已經出現「尊劉貶曹」的傾向。到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國志通俗演義》刊刻而成,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貫中編次」,這就是後來《三國演義》各種版本的祖本,羅貫中的署名也由此而來。學者一般認為,羅貫中在之前民間傳說及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劇本等基礎上,運用《三國志》和《三國志》(注)等史料,結合他的創作,完成了這部《三國志通俗演義》,也經常被稱為《三國志演義》或《三國演義》。

到了清代初年,毛綸、毛宗崗父子對明代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加以修訂,並逐回評論。他們進一步突出蜀漢的正統地位,對文字情節也做了不少改動,改善了原本鬆散拖沓的地方,使全書更加緊湊暢達。毛宗崗父子修訂評點的《三國演義》刊行後,很快成為廣泛流傳的大眾閱讀版本,影響至今。

1953年11月,成立才兩年多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義出版了《三國演義》校勘、標點、注釋的排印本;這個排印本以毛宗崗父子批評本為底本,也是新中國第一個《三國演義》整理本。根據人文社古典部前輩編輯的回憶,早期人文社古典部的編輯成員,基本都是學養深厚的古典文學專家,本身就具備整理古典小說的素養和能力,也因為當時給古典小說標點、加註釋是開創性的工作,所以由編輯部自己開始探索嘗試。當時,《三國演義》的整理者可能就是古典部編輯、古典文學專家顧學頡先生。

1953年《三國演義》出版後,受到讀者的歡迎和檢驗,很快人文社就在第一版基礎上進行重新整理、修訂,並在1955年推出新版。隨後,鑒於學術研究的深入和讀者需求的變化,1973年人文社再度組織人力對《三國演義》進行了修訂整理,推出第三版。1973年第三版後,人文社未再對《三國演義》整理本文字做太大改動。但不可否認的是,20世紀70年代的這次整理,標點的基礎仍是20世紀50年代的,當時的句讀習慣和標點符號的用法,與今天都有所不同。另外,正文文字有少量底本(毛本)可通的,整理時也做了主觀改動。還有,個別注釋的行文用語難免保留了當年的時代痕跡。

鑒於以上情況,2019年,人文社組織專業力量,再次對《三國演義》校注本全面修訂,推出了第四版。這次最新修訂,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一、由於本書對正文的校改統一不出校記,底本文字可通的原則上理應遵守底本。按照這個思路,這次修訂時,儘量恢復了毛本的原貌。因為上次整理態度比較嚴謹,類似的改動一般只限於個別文字,因此這次修訂的痕跡不會太明顯。二、對於句讀和標點,按照現在的習慣和用法,做了全面修訂,改動量較大,目的是使全書讀起來更加順暢。三、對個別注釋的行文用語和內容做了必要的調整,使其更加準確。四、改正了正文在歷次改版過程中積累下來的一些排校錯誤。

時光荏苒,到2023年,人文社《三國演義》整理校注本已出版70年,一代代讀者通過這個版本走進精彩紛呈的「三國」世界。

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先生為初版題簽的「三國演義」書名,也成為大家熟悉的人文版標誌。2023年10月,人文版《三國演義》七十周年紀念版隆重推出,其文字內容與人文社通行的2019年第四版《三國演義》一致,並增加了當代著名畫家陳全勝先生的「三國」系列插圖。裝幀設計方面,復古風格和創新元素結合,力圖為讀者朋友呈現一部精美雅致、品質優良的紀念版。

關於《三國演義》在當代的閱讀意義。中國三國演義學會會長、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關四平教授認為,《三國演義》在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化史的地位,可以用「四個第一」概述:第一,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第二,是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第三,從成書過程來說,成書史的時間來說,它是成書第一長的小說。第四,它的文化含量和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對中國人文化心理的影響,是影響度最高的、第一的長篇小說。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周絢隆教授,曾經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23年、長期負責人文社古典文學圖書出版。他認為,把《三國演義》作為一個文學文本來讀,在整個社會的傳播過程中,其價值體現在4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價值觀的培養,如統治階級的愛民思想,劉備之仁,諸葛亮之智,關羽之義。第二,中國古代對於歷史的普及主要靠歷史演義、歷史小說,閱讀《三國演義》是知識的獲取。第三,《三國演義》提升了文學鑑賞能力與審美能力。第四,從青少年閱讀來說,準確掌握《三國演義》中淺近的文言文語詞,對孩子學習語言、提高古漢語的能力非常重要。

《三國演義》(上、下)(陳全勝插圖本,七十周年紀念版),羅貫中/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年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8aedcea2d4c0b3b0fccda04dbec73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