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壹丨⑪書院深深公冶長,探尋千年濰坊文化密碼

2024-06-28     海報新聞

編者按:這裡,沉澱了幾千年的歷史,一磚一瓦、一枝一葉,都承載著歲月的厚重;這裡流淌著幾千年的文明,一山一水、一語一句,都蘊藏著文化的內涵;這裡,積蓄了幾千年的力量,一時一刻,一幀一畫,都迸發著向上的生機……走進山東濰坊,尋找濰一的,唯一的,惟一的!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重磅專題《濰壹》,探訪濰坊高質量發展背後的故事。

大眾網記者 於明效 姚雙玉 史艷輝 實習記者 張禕珺 濰坊報道

「公冶長,公冶長,南山頂上有死獐,你食肉,我食腸……」談及公冶長,可能相對陌生,但公冶長與鷂鷹的故事,相信諸多人耳熟能詳。儒家文化,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著主導思想地位,對中華文化各領域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且成為「東亞文化之都」聯結中日韓的精神紐帶,而濰坊人公冶長,便是儒家思想傳播的先行者。

(圖源網絡)

聽老人們講述故事中的公冶長,善鳥語,卻被一隻老鷹陷害以至踉蹌入獄,孔聖人非但未因入獄之事加以怪責,反倒認為公冶長聰穎好學、胸懷坦蕩,遂將女兒許配於他。公冶長仁德兼備,博通書禮,終生治學不仕祿,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名居第二十位,為儒家文化發揚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故事真偽雖無從考證,但公冶長身陷囹圄及孔子招為愛婿之事,在《論語·公冶長》中有明確記載。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評價公冶長,(女兒)可以做他妻子,雖被關在牢獄之中,可實際上並非他的罪過啊。此舉首先基於孔子對公冶長品德了解,認為其忍辱苦讀、可做表率;其次,也闡明了孔子擇人標準。

在濰坊安丘市城頂山上,矗立著兩棵2600餘歲的銀杏樹,其獨特的形態、獨特的風貌、獨特的韻味,隨著春夏秋冬時節變換,散發出不同的魅力,吸引著眾多遊客爭相前來打卡。相傳這兩株銀杏,便是孔子來此看望其愛徒、愛婿公冶長時親手栽下。不遠處,銀杏樹默默守護兩千餘載的「公冶長書院」,也是公冶長為傳道受業所開創的儒家書院先河。

公冶長城頂山傳道受業 孔聖人栽下中華第一樹

公冶長書院位於濰坊安丘石埠子鎮孟家旺村城頂山,城頂山因山頂上有齊長城而得名,又名書院山。據城頂山書院風景區主任呂金凱介紹,公冶長書院在老百姓和遊客的認知中,是指以千年古銀杏為中心的整個城頂山景區,包括銀杏樹、青雲寺、公冶祠、神根祠等多處景點。

繞過蜿蜒的山路,拾級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兩棵高聳入雲的銀杏樹,枝幹挺拔、亭亭如蓋,樹上紅帶飄飄。兩樹東雄西雌,比肩而立,雄樹開花,雌樹結果,雌樹盎然恣意,似女性撒嬌模樣,雄樹伸舒規矩,似謙和君子之態。兩樹相距7.5米,樹高逾30米,樹冠東西28米,南北25米,占地670平方米。枝相交,根連理,如同夫妻,故稱同心樹,有「中華第一夫妻樹」的美譽。

相傳,這兩棵銀杏樹是當年孔子來此看望女兒女婿時帶來的樹苗,與公冶長夫婦一同栽植,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1998年,這兩株銀杏古樹就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家一級珍貴樹種。2023年9月,在全國「雙百」古樹推選宣傳活動上,被評為「全國最美古銀杏樹」。每到深秋時節,銀杏樹全身金黃甚為壯觀,遊客絡繹不絕,用一縷縷紅帶,把對未來的美好期盼掛在枝頭,靜待好運發生。

銀杏樹的東側是青雲寺,「名賢寂寞寺無僧,野鳥自呼山不應。惟有祠前銀杏樹,年年長對讀書燈。」光緒年間舉人張公制在詩中提到的寺便是青雲寺。

青雲寺的始建年代無從考證,但據明萬曆《安丘縣誌》中陳文偉《公冶長書院記》載,書院山前「有古梵剎」,可見明成化年間青雲寺就已存在。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東漢,盛於隋唐,據此推斷,青雲寺的始建年代晚於公冶長祠。據原廟門兩側的「壽升石」考證,青雲寺在隋唐前原為「壽升寺」,隋唐以後改為青雲寺。每月初一、十五,僧人在青雲寺做法事,擊鼓撞鐘,聲滿山谷,氣氛莊嚴。

據現存碑文記載,青雲寺在清道光年間曾兩度維修。

第一次在道光九年(1829年),由僧人學管主持修建。《重修廟碑記》記載:「僧人有學管者,年逾七十,且足病不能行,竟慨然任其事,募化不足,佐以私財,高閈閎,厚垣牆,山門階戺增其舊制,煥然一新,與公冶祠東西相輝映焉。」

第二次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住持僧人真齋及徒弟覺聰、覺林、覺慧主持修建。《重修書院山青雲寺記》記載:「今僧人真齋,既重修廟宇,並欲立石志其顛末,以垂永久,因囑余記之。」由此可見,青雲寺在清末規模頗大。

民國時期,青雲寺曾一度改為學校,後毀於民國戰亂。1950年代初,祠、寺俱廢,僅存明、清碑碣四通和高大銀杏樹兩株。2003年青雲寺於舊址重修,建廟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又設鐘鼓二樓,砌石階百級,2006年竣工。修建好的寺廟肅穆莊嚴、氣勢宏偉,再現當年佛門聖地的巍峨之風。

(圖源網絡)

公冶長書院的建築風格和布局有獨特之處,從風格典雅精緻、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布局、豐富的歷史文物和文獻、象徵性的建築元素等方面,反映出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體現了儒家「中庸之道」的哲學思想,即追求平衡與和諧。同時,古樹參天、碧水環繞的幽靜宜人環境,成為學者理想的治學之所,凸顯出儒家文化中對於「修身養性」的重視。

城頂山上,層林疊嶂、樹茂林豐,不論是蒼勁挺拔的千年銀杏,還是氣宇軒昂的青雲寺,又或是書香滿溢的公冶祠,向來來往往的遊客訴說著悠久的故事。它們不僅見證了書院的歷史變遷,也象徵著儒家文化中對於忠誠、堅韌、禮儀等品質的推崇,象徵著儒家文化中對於和諧、秩序、美、自然、傳承和尊重等核心價值觀的追求和體現。

城頂山周邊的居民,對於書院,有著深深的情感。書院坐落於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之中,四周環繞著青山綠水,仿佛一個世外桃源。每當春天來臨,書院裡的花朵競相開放,香氣撲鼻,讓人心曠神怡,而秋天時,金黃的銀杏葉鋪滿地面,踩上去發出沙沙的響聲,如同歷史的低語。

「在這裡,我不僅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薰陶,還得到了許多教育和啟迪。」城頂山腳下的一位居民孟女士如是說,「對我來說,書院不僅是一個歷史的見證,更是一個心靈的歸宿。它讓我更加珍視身邊的文化遺產,也讓我更加熱愛這片土地。未來我會繼續傳承和發揚這份文化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公冶長書院以及它所代表的含義。」

開創儒家書院之先河 李湘棻中進士撰碑謝賢

城頂山之所以又名書院山,源於春秋時期,公冶長在此開辦學堂書院。

據傳,公冶長因「禮崩樂壞」回到故里(今諸城市賈悅鎮先進村),欲開辦書院傳播儒家思想,因房屋破舊,選擇了距故里三十餘里的城頂山,搭起三間茅屋,讀書授學,踐行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桃李滿園,對當地一帶的儒學傳播有開創之功。

公冶長故去後,後人崇尚先賢,便在書院原址上建立了公冶祠。

從青雲寺向東走,百餘步之內就到了公冶祠。登階前行,公冶祠照壁上的「傳道授業」映入眼帘,門內狀元榜上掛滿了求學的祈福牌。公冶祠為三進三間結構,正祠塑公冶長坐像,兩邊各有陪侍,屋內牆壁上彩繪著公冶長生平事跡。東西邊房各一間,祠後有清末大臣李湘棻的感恩堂。

感恩堂為李湘棻感恩公冶長神靈顯現、有求必應而建,舊堂在民國初年傾塌,今於原址重建。呂金凱講述,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連年失利的李湘棻到公冶祠拜謁公冶長,祈求聖賢保佑會試成功,當年四月,李湘棻順利中得進士,欽典翰林院庶吉士。為報謝先賢靈應,於祠後建感恩堂,並親撰《謝先賢文》刻碑存念。

公冶祠雖說是為祭祀而建,但始建年代在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不過院中建有「萬春」「清廉」兩個碑亭,亭內有明清兩代立的石碑,記錄著修復公冶祠的史實。

據明萬曆《安丘縣誌·藝文考》記載,「成化丁酉前二月壬申,因公務往沂水,道經其地,駐馬止宿,往尋其跡,至則四壁俱廢,一址獨存。遂計匠作工役,不日告成,謝君之心為不負矣。」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縣陳文偉重建公冶長祠。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縣令胡端又出資維修,立有《重修公冶子長祠堂記》石碑,迄今猶存。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事跡,見於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青雲寺石碑。

1984年,公冶祠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景區再次進行重修,更換了房頂,新建了碑亭、石刻壁畫等。目前,公冶祠再次進入維修期,已委託專業文保單位進行了勘測,擬定了初步的維修改造方案,正在等待上級部門批覆。

光於前,裕於後。先前的公冶長書院與如今的公冶祠,是儒家思想的凝聚與標識,意涵飽滿,博大精深,托舉著儒家文化,如春風化雨浸潤民間,開出禮樂文明之花。

被鷂鷹陷害入獄? 公冶長識鳥語流傳甚廣

公冶長歷史記載為數不多,但與其有關的傳說在民間流傳卻不少。僅有關公冶長入獄,便有好幾個版本,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有兩個,一說「公冶長因羊入獄」,一說「公冶長因人入獄」,但兩種入獄說法,均與其懂鳥語有關。

日前,大眾網趕赴公冶長書院採訪時,呂金凱向記者講述了公冶長因羊入獄的故事。

一天,公冶長聽到老鷹(一說烏鴉)嘎嘎地叫:「公冶長,公冶長,南山頂上有死獐(一說為羊),你來吃肉,我吃腸。」公冶長跑到南山,果然找到一隻獐,可他過後忘記將獐腸拿給老鷹吃,老鷹因此懷恨在心。

過了不久,那隻老鷹又像上次一樣來通報,「公冶長,公冶長,南山頂上有死羊,你來吃肉,我吃腸。」公冶長又像上次那樣跑往南山去。遠遠見到圍著一群人,在那裡議論紛紛,公冶長以為是死羊,生怕被別人搶走,就老遠喊著「那是我打死的」。但等他跑過來一看,竟然是一具屍體,而不是羊。

早已等待多時的衙役,直接將公冶長銬上扭至官府。縣令問案情,公冶長說明來龍去脈,但縣令不相信他懂鳥語。

剛好這時候屋檐下的鳥雀叫聲很急,縣令就問公冶長:「你如果懂得鳥語,那麼,聽懂這隻剛飛來的鳥吱吱喳喳的,為了什麼事呢?」公冶長仔細聽了好一會兒之後說:「那隻鳥喊,東鄉有一車粟米翻車,粟米撒了一地,大伙兒快去吃啊。」縣令派人到東鄉去考察,果真如此,便將公冶長釋放。

關於該故事,明《青州府志》中有記載:世傳公冶長能解百禽語云。蓋當日有一鴟來報長曰:「冶長、冶長,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腸。」長往,果得獐,乃無意飼鴟腸也。鴟怨之。居無何,鴟又來報如前,長復往望,見數人圍一物而嘩,恐人奪之也。遙呼曰:「我擊死者。」至,乃一死人。

眾遂逮長見邑,宰訊之,長告其故,宰不信。適檐前雀噪甚急,宰因問長曰:「汝如解禽言,能解此雀來噪者,為何事耶?」長傾聽良久曰:「雀雲,東鄉有車粟覆地,來呼眾雀往啄之耳。」宰使人廉之,果爾,遂釋長系。

公冶長故里為諸城市賈悅鎮,因此地方政府也對公冶長歷史、文化故事等做了大量挖掘。賈悅鎮黨委宣傳統戰委員黃森介紹,傳說公冶長識鳥語並因之無辜獲罪,故事最早可考的出處是南朝梁皇侃所撰《論語義疏》引用的《論釋》中。

據載,一日公冶長從衛國返回魯國,行至「二堺」處,聽見一群鳥在談論:「到清溪去吃死人肉。」沒過一會,公冶長看見一個老婦在路上哭,就問她怎麼回事。老婦說:「我兒子前天外出,直到今天也沒有回來。」公冶長隨即說到:「剛才我聽見鳥說,到清溪去吃死人肉,恐怕說的就是你兒子。」

老婦急忙前往清溪,看到死者確實是自己兒子,就將其子被害之事告訴村保。村保聽後便懷疑是公冶長殺人,於是報官將其送進監獄。監獄主官問及殺人原因,公冶長則堅稱自己懂鳥語,聽到鳥說清溪有死人,否認殺人。主官便有意測試一下,證實後再將公冶長定罪量刑。

這天,一隻麻雀沿著監獄的柵欄來回蹦,並嘰嘰喳喳地叫,公冶長含笑不語,監獄小吏見後報給主官。主官叫來公冶長問話,麻雀為何讓他發笑?公冶長說:「麻雀說在白蓮水邊,有個拉小米的牛車翻了,牛的角也撞斷了,主人來不及收拾,麻雀正在搶著啄食。」主官派人到公冶長所說的地方去查看,所言屬實。

而後又經幾次驗證,主官斷定公冶長確實懂鳥語,單憑聽到鳥兒告知清溪有屍體的消息,無法判定其有罪,因此公冶長被放出大牢。

黃森表示,「公冶長識鳥語」或許只是一種民間演繹。皇侃與公冶長生卒相差千年,他所引用的「公冶長識鳥語」典故已難以考證。先秦文獻中,也只為公冶長留下了孔子的那句「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明清時期,《留青日札》《青州府志》等典籍均記載了不同版本的演繹故事。

「更為合理的假設是,公冶長懂鳥文(也叫鳥蟲文),一種春秋中後期至戰國流行於吳、楚等南方諸侯國的篆書。公冶長追隨孔子周遊列國,應認識此類文字。」黃森分析,「春秋末年,諸侯爭霸,交伐頻頻,魯國面臨著強大楚國的威脅,認識或使用敵國文字,會被認為有通敵嫌疑,因之無辜獲罪入獄亦在情理之中。只是史海鉤沉、無可稽考,假設還需要史料的佐證。」

冶長墓錫山東南麓 後人慾建公冶文化交流中心

大眾網採訪公冶長後人了解到,公冶長逝世後葬於故里。據黃森介紹,其墓位於諸城市賈悅鎮先進村。在《諸城縣鄉土志》中有記載:「公冶長墓在錫山東南麓,前有祠。歷代王朝對公冶長非常尊崇並進行追封和修墓祠。」

據清乾隆《諸城縣誌》載:「周·公治長墓,在縣西北四十里,錫山東南麓。錫山亦名公治山,舊於墓上建祠,明弘治六年,巡海御史趙鶴齡始移墓南數武而樹其墓。墓門左有莒民鞏宗玉墓」。又記:「明正德十年春,知縣韓肇重修,萬曆二十五年,土人重修,祠側有祭田百畝。乾隆二十七年,知縣宮懋讓既修祠、墓,以田隸校官俾奉祀焉,祭以三月三、九月九」。

相關文獻顯示,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冶長被封為莒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追封其為高密侯,南宋度宗咸淳三年以「高密侯」從祀孔子。明世宗嘉靖九年改封先賢公冶子,並在嘉靖元年、萬曆二十一年兩次修葺墓祠。

賈悅鎮政府原文化站長劉玉財所整理資料中記敘,1945年前後,公冶祠被毀,院內石碑被砸。1965年諸城縣(原)第一次文物普查後,將墓確定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73年諸城縣(原)第二次文物複查時,公冶墓得到重新保護,村內群眾自發地將坑填平,又重新培土成冢,恢復了原貌。2006年清明節,公冶長第七十五代傳人公冶憲均立「始祖先賢高密侯公冶子長暨德配聖門孔孺人之墓」碑於墓前。

公冶家族「凡」字輩後人、濰坊市級非遺(公冶長傳學)傳承人、全國公冶家族宗親理事會副會長冶風國介紹,2017年伊始,公冶後人們便著手家族文化傳承建設,曾在北京召開過一次會議,來自上海、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公冶後人齊聚一堂,共同商討公冶文化及儒家文化推廣與傳承事宜。

「我們做了很多工作,濰坊市文旅、諸城市文旅、齊魯文化保護都給予了很大支持。全國各地成立公冶家族宗親理事會,初衷也是為傳播儒家文化,傳播忠貞愛國、仁義禮智信等思想,想作一點貢獻。」冶風國表示,「一是為家族文化,二是為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文化作出一點貢獻。」

冶風國透露,為更好的發揚公冶文化,有意向在公冶山西山原公冶長祠堂處,重新修設一座公冶文化交流傳播中心,以展館的形式,將全國各地家族中關於公冶方面的文史資料、儒家思想以及歷朝歷代公冶書院學子的思想文獻等收集起來,面向社會作系統的展示。「全國各地的公冶家族宗親會,也會陸續地把我們收集到的所有東西在那裡聚合一下,我們一定會不遺餘力地把這個事情做好。」

文化自信源於文化瑰寶 書院肩負雙重作用

公冶長書院所在的安丘市石埠子鎮,地處齊魯交界,北半部屬齊,南半部屬魯,兩支強勢的文化洪流在此匯聚碰撞。公冶長的講學活動,無疑促進了齊魯兩地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儒家文化。書院在儒家文化傳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對於弘揚儒家文化、培養儒家人才、促進文化交流和社會和諧都具有重要意義。

書院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吸引著儒家學者和愛好者的關注,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儒家文化的平台,對於人們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書院的活動和交流,體現出人們「對於仁愛、禮儀、誠信等儒家核心價值觀的追求」,使儒家文化得以更廣泛地傳播。

安丘市文旅局方面介紹,書院的很多遺蹟和傳說,都和公冶長有關。世代相傳的公冶長傳說,自古以來在民間影響甚遠,特別是他懂鳥語的故事,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以懲惡揚善為主題的民間傳說,他充分表達了對儒學思想中「仁」和「信」的敬仰與警戒,是國學中的精粹。大量的石碑和歷史文獻為佐證這一歷史傳說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料。

同時表示,公冶長書院是極其珍貴的文化財富和教育品牌,應該引起重視,使其得到保護和傳承。新建的柏林書院也是一種很好的傳承模式,下一步可徵集文物、資料、圖片建陳列室,舉辦國學講座,開展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今天,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學習實踐中,更值得去認真研究並付諸行動。

書院作為儒家文化最早的傳播聖地,自然引來外地慕名遊客及學者的紛沓而至,對於他們來說,這片沃土是他們探尋儒家文化、感受歷史印記的重要目的地。

「在得知公冶長書院的存在後,我被其深厚的歷史背景和獨特的文化價值所吸引。我想像著漫步在書院中,能夠感受到那份寧靜與智慧,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與古代的文人墨客對話。這種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文化的嚮往,讓我決定親自前來一探究竟。」一位遊客表示。

同時建議,公冶長書院的文化價值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來更好地傳播,以吸引更多人了解和欣賞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比如,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推廣書院、與學校和教育機構合作傳播書院文化、開發旅遊產品和線路等方式。「讓更多人參與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讓書院的文化價值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弘揚。」

安丘市石埠子鎮宣傳統戰委員韓明介紹,公冶長書院是鎮上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都會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書法展覽、詩詞朗誦、儒家文化講座等,豐富了當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也讓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

「它不僅是一個旅遊景點,更是我們居民的精神寄託。每當有遊客來到書院參觀時,我們都會熱情地介紹書院的歷史和文化,讓遊客感受到我們鎮的熱情和友好。這種互動既增強了全鎮的凝聚力,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和愛護書院。」韓明表示,隨著每年書院遊客數量的增加,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商業、餐飲、住宿等產業得到相應發展。

呂金凱表示,為了公冶長書院能夠在未來得到更好的發揚和保護,在傳承和弘揚儒家文化作出更大的貢獻,下一步,將從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文化傳承與發展、旅遊開發與提升、社區互動與共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5個方面,進一步推動公冶長書院的文化傳承和發展,為助力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發光發熱。

作為濰坊悠久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公冶長書院承擔著記錄歷史和促進學習的雙重作用。從教育層面來看,它象徵著對知識和智慧的尊崇,激勵著年輕學子們勤奮向學,追求真理,為教育事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在文化交流方面,它吸引著眾多學者探尋和交流,推進文化的互動與融合,成為推動濰坊文化建設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8918e193eee71a9d618d87c28cf3c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