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偷的懶,明天都將還回來

2019-10-19     魔鬼銷售學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時間還早,一切都還來得及,但往往當你有所察覺的時候,其實已經很晚了。

和一位三十多歲的讀者聊天,他是四川人,大學畢業後在深圳、上海、廣州等城市飄了好些年。

他說,那時候在外面上班,基本都是月光,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嘛,玩了好幾年。總認為自己還年輕,但後來轉眼到了三十歲,發現自己存款沒有多少,要能力也沒什麼能力,開始有壓力了...

如今,他在老家市區里的一家公司上班,幾乎天天加班,很累,而且賺的錢也不是很多,身心俱疲。

他自己調侃道:「我這是在還債啊,以前真是玩得太猛了,太放縱了。」

他的這番話,讓我還是很受觸動的。

在見過很多人和事以後,我愈發相信這樣一句話:年輕時幾年的放縱,換來的可能是一生的艱難。


01

人生的兩個重要成長期

在我們的這一生之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一是學生時代,二是35歲之前。

這兩個時間段,你選擇怎麼度過,以什麼樣的姿勢度過,基本上可以決定你的下半生是什麼樣的結果。

先來看學生時代。

時至今日,社會上依然有「讀書無用論」的聲音,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所致:

一來,想要在讀書這條路上殺出重圍,確實是很難的一件事,很多人為此敗下陣來,但與承認自己不夠好相比,不少人更願意講讀書沒什麼用。

二來,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一些沒有讀多少書,學歷不高,卻依然混的很好的案例,這就成了「讀書無用論」最好的佐證。

我們客觀的講,這樣的人的確是不少的,確實有人沒讀過大學,沒什麼學歷,也能當上大老闆的。

但是,我們得看比例啊,一百個人里,這樣的人有幾個,拿少數情況來證明一件事的規律,這是不少人都愛乾的一件事。

真正普遍的情況是:

以前那些我們看不上,覺得他們是書呆子的同學,大多混的是不錯的,而那些在學生時代,不愛學習,放縱自己,整天只知道玩樂的人,如今大多都是比較難的。

而且,這兩類人所從事的工作性質,目前的層次,往往也會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別。

所以,在學生時代,用功讀書和放縱自己,通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學生時代是一個重要的成長期,而在告別學生時代後再到35歲前後的這段時間,同樣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時光。

某種意義上講,這段日子是最為重要的,是最可能給餘生定下基調的一段日子。

在35歲之前,如果一個人不夠努力,對自我的要求不高,太過放縱自己的話,除非他原本就有很好的家底,否則將來的路是比較難走的,是會很艱難的。

可以這麼說,如果人生中這兩個重要的成長期都沒有抓住,都放縱自己的話,後果往往是不堪設想的。


02

努力趁早,不是所有事都來得及的

經常有讀者會問這樣的話:我現在開始努力還來得及嗎?

通常情況下,我的回答是:來得及,現在開始還不算晚。

之所以會這樣回答,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們往往需要的是得到你肯定的回覆,需要的是信心;二是,從現在開始努力,當然比不努力要好。

但我們客觀的講,很多事錯過了,往往是來不及的。或者說,錯過了最佳時機,再幹起來的話,就會特別難。

在這裡,我想重點講一講為什麼我會說從告別學生時代到35歲左右的這段時期是黃金期。

實際上,這個問題,我之前有專門撰文討論過,就是職場上為什麼會出現「35歲現象」。

所謂35歲現象,就是說很多用人單位會在招聘信息上明確標註年齡在35歲以下。

企業在用人時設有這樣的門檻,往往有四大方面的綜合考慮:

1. 體力不如年輕人;

2. 精力不如年輕人;

3. 潛力不如年輕人;

4. 掌控力不如年輕人:

論體力,三十多歲的人,在身體上已經遠沒有年輕時那麼耐操了,而那些愣頭青能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連續多少天保持這樣高強度的加班。

論精力,年輕人的精力其實是最充沛的,因為沒有太多的雜事,不像三十多歲的中年人,家庭中的瑣碎事往往比較多,在工作方面,往往做不到全力以赴。

論潛力,自然是年輕人更勝一籌,年輕就意味著機會和可能性,意味著巨大的成長空間,歲數越大,這個門就關的越緊。

論掌控力,在職場上侵淫了多年的老鳥,或多或少會沾染上一些職場老油條的習性出來,沒有年輕人那麼好掌握。

綜上所述,這就是為什麼一些中年職場人不太受到待見的原因。


當然,如果一個人真的有能力,有價值的話,歲數再大也一樣會成為人人喊搶的香饃饃。

所以,年輕時放縱自己,不將心思花在成長和自我提升上,那麼接下來的路就將會比較難走。

反之,如果年輕時很努力,練就一身技藝,那麼日後的路上,危機就會越來越少。

努力請趁早,很多事錯過了最佳時機,再開始就真的很難了。

這個道理,希望你能越早明白越好。


作者簡介:哈叔,青年暢銷書作家,著有《決定你成功的不是情商,是逆商》,擅長用歷史解構職場,文字接地氣,簡練精闢,深受當代年輕職場人的的喜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7rT5G0BMH2_cNUgY9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