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演活了「黑老大」,把于和偉張頌文放在一起看,差別一目了然

2023-10-08     皮皮電影

原標題:同樣演活了「黑老大」,把于和偉張頌文放在一起看,差別一目了然

今年的國慶檔,出現了一個「奇觀」:評分低的電影,拿到了票房冠軍。

這就是《堅如磐石》。

它的豆瓣評分只有6.4分,是所有新片中,口碑排名倒數第二的電影。

但它的票房卻獨領風騷,一連7天拿下票房冠軍,最終票房很可能突破20億,幾乎鎖定國慶檔的總冠軍。

怎麼回事?不是說好的口碑為王嗎?

背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堅如磐石》雖然是張藝謀的新片,但早在4年前就完成了拍攝,由於尺度原因一直無法上映,4年後,它終於和觀眾見面,157分鐘的原版被剪成了127分鐘,台詞重新配過,劇情刪減和重拍痕跡明顯,整體虎頭蛇尾,觀眾也因此打了低分。

不過,這些問題都遮擋不住它的鋒芒。

更重要的是,本片全員演技在線,于和偉和張國立兩大演技派飆戲,火花四濺,演員的表演,也挽救了這部電影。

于和偉在這部反腐片中,飾演了黑老大黎志田,他的殺伐果決、癲狂邪魅,讓人忍不住想起《狂飆》里張頌文飾演的高啟強。

於是,一個話題,也開始在網上掀起陣陣風浪——

同樣出演黑老大,于和偉和張頌文誰演得更好?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差別?

值得一提的是,張藝謀在接受採訪時,也談到過這兩個角色:

「如果你(于和偉)這個角色出來的時候(早一點),張頌文可能要排第二了。」

看得出來,張藝謀對自己電影下的人物,信心是溢於言表的。

不過評價兩個具有相同特質的角色,我們還不能這麼簡單下結論。

皮哥在之前就給大家總結過:

別看「黑老大」只是一個影視形象,角色之下,其實藏著很多門道。

街頭混混里的頭頭,是黑老大;

銅鑼灣的扛把子陳浩南,也是黑老大;

叱吒上海灘的杜月笙,還是黑老大。

可見同樣是黑老大,彼此間也是存在三六九等的。

那麼在影視劇里,不同的演員也就會演出不同的層次感。

當我們以這種層次感為刻度,再細品這兩個角色,其中的差別也就不言自明了。

01、

首先,高啟強和黎志田,這兩個角色有頗多相似之處。

兩個人都是底層出身。

高啟強是菜市場賣魚的小商販,卻一直被唐家兄弟欺負。

黎志田是重慶棒棒軍的一員,卻被自己的髮小嘲諷為「狗雜種」。

兩個人都有自己的羈絆。

高啟強是家中的大哥,底下有一個弟弟和妹妹要養。

長兄如父,他為了兩個親人,一直忍辱負重。

黎志田這個角色背景相對模糊。

他的家庭也是殘缺的,只有一個女兒陪伴在身邊。

故事裡沒有交代他的妻子,按照常規理解,應該是他一個人把女兒拉扯大,這也是為何他對女兒十分寵溺。

兩個人都有「不得已」。

高啟強是因為一場打架事件捲入了黑幫爭鬥,自己靠著一股狠勁兒,從屠龍者變成了惡龍。

黎志田則是為了生存,白手起家成立了五人小組,結果越做越大,成為富甲一方的惡霸。

兩個人都有自己的保護傘。

高啟強早期有泰叔,後期有黃老、趙立冬,妥妥的「三姓家奴」。

黎志田乍一看比較專一,至少在明面上,他一直是副市長鄭剛(張國立 飾)的白手套。

鄭剛隨便敲打一下他,就能敲出48億的油水。

兩個人也都有死對頭。

高啟強的死對頭是安欣。

安欣有點老實木訥,但主打一個窮追不捨,和他纏鬥了20多年,終於把他拉下馬。

黎志田的死對頭是副市長的兒子蘇見明(雷佳音 飾)。

蘇見明呆萌的外表下,藏著一顆聰明的大腦。

他帶著女友(周冬雨 飾)勇闖虎穴,兩個人就剿滅了黎志田為首的黑幫帝國。

兩個人都有各自的名場面和金句。

高啟強的名場面很多。

比如給泰叔下跪,和安欣十字街頭見面,被安欣用警戒線逼退,和兒子街頭飆車等。

他的一句「告訴老默,我想吃魚了」、「風浪越大,魚越貴」至今讓人印象深刻。

黎志田也不遑多讓。

他的火鍋里撈手機,展示斷舌,扳手砸人,挑戰了國產反腐片的尺度巔峰。

一句「錢外有錢,官上還有官」,更是嚼勁兒十足。

總之,高啟強和黎志田都是那種從底層爬上來的狠角色。

隨著地位越來越高,他們的野心也愈發膨脹,手段愈發狠辣,變得不可一世。

02、

但相似的角色下,兩位頂級演員還是有著不同的處理。

我們看看他們分別演出了怎樣不同的味道。

《狂飆》是39集的電視劇,從演員表看是張譯和張頌文的雙男主設置,但實際上就是張頌文的個人表演秀,留給他的表演空間極大。

張頌文飾演高啟強可以用「精雕細琢」來形容。

劇情固然套路,但滿滿的都是細節。

比如初期販魚階段的戲,高啟強被唐家兄弟叫過去,他會順手撩一點兒魚缸里的水,洗兩下手,再甩一甩。

他處理好魚,會順便給客人送兩根蔥。

這些小動作在劇本里沒有,全靠演員自己琢磨,經歷過油鹽生活的觀眾,看了都覺得拍得十分真實。

後來安欣來拜訪高啟強,高啟強給安欣做飯,做飯前他會晃悠兩下煤氣罐,看還有沒有氣兒。

這種冒著生活氣的表演一般演員見都沒見過,更不可能演出來。

張頌文在社媒上透露,為了捕捉到這些細節,他每天早上四五點就去菜市場觀看魚販賣魚,最後把一手的體驗演了出來。

再比如高啟強在黑化的前期,跑到音像店替人「打抱不平」,後來烏央烏央一群人進來,個個面露凶光。

高啟強一臉鎮定,表面看很不真實。

但是鏡頭給到了他不停抖動的手指,那種故作鎮定的感覺一下子就演出來了。

還有目睹弟弟墜樓而死,這段的表演是最難的,演員很容易演得用力過猛。

張頌文表演時加入了一個小設計。

他目睹弟弟慘死後神情恍惚,腿都軟了,他用手撐了一下桌子,桌子散架了,整個人一個趔趄,差點摔倒。

這個撐桌子的設計就把整個人的恍惚感演出來了。

在《演技派》里,張頌文透露,自己在塑造角色時會大概描繪一個大概的輪廓,表演過程中,才會加入細節。

這些細節不是事先預設的,而是到了那裡自然流露出來的。

表演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是什麼?是體驗,他的自然流露,都是體驗出來的。

這樣的演員,產量不會太高,因為他需要大量的生活去體驗,然後把體驗到的東西自然地融進表演里,讓人看不出一點表演的痕跡。

《狂飆》固然是一部爽劇,高啟強也是個黑老大,但張頌文的表演卻堪稱藝術品,每一個片段都能讀到這個演員豐富的生活閱歷。

反過來,我們再看于和偉。

他演的《堅如磐石》是一部127分鐘的電影,演員表里他只排第三位。

電影中除了他之外,雷佳音、張國立、陳沖等人的戲也很足。

那麼留給於和偉的表演時間,加起來也就不到半個小時。

塑造黎志田這個角色,使用張頌文的「精雕細琢」就不合適了,容易演得太滿了。

于和偉的方法分三步。

第一步是找「人」。

也就是尋找黎志田這個角色作為「人」的一面。

有些人性,是劇本上安排好的,他的兒時遭遇,他的奮鬥史都是閃光的點。

有些人性,是劇本上沒提到的。

比如黎志田的妻子,劇本上隻字未提,這就是劇本里的留白。

于和偉就利用這個留白,腦補了黎志田一個人把孩子拉扯大的過程。

那麼孩子就成為這個惡魔的阿喀琉斯之踵,他的表演也就有了支點。

第二步是融合。

于和偉和別的演員最大的不同是,不管什麼角色,他總能演出自己的特色,而且不串戲。

于和偉先後在不同的三部劇里演過荀彧、魯肅、劉備和曹操,每個角色都演得很精彩。

還有網劇《三體》,小說里的史強是姜武那樣的大漢形象,于和偉的外形嚴重不符,在開拍初期他被很多書迷討伐。

但他同樣用自己的表演方法,將個人特色融入角色,最終的表演效果讓大家交口稱讚。

于和偉這種超強的「兼容」能力,讓他收穫了「萬物皆可于和偉」的美名。

在塑造黎志田這個角色時,于和偉坦言,首先他要保持鬆弛感,演出生活感。

但這還不夠,因為觀眾看到的是于和偉的生活。

他還需要加入黎志田這類黑老大的東西。

于和偉會根據他的生活經驗、積累和觀察,找尋這類黑老大的特徵。

然後抽取關鍵詞,劃撥到這個黎志田這個人物身上,最後將自己的特色和角色本身合二為一。

到這裡我們就看出兩人最關鍵的差別。

張頌文是沉浸式的體驗,然後近乎本能地呈現出來。

于和偉是有意識地篩選,然後融合自己的特色。

他說表演要鬆弛不露痕跡,但絕不是演員自己的鬆弛。

第三步是爆發力。

電影時長有限,這就要求演員在有限的戲份里輸出最大的能量,于和偉就是一個能量密度極大的演員。

影片中,很多場戲我們都能看到他的爆發力。

這包括那場殺雞儆猴的火鍋局,包括他和張國立在車裡的對談戲,包括他穿著防毒服拿扳手砸人的戲。

但于和偉自己覺得,最讓他滿意的戲,反而是台詞不多的那場戲。

從女兒產房出來,當時的黎志田五味雜陳,有迎接新生兒的喜悅,有大限將至的絕望,有手刃女婿的懺悔。

在特定時間的衝擊下,很多複雜的情感撲面而來。

在這個節點處,于和偉沒有台詞,僅靠表情特寫,將這個角色的多面性,條分縷析、纖毫畢現地呈現給觀眾。

時間之短,表演之準確,讓人嘖嘖稱嘆。

有了這三步,于和偉的表演,已經足以令人嘆服。

但在《堅如磐石》里,他又得到了張藝謀的真傳,真正步入大師級。

在和孫藝洲演完一場對手戲後,張藝謀走上前來,緩緩說了一句:「把那個抑揚頓挫的東西再稍微減弱一些。」

正是這句話點醒了于和偉。

什麼是抑揚頓挫,就是工整,這是很多演員追求的境界,于和偉已經駕輕就熟了。

但生活其實沒有那麼工整,張藝謀就要求于和偉演出這種不工整的感覺。

就像《倚天屠龍記》里,張無忌學會了所有武功,張三丰卻告訴他,忘掉所有武功才能練成太極拳。

無招勝有招,張無忌悟到了,于和偉也悟到了。

影片中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在船上的鴻門宴。

黎志田殺雞儆猴,給蘇見明講述啞巴廚師的故事,整場戲他有大段的台詞,一個人要拿捏全場。

于和偉說在這場戲裡,表演每次都不一樣。

但這場戲不同的是,他整個人物狀態都在戲裡,沒有耍寶,沒有融合,沒有爆發,他用不著痕跡的方式把黎志田這個角色的特徵給放出來了。

03、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就能發現,同樣飾演黑老大,張頌文和于和偉的不同之處。

張頌文是「系統裝機」型。

他需要大量時間體驗生活,獲得最新鮮的生命體驗,然後在表演時不事先預設細節,演到那裡很自然地把這種體驗送給觀眾。

在表演結束後,他事了拂衣去,又隱入到真實的生活里充電。

于和偉是「U盤」型。

他即插即用,任何角色,無論適合不適合,他都能演出獨屬於自己的味道。

不僅將方法派的東西隱於無形,還能將尋找融合爆發的方法熔於一爐,獲得一種一氣呵成的表演方式。

這兩種方法哪種更好?

在皮哥看來,張頌文更適合演電視劇,厚積薄發娓娓道來。

于和偉更適合演電影,短時間內自成體系。

而你們,更喜歡哪一種呢?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7e50aeb0331259c7806ac4b523f3e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