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騰《獨行月球》,到底是喜劇還是科幻?關於這個疑問,該解開了

2022-07-30     電影七

原標題:沈騰《獨行月球》,到底是喜劇還是科幻?關於這個疑問,該解開了

頂級國產喜劇,終於來了!

上映前,評分9.6,預售票房破1億。

然而,《獨行月球》的口碑卻不盡如人意。

有的覺得電影粗製濫造,沒有科幻片的大場面;

有的認為笑料太過於俗套,完全不像一部喜劇;

還有的覺得結尾處太潦草,明顯有點後勁不足。

歸根結底,對於《獨行月球》到底是科幻,還是喜劇的定位模糊不清。

儘管對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唯一全票認可的,就是沈騰和馬麗這對王炸組合。

沈騰和馬麗,絕對是國產喜劇電影的金字招牌。

觀眾只要看到海報中有他們兩個人,就等於吃了一顆定心丸。

而且,這部電影可能是迄今為止,「含騰量」最高的一部電影。

就像每一款電影海報中強調的那樣:

沈騰和馬麗,是《獨行月球》的最大賣點之一。

這對卡司組合,放在任何一部喜劇里,無疑是為這部電影上了保險。

但是,只會搞笑是對他們最大的誤解,兩人疊加起來遠不只是「喜劇」二字這麼簡單。

《獨行月球》上映2天,票房已經破6億,這樣的成績對於一部喜劇當然是好。

但是要知道,觀眾對於沈騰和馬麗的期待,遠超了一般的國產喜劇。

而且,開心麻花這次野心有點大,耗資7億大膽嘗試了很少有人敢拍的題材——科幻喜劇。

一、罕見的題材,科幻喜劇的一次新嘗試

其實,初看《獨行月球》,感覺和馬特·達蒙的《火星救援》有些類似。

但是,細看整個故事的框架和設定,你會發現最終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完全不一樣。

隨便搜索一下「國產喜劇電影」,陣仗如此龐大,多達4000部。

如果在前面加上「科幻」二字,數量瞬間縮水了近25倍。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這個題材太難拍了。

科幻片要求很嚴謹,劇情講究邏輯性,而且耗費的成本都比較大。

既要認同科學,也要展現一些超乎人類理解範圍之外的想像。

而喜劇的形式非常自由,故事的養料豐富,可以跟很多題材進行混搭,成本相對較小。

所以,搞笑這件事,在科幻片中的難度會更高。

作為一部科幻喜劇,《獨行月球》的切入點非常巧妙。

首先,它利用科幻片在創作思路上可以天馬行空,藉此進一步加強喜劇效果。

其次,喜劇天生自帶的惡搞屬性,融入到科幻題材中,反而是不需要承擔太多的枷鎖。

什麼是枷鎖?

比如,設定要有科學依據,故事要經得起推敲,甚至專業知識。

當創作者扒掉這些枷鎖後,就能徹底釋放科幻喜劇的創作源動力。

這樣一來,喜劇和科幻元素兩者相結合,就會呈現出1+1大於2的效果。

不過,《獨行月球》歸根結底還是主打喜劇元素,所以需要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能否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打破喜劇和科幻的隔閡,所帶來的陌生感。

一句話,能不能讓觀眾迅速入戲,才是《獨行月球》的勝負手。

二、分開7年後,沒想到沈騰和馬麗一復合,就是國產喜劇的王炸

《獨行月球》的故事,背景設定在2050年。

人類為了防止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提前派了一批科學家來到月球,建立了一個飛彈基地。

沒想到,小行星提前來襲,月球上的人類決定提前撤離。

維修工獨孤月(沈騰 飾演)卻戴著耳機,沉浸在給領隊馬藍星(馬麗 飾演)創作的情書中,導致自己完全沒有聽到撤離的警報聲。

等全員登上火箭後,他才反應過來,可惜一切為時已晚。

於是不出意外的,獨孤月成為了「月球上最後的人類」。

面對重返地球的艱難任務,沈騰的信心滿滿,現實卻給了他無情的打擊。

後來,獨孤月在月球上,眼睜睜看著小行星撞向了地球。

從月球上最後的人類到宇宙最後的人類,心灰意冷的獨孤月選擇了徹底躺平。

幸虧基地里的物資比較多,足夠他過完餘生。

雖然獨孤月確實是月球上最後的一個人類,但是他並不是最後一個生物。

因為在月球基地里,還生活著一隻脾氣暴躁的金剛鼠。

於是一人一袋鼠,在月球上開始了相愛相殺的生活。

令獨孤月沒想到的是,地球並沒有被毀滅,還有一部分人類倖存下來,其中就包括他的暗戀對象馬藍星。

人類意外接收到了月球上的信號,大家都認為是獨孤月拯救了世界,便把他當成了偶像。

更令人沒想到的是,獨孤月的存在,成為了倖存者驅逐內心的不安和彷徨的定心丸。

於是一場跨星球直播,讓獨孤月的生活,儼然成為了太空版《楚門的世界》。

不要單純以為《獨行月球》是部喜劇,其實故事的背後,還藏著一個悲劇的內核。

一個是沈騰和馬麗的感情支線,上演了一段跨星球的愛情。

另一個是沈騰和金剛袋鼠的友情支線,承包了結尾處所有的淚點。

故事說到這裡,我就不再劇透了。

不過可以告訴大家,電影的前半段全是笑點,而後半段才是真正的好戲。

三、《獨行月球》開創了國產電影的先河,拍出了喜劇三個層次

一部成功的喜劇,除了要能逗笑觀眾外,更要講究微妙的層次感。

只有一層的笑料,那只能叫做段子;

兩層的笑料,才開始有了喜劇的味道;

而《獨行月球》卻有三層,還拍出了細膩的生活紋理。

第一層,借用台詞便放大了喜劇效果。

第一個名場面,看著火箭發射升空,沈騰大聲怒吼道:「地都拖乾淨了,卻把我給落下了?」

鏡頭對準漸行漸遠的同伴,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

此時的沈騰,表現出無比尷尬的樣子。

後來,看著地球被小行星撞擊,無奈地丟下了一句話:

「好消息是我還活著,壞消息是地球毀滅了我還活著。」

整部電影從一開始,有意將笑料淡化處理,怕一下子捅破觀眾的笑點,後面就笑不起來了。

第二層,往往是雙關和多義。

面對重返地球這項艱巨的任務,獨孤月自信心爆棚地反問自己:「回地球能把我難倒嗎?」

結果,下一秒立刻打臉,他就和維修梯一起「倒」了下去。

一個「倒」包含著兩層意思,而且還沾了點生活的氣息。

也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第三層,拓展主題和價值觀。

喜劇和鬧劇的最大區別,就是看似荒唐的背後,卻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獨行月球》里,獨孤月這樣平凡的小人物,充當了主要的笑點。

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你會發現在他的身後,卻藏著偉大的影子。

在我看來,《獨行月球》能夠將喜劇的層次遞進,要歸功於沈騰和馬麗。

沈騰內斂的賤和鬧,與敢豁出去的馬麗,在表演方面形成了完美的互補。

兩人的默契配合,完成了對笑點進行升級。

在片中,有著這樣一段劇情,獨孤月化妝成母袋鼠,想要引誘金剛鼠走入自己的陷阱。

這段戲,沈騰根據故事的節奏,從表情到神態,再到台詞自然流出,令人忍俊不禁。

而遠在地球上的馬藍星,看著這一幕略顯尷尬,一臉嚴肅、自責地說道:

「把獨孤月變成了一個諧星,這事我有責任!」

不難看出,馬麗的優點在於,她的表演會跟隨沈騰的節奏順勢而為,進一步準確地擊中觀眾的笑點,將原本笑後的尷尬再次轉化為笑料。

當然,這次能逗樂觀眾的不只沈騰和馬麗,還有開心麻花的熟面孔。

比如《西虹市首富》里的臥龍鳳雛王成思,「小王力宏」常遠

更別說,還有前來助陣客串的李誠儒、辣目洋子、黃子韜等。

總的來說,《獨行月球》作為一部科幻喜劇,是近年來最靠譜的一次嘗試。

期待這部電影,能夠複製《夏洛特煩惱》的票房奇蹟,開創國產科幻喜劇的一個新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719434862dd3e1ab73f3580890671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