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正是因為知道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也知道自己如今處在什麼樣的境遇裡面,所以壓根不害怕遇到這樣的事情,只要能夠調整好就可以度過難熬的產後時期。
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媽媽都能夠認識到這一點:
每年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悲劇產生,毫不避諱的,我有的時候看見家裡面的一切,都有想從樓上直接跳下去的衝動,無數次在臆象中,有把兒子從樓上扔下去的念頭,因為感覺眼前的生活日復一日的重複,機械般的難熬。
我媽曾經問我:孩子很好,老公也很好,有什麼不滿意的要產後抑鬱?其實產後抑鬱真的不是我們說了不想就能沒有,它的產生原因有以下幾點:
1、角色的變換
從姑娘到媳婦,再到媽媽,每接受一個新的角色,意味著身上承擔的責任會加大,承擔的責任大,自然而然壓力也會更大。外人看起來可能做了媽媽很輕鬆,但是實際上,自己內心總是莫名的給自己施壓,因為想給孩子更好的。
2、帶孩子勞累
帶寶寶是一件體力活。看著寶寶嗷嗷待哺的樣子,需要及時的給寶寶沖奶;當寶寶長著嘴巴哇哇大哭的時候,要用心思去猜測寶寶背後的哭的含義;特別是當寶寶晝夜顛倒,作息時間不規律的時候,其實考驗的是大人的耐心和體力。做媽媽的人睡眠不足,過度勞累,精神狀態不好也會產生比較壓抑的情緒。
3、生理上的原因
生孩子後體內激素的巨大變化,也是導致產後抑鬱發生的元兇,這個原理就和來例假的時候,心情莫名其妙覺得煩躁是一樣的。生理現象帶來的抑鬱產生的原因,沒有辦法避免。
4、情感上的變化。
很多媽媽都曾向我傾訴,包括我自己也感覺自從生了孩子之後,原來高高在上的地位,一下子跌了下來。有的時候碰到事情,和誰傾訴都沒有很好的效果,仿佛所有的人都距離自己很遠,所有人的心都不在自己這一邊,這個世界上自我好孤單。
有的時候真心覺得,生孩子對於女性來說就是一種考驗,好不容易熬過了身體上所需要承擔的勞累,結果又需要承受心理上的不安。
和產後抑鬱的這場戰爭,其實並不是自己一個人面對,因為生孩子不是給自己一個人生,這個人生最難熬的時刻,也需要最愛的那個人陪著一起度過。
我生孩子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真的按照傳統的坐月子的方法,足足悶了40天不出門,每天在家陪著寶寶,等待著老公下班回家。
幸運的是另一半真的很理解我,會主動幫我帶孩子,會觀察到我的情緒,會在不上班的時候,給我放一天假,讓我盡情的好久不見的朋友聚會。順便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也給了他許多感同身受,讓他明白寶媽在家的孩子是多麼的辛苦。
不過比起讓老公幫我,我度過抑鬱的方式,還有自救。自救的方式很簡單。
一、轉移注意力。
把對「老公愛不愛我?」「婆婆的行為對我有什麼意見?」「孩子以後養不起怎麼辦?」這樣的問題進行轉移,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面。
注意力的轉移並不是讓我們不去在乎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去調節自己,不要把注意力總是放在不利於自己心理健康的事情上。
二、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應該生孩子後就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脫離了職場。但是時間經過仔細的規劃,還是可以給自己留出很大的自由空間。
這部分自由空間,可以充分的留給自己,趁著帶娃的這段時間,想一想自己想做什麼,想一想以後的發展,抑或是想成為一個全職的媽媽,也可以趁著自由的時間,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畢竟生了孩子後,我們的身份除了是妻子,是媽媽,還是自己。
三、學習育兒知識
把關注點轉移到對孩子的養育上面,孩子是一個動態的生命,不管有多少過來人的經驗,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都不是完全適用。
真正適合自己孩子的成長密碼,需要我們做媽媽的仔細去尋找,孩子的營養是否均衡?孩子的習慣是否健康?都是我們需要學習並且關注的。
產後抑鬱是一種負面情緒,雖然它存在,但是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知道它的存在,卻放任著它的存在,任其在我們的生命中隨意發展。
有的事情依賴別人很容易,但是依賴別人卻不是解決事情的根本辦法,媽媽們要想從產後抑鬱中完全走出來,除了和別人要很多很多的愛,還需要把很多很多的愛自己留給自己。
文/大夢
我是一名90後的一胎媽媽,現在孩子只有八個月,17年6月份的時候和老公認識,18年6月份領證結婚,19年6月份孩子出生,從時間軸上看,差不多,剛談戀愛就結婚生子。
身份從單身,直接華麗麗的添加了兩重,成了一名妻子,也成了一位母親。
我承認自己是一個性格比較開朗的人,但是自從生孩子之後,感覺變膽小了很多,碰上什麼事情開始極度敏感,對感情也充滿了不確定。
就在我左右懷疑的時候,好朋友也結婚生子,本來性格很樂觀的她,和我一樣每天變得負能量爆棚。直到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們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危機:產後抑鬱。
相關資料表明,我國產後抑鬱患病率為1.1%~52.1%,平均為14.7%。也就是說,平均不到7位產婦中,就有1位患有產後抑鬱。
看到這樣的數據,心裡頓時很暗沉,就像一層烏雲飄了過來,壓的很難受喘不過氣來。
我關注過自己平時的心理表現,對著網上查過的產後抑鬱的症狀,幾乎絲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