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上海醫療品牌亮相國際旅遊展

2024-05-15     新民周刊

第一次,上海醫療品牌亮相國際旅遊展

醫療旅遊是當前旅遊行業快速增長的領域。

記者|黃祺

5月6日開幕的2024年阿拉伯旅遊展上,上海幾家公立醫院亮相,向各國參展者介紹自己的醫療特色。

阿拉伯旅遊展是中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專業旅遊展會,在阿聯杜拜世界貿易中心舉辦。有來自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300多家機構參展。

阿拉伯旅遊展

經上海市衛健委和上海市文旅局聯合推薦,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國際診療部參加了此次國際展會,這也是國內醫療機構首次正式亮相國際醫療旅遊舞台。

上海醫療機構代表在阿拉伯旅遊展上

在國際醫療旅遊特色的上海展台上,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國際診療部張磊主任和國際醫療首席專家、神經外科肖波主任醫師,向訪客們展示兒科國際醫療旅遊項目,特別是兒童心臟、血液腫瘤和其他疑難罕見病的診治優勢以及國際醫療旅遊個性化、定製化的服務模式,現場諮詢和交流的人們絡繹不絕。

上海醫療機構代表與參觀者交流

肖波主任所擅長的治療腦癱患兒的「選擇性神經後根離斷術」及其配套治療體系也成為了展會亮點之一。

一家跨國健康旅遊平台相關負責人在參觀上海展台後對表示,醫療旅遊是當前旅遊行業快速增長的領域,希望同加強合作,讓更多的國際患者有機會獲得優質醫療服務。參展期間,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國際診療部同國際上最大的醫療跨境服務平台Health-Trip以及知名醫學服務雜誌「MedEdge」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中國國際醫療旅遊剛剛起步,上海這樣優質醫療資源富集的城市,正在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

2023年9月,上海市正式頒布《關於本市高水平公立醫院開展國際醫療旅遊試點的工作方案》通知,首批共確定滬上13家創新意識強、技術水平高、學科優勢顯著、有國際醫療基礎的三甲綜合醫院和三級專科醫院作為國際醫療旅遊試點單位。

《新民周刊》通過採訪發現,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國內高水平醫療機構在一些專科技術上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依靠優勢醫療技術吸引海外患者是中國發展國際醫療旅遊的可行之路。同時,中醫等特色醫療產品,可以給海外體驗者更多的選擇。

去中國治病

今年2月,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腫瘤外科團隊為一名波蘭患兒成功切除巨大惡性肝臟腫瘤。

2歲多的波蘭籍孩子BUKO(化名)被診斷為ADA基因突變導致的重度聯合免疫缺陷。後來又發現了肝臟腫瘤。

BUKO父母親從醫學資料庫查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在肝臟腫瘤治療領域經驗豐富,於是通過郵件聯繫到醫生,飛到上海。

經過手術和治療,BUKO恢復順利,出院回歐洲繼續接受後期化療。

波蘭小病人一家和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醫療團隊合影

這也是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獲批「公立醫院國際醫療旅遊試點單位」後迎來的第一位 「國際小病人」。

僅今年,專程到中國治療疾病的病人,在上海的醫院裡變得越來越常見。

手術兩周後,1歲的小阿里(化名)從上海乘坐飛機回國,父母看著重獲新生的孩子,一遍又一遍感謝命運和上海醫生團隊精湛的醫療技術。

荷蘭籍小阿里是一名膽道閉鎖患兒,一家人定居在馬來西亞雙溪毛糯市。儘管出生後在馬來西亞當地醫院接受了肝門-空腸吻合術(葛西手術),但術後孩子的肝功能指標未能恢復正常,反覆發燒。阿里的病情日益惡化,不儘快接受肝移植手術可能很快就有生命危險。

如果是多年前,兒童肝移植疑難手術會被當地醫生推薦到新加坡,但這一次病友和醫生都告訴阿里的父母:趕快聯繫中國上海的仁濟醫院兒童肝移植中心。

仁濟醫院兒童肝移植完成量連續11年居世界首位,對疑難手術的應對能力位於全球領先水平。

夏強教授(右一)與外國小患者

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夏強院士團隊的幫助下,阿里一家用最短的時間來到上海,手術前,團隊用最新的技術發現了阿里病情的複雜,在充分準備之後,2023年8月1日,親體肝移植順利完成。此次高難度肝移植再次用上了夏強教授首創的自體門靜脈補片整形技術。

阿里是近年來在仁濟醫院接受肝移植手術的40多名外國患兒中的一位,患兒來源最多的國家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法國。

印度少年專程到新華醫院治療罕見疾病

今年1月,從印度專程到上海求醫的一名14歲的少年,在新華醫院鏡朗國際醫療部接受了手術。脊柱中心楊軍林教授主刀完成了歷時7小時的重度脊柱側彎後路矯正術,少年成功渡過圍手術期各類難關,順利康復。

這位少年在兩年多前因患上極為罕見的「僵人綜合徵」,慢慢地脊柱側彎幾乎對摺,嚴重影響心肺功能。家人帶著他輾轉印度各大醫院,又去了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各大醫院,後來都因手術風險巨大而被拒絕。

最終,少年一家找到了新華醫院,在完成相關檢查後,新華醫院醫務部、鏡朗國際醫療部為楊軍林教授組織罕見病診治中心全院多學科會診,為他制定了周到全面的治療和康復方案。手術後,印度少年能夠擺脫助行器自行站立行走,身高也增加了24cm,可以逐步恢復到日常生活中。 

從「逃回國」到「主動來」

二十年前,居住在上海的外國人就算是闌尾炎,也要咬著牙回自己的國家做手術。」回顧過去外國人對中國醫療的不信任,很多醫生猶記當年的情形。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是國內首批開設國際醫療部的醫院之一,國際醫療部1989年成立。

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顧靜文

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顧靜文告訴《新民周刊》,醫院一開始就設立了相對獨立的國際醫療部門,有自己的團隊和服務流程。

近些年隨著中國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外國患者不僅小病留在國內治療,患癌症等大病、需要接受高難度手術時,很多人也留在中國就醫。「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就有不少治療癌症,或者疑難疾病的外籍患者,三四級手術比例大幅度增加。」

在中國高水平醫院裡,醫療技術和醫療質量與已開發國家處於同一水平,完全可以滿足長住國內的外籍患者的就醫需求。

但國際醫療旅遊的概念並非服務本地外籍患者,而是吸引海外患者到中國來接受治療和康養,要達到這樣的吸引力和服務能力,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填補空白。

國際醫療服務是集醫療、管理、服務、文旅、保險等多方融合的新興領域。顧靜文介紹,要對接海外患者的需求,首先需要在醫療服務規範和標準上,獲得國際認可。但上海乃至全國還沒有國際醫療服務的規範性文件和技術指引。

現在,在上海市衛健委指導下,華山醫院國際醫療中心正在牽頭制定「國際醫療服務規範」上海市地方標準。據透露,該地方標準將詳細規定國際醫療服務的機構、人員、服務、管理等。

學術層面,上海多年前已經在做相關的準備。2008年,上海市醫學會涉外醫療專科分會成立;2018年,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國際醫療與特需服務專委會成立。作為兩個學術組織的負責人,顧靜文教授介紹,十多年來學術組織已經在針對國際醫療旅遊事業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

在標準、規範上形成統一的「醫療服務產品」後,接下來還需要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國際醫療旅遊。關於海外宣介,上海的文旅部門和衛生部門已經有所行動。

硬核技術+流程服務

上海各家國際醫療旅遊試點醫院紛紛表示,中國的醫療旅遊最終還是要靠優勢醫療技術贏得患者信任。

瑞金醫院國際醫療部成立於1998年,有獨立的門診部、住院部和健康管理中心,多次為外國訪華首腦、駐華使領館人員、外企高管、來華旅遊外賓和港澳台同胞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同時承擔APEC峰會、上合峰會、上海世博會、上海進博會等重大活動和重要賽事的醫療保障任務。

瑞金醫院直升機平台

瑞金醫院各學科綜合實力排名全國領先,外籍患者門急診量也是上海各家醫院中名列前茅。

瑞金醫院國際醫療部主任龔艷春介紹,從2023年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外籍患者中接受腫瘤治療和三四級手術治療的比例明顯攀升,這些都說明海外患者對瑞金醫院醫療技術的認可。

瑞金醫院在疑難血液疾病、胃腸道腫瘤疾病、乳腺腫瘤以及腎臟腫瘤等等專科上具有國際影響力,治療效果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除了治療效果,中國醫院能夠提供的一站式服務,也是國外醫院無法達到的。

龔艷春介紹,瑞金醫院國際醫療部擁有獨立的檢查區域,病人無需出大樓就可以完成幾乎所有的檢查。而西方很多國家各種檢查需要預約不同的第三方機構,等候時間比較長。

「最近一位加拿大患者專門從加拿大飛到上海做胃腸鏡檢查,他在當地已經預約了一年,還沒等到。」

位於海南博鰲樂城的瑞金醫院海南醫院,聚焦腫瘤及血液、心腦血管和代謝神經腦科三大學科群打造研究型醫院,創建了國際移植康複診療中心、衰老與腫瘤國際研究中心。

由於享受「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的政策,瑞金醫院海南醫院截至2024年4月,已落地新藥新械項目97項,真實世界數據研究15項,全國首例60個。未來,國際醫療旅遊服務也會在瑞金醫院海南醫院開展。

「一個國家發展國際醫療旅遊,一定是因為『性價比』高。醫療關乎生命健康,因此第一位是『性』,也就是技術是否領先,第二位才考慮『價』。」仁濟醫院副院長孫贇說。

在仁濟醫院,醫療技術過硬的專業率先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

仁濟醫院生殖醫學科StevenR.Lindheim教授

仁濟醫院生殖醫學中心2018年起開設國際門診,美國生殖醫學會副主席StevenR.Lindheim教授全職加盟,是國內生殖醫學領域首位非華裔外籍全職醫生。2019年,中心順利通過DNV GL RTAC 輔助生殖專項國際認證,成為中國大陸首家通過此項認證的中心。

現在,中心每年為近200對外籍夫婦提供安全、高質的輔助生殖醫療服務,這些家庭來自30多個國家。

與已開發國家一樣的醫療質量,花費卻可能只有西方國家的三分之一,對於海外患者而言,何樂而不為?

孫贇介紹,仁濟醫院年接待外籍患者及港澳台同胞近2萬人次,主要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日本、馬來西亞等40餘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外籍患者是從海外慕名而來。

此外,已經有來自美國、義大利和德國的外籍專家加入仁濟醫院全職工作。

跨出國門、建立品牌

中國的醫療水平到底是什麼樣?實際上,海外患者對此了解不多。現在,一些醫療機構已經開始探索跨出國門,去主動推介自己的品牌。

夏強教授到馬拉西亞教授手術技術

幾年前,仁濟醫院在馬來西亞籌建了上海首家公立醫院海外代表處,目的是凝練學科優勢、輸出中國醫療服務品牌。目前,代表處以肝臟外科、生殖醫學科、消化科、風濕科、泌尿科、腎臟科等學科為試點,將上海比肩國際水平的一流醫學技術向亞洲地區輻射。

國內高水平非公醫療機構,也正在藉助市場化的、更加靈活的經營方式,拓展國際醫療旅遊服務業務。

這一兩年,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已經跑了好幾個國家。2023年11月4日,張強醫生集團首家海外靜脈病中心——衣索比亞靜脈病中心在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正式開業。今年,日本中心也將開始運營。接下來,美國、義大利等國的靜脈病中心項目也已經提上日程。

張強醫生集團首家海外靜脈病中心——衣索比亞靜脈病中心在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正式開業

張強向《新民周刊》介紹,品牌能夠出海,主要是依靠靜脈曲張CHIVA手術這一優勢技術,張強醫生集團輸出技術,與當地機構合作開辦診所。集團在海外的診所掛Dr.Smile Medical Group品牌,通過技術讓當地人認知和認同品牌,進而形成海外影響力。

「我們必須主動出擊,待我們的技術和品牌在海外有了口碑和影響力,一定會有一部分病人選擇到中國以醫療旅遊的形式完成治療。」

張強介紹,亞洲幾個國際醫療旅遊已經有相當規模的國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優勢所在。印度靠醫療技術,泰國靠醫療服務,新加坡兼顧兩者。中國國際醫療旅遊事業剛剛起步,首先需要實現標準化和國際化。

「醫療系統需要更加開放,比如要有國外醫生在國內執業。目前上海已經有一些外籍醫生在私立醫療機構和公辦醫院內執業,但數量還比較少。」張強說。

在就醫流程服務上,像張強醫生集團這樣的非公醫療機構已經基本與國際接軌,按照海外患者熟悉的方式提供服務。但在中國的大型公立醫院內,從預約到就診、檢查、治療的整個醫療環節,還需要更多的優化和標準化。

龔艷春告訴記者,瑞金醫院國際醫療部正在進一步優化線上預約介面,方便海外患者預約挂號,如果手機終端不方便,患者還可以通過網站和專門的預約客服電話進行預約。

此外,國內從事國際醫療旅遊行業的人才也比較缺乏。「我們的醫護團隊,語言能力、醫療服務能力應該說是比較強的。但在非醫療的一些服務上,比如說導醫、諮詢、陪診等等,我們還需要更多能夠勝任接待海外患者工作的人才。」華山醫院顧靜文主任表示。

外國留學生在秦皇島市中醫醫院體驗針灸

到中國就醫,中醫也有獨特的吸引力。

十多年前,到海南三亞旅遊的一些外國人發現了中醫理療的妙處,開始在當地的中醫診所、醫院體驗針灸、推拿等傳統理療方式。

據三亞當地媒體報道,20餘年來,三亞市中醫院接診了來自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烏克蘭、俄羅斯、土耳其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患者10萬餘人次。

如今國外很多介紹中國旅遊的資料上,「體驗中醫」已經是必不可少的項目。海南樂城、河南鄭州等地的中醫院和診所,常常有外國人進進出出。

到中國看病+旅遊、康養+旅遊,正在成為遊客到中國的新理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6a67a0b35f2d89926cfd612c34b99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