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靖華17歲嫁許光達,結婚10天失散10年,重聚後夫亡,獨守35年

2022-02-23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鄒靖華17歲嫁許光達,結婚10天失散10年,重聚後夫亡,獨守35年

作為一名生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人民,真的是非常幸福,這種幸福相較於古代人來說,最直觀的地方就體現在戀愛和婚姻自由上面。現在的我們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愛情,但是古代人卻很被動。

包辦婚姻是古代婚姻制度中常見的方式,上到皇室貴胄,下到黎民百姓,無不受到包辦婚姻的禁錮。特別是古代的女子,本來地位就低,在婚姻上更是沒有話語權。

包辦婚姻制度下的社會有著多面性,有些女子在嫁過去之後,飽受婚姻的折磨,而有些卻是覓得良人。雖然後者是極為少見的,但只要有一例,就能給那些在包辦婚姻枷鎖下的人們帶去希望。

我國有一位大將軍許光達,他跟妻子鄒靖華就是通過包辦婚姻結為連理的,雖然中間兩人分離了十年之久,但彼此依然堅守著承諾。當他們再相逢的時候,還能一眼認出彼此,共同譜寫出一段愛情佳話。

青梅竹馬定下婚約

鄒靖華於1913年3月出生在湖南長沙縣的東山鎮棣塘村。雖然生在農村,但是她的家境在當地還算是不錯的。父親鄒希魯是一名舉人,考取功名後便回家鄉開設私塾教書育人。

鄒家是個大家族,父親鄒希魯兄弟姐妹非常多,因為其常年外出遊學,因此,由兄長管理著家裡的大小事物。

有一個文化人的父親,鄒靖華跟其他農村女娃的待遇不同,她從小就跟著父親到私塾里讀書習字。

那時候,她經常看到一個男孩總是趴在父親的私塾窗外,偷偷地聽父親講課。一日,那個男孩突然暈倒在了窗外,被父親鄒希魯救了回來,這個男孩就是許光達。

這是他們倆第一次見面,鄒靖華是私塾先生的女兒,而許光達不過是個放牛郎。本來家境懸殊的兩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但命運有時候就是會製造出很多的可能。

那年鬧起了饑荒,鄒家的日子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畢竟家裡那麼多張嘴要吃飯。管事的是鄒希魯的兄長,也是鄒靖華的大伯。

他看到鄒希魯生的全是女娃,那個年代,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於是他提出將鄒希魯的兩個女兒送給別人,其中一個就是鄒靖華。

鄒靖華的母親捨不得將女兒送給別人,死活不同意。但在家裡又說不上話,於是被迫上吊自殺。看到鬧出了人命,其兄長才不敢再逼迫他們,不過要求鄒希魯趕緊幫鄒靖華找個婆家把她嫁出去。

當時的鄒靖華才9歲,這麼小的年紀就失去了母親,自己又成為了家人想要拋棄的累贅,可想而知,在她幼小的內心深處是多麼的難過。

父親鄒希魯也希望給女兒尋個好人家,至少嫁過去之後不能受委屈。這時,他想起了許光達,兩人也算有點淵源,彼此也了解。想到這裡,鄒希魯立馬登門到許家去提親,沒想到許光達的父親一口答應了下來。

他們的婚姻就這樣被包辦了下來,當時許光達14歲,鄒靖華9歲。

婚後10天,失散10年

因為鄒靖華年紀尚小,兩人定下娃娃親之後,還是回到各自的家中生活。直到鄒靖華17歲成年之後,兩人才在家鄉舉辦婚禮。

在這期間,許光達已經考上了長沙師範學院。這裡有一批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許光達也接觸到了很多新的革命思想,並於1925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革命的一分子。

1928年,許光達回到家鄉完成對鄒靖華的承諾,兩人在村裡舉行了盛大的婚禮。鄒靖華是個非常懂事且明事理的女人,在新婚之夜,許光達便向他吐露了自己是共產黨員的身份。

鄒靖華在驚訝之餘,拉著許光達的手說:「你放心干你的事就好,我會照顧好家裡的一切。」

面對這麼支持自己的妻子,許光達心中滿是愧疚。抗戰時期世道不太平,他投身為軍人,如今國家為難又怎能老想著兒女情長。他明白今夜之後,他們即將面臨著長時間的分離,但沒想到這樣一別便是10年。

新婚的10天後,許光達接到了自己到處被敵人通緝的消息。為了不連累家人,他告別了新婚妻子,逃出了長沙。只留下一枚銅錢大小的彈片,作為定情禮物送給了鄒靖華。

千里送君,終須一別。鄒靖華站在渡口,使勁地朝遠處揮動著雙手,心中不停地喊著「我等你回來!」

鄒靖華沒想到,那天一別就再也沒有許光達的消息。她回到了娘家,一邊忍受著繼母的嫌棄,一邊苦苦地等候著丈夫的消息。

可沒想到左等右等,等來的卻是許光達犧牲的消息,這一下徹底將鄒靖華的希望打入谷底,她一時想不開跑到外面上吊自盡,幸好被人救了下來。好不容易撿回了一條命,鄒靖華知道是自己命不該絕。

她逐漸收斂起悲傷的情緒,決定投身到革命的隊伍中,去完成丈夫未完成的心愿。期間,家人多次勸她改嫁,她就是不肯。在她的心裡,好像有一個聲音一直在告訴她,許光達沒有死。

憑著心中的信念,她考入了長沙市女子第二師範學院,但她從未放棄尋找許光達。之後在校長徐特立的幫助下,她終於得到了關於許光達的最新消息。原來他並沒有死,而是因為叛徒出賣受了重傷,被轉移到蘇聯養傷。

兩人闊別多年終於搭上了線,但由於種種原因導致雙方還無法見面,只能通過書信交流。不過對於鄒靖華來說,這樣的結局已經很好了。

夫妻重聚

1938年初,許光達從蘇聯回到延安,擔任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回到祖國的許光達事業如日中天,他的婚姻大事成為了許多人關注的點。長相出眾,能力拔尖的他成為不少軍中女子的「白馬王子。」

然而,許光達心中思念著鄒靖華,對身邊的桃花運不為所動。期待著有一天能和妻子重逢。

遠在另一邊的鄒靖華也是這樣想的,此時的她也加入了共產黨,並在黨的安排下準備進入延安抗大及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後來,徐特立告訴她,許光達已經回來了,人就在延安。

得知消息的鄒靖華喜出望外,當即下定決心跟著徐特立奔赴延安與丈夫團聚。當時戰爭還處在白熱化的階段,從湖南到延安這一路困難重重,兇險萬分。但無論多麼艱難的路程都抵擋不住鄒靖華想要見到他的決心。

鄒靖華抵達延安時,作為訓練部長的他正在給學員講課。鄒靖華走進教室,看著講台上意氣風發的許光達,她壓抑著心中的激動,找了個位置坐下。

這時,許光達的目光也落在了鄒靖華的身上,只覺得眼前的女子非常熟悉,像是在哪裡見過。突然腦子一閃,恍然大悟,激動得喊著:「這不是我妻子嗎?」

下課後,兩人徐徐向對方走來,離別十年,一朝重逢,夫妻倆有種難以言說的感覺。團聚後,兩人再也沒有分開,直到許光達1969年逝世。

丈夫離世後,鄒靖華又不離不棄地獨守著這個家35年的歲月,直到2004年鄒靖華老人去世,才為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畫上圓滿的句號。

鄒靖華和許光達兩人雖然是包辦婚姻,但是雙方在婚後都堅守著婚姻的承諾。即使兩人新婚開始就被迫分離長達十年之久,依然不忘當初洞房花燭夜許下的誓言。

這段感情是多麼的難能可貴。俗話說: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他們何其幸運,遇到了與自己同樣堅定信念的人,才能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693dcfdffda75512b907e439ed22328.html